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美术史人物画,中国四十大名画排名?

我国艺术史上公认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1、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2唐·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cm,横129.6cm。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

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

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

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3、 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4、 唐·韩滉《五牛图》韩滉以画牛著称,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

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

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

5、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6、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此画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崇山峻岭,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繁复而又融洽。

全图刻画工细,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

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

石青石绿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

7、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此画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

8、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此画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

9、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此画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属于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0、 清·郎世宁《百骏图》​郎世宁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画法上,宫廷花鸟画因为绘画对象较山水画具体又比人物画丰富多彩,所以工笔设色很具有写实色彩或者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且写意花鸟画则对笔墨更加简练,更加具有程序性。

宋代是花宫廷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善。

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五代的传统,画法多继承徐熙,黄荃二体,而黄体“勾勒添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更为世人所喜爱。

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在其大力倡导之下,花鸟画以院体为主的流派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了巅峰的水平。

北宋绵延到南宋宫廷,花鸟画创作长期不衰,并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如工写结合,墨彩兼施,花鸟画树石,山水相配合等,形成了新颖多彩的面貌,不仅仅有册页小幅,还有长幅巨制,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宁宗,理宗这一时期的作品为最多,风格多以严谨,精巧,工细见长。

画面小中见大,意趣无穷。

中国美术史中用壁画的形式《儒家礼乐图》来表现传统儒家思想。

在儒家先圣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为传承和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这里兴建了尼山大学堂和其他一系列配套设施。在尼山大学堂的礼厅里,记者看到了由画家王征创作的大型壁画《儒家礼乐图》。

壁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而这种“向壁而画”的形式,在现代公共文化空间中,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得到延续和发展。

王征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审思传统文化,将观念入画,把这样的壁画带入到了现代人的眼前。

2016年,还在创作委约事宜的接洽阶段,王征就对尼山大学堂的空间环境进行了考察,开始阅读研究《礼记》《仪礼》《周礼》等大量文献资料,准备壁画创作,并于2017年确定了用《启蒙礼》《师礼》《冠礼》《婚礼》《乡饮酒礼》5幅壁画分别表现相应礼仪内容的构思。

许多文人墨客有着巨大的影响,以致于许多画作中都能找出儒家思想来,比如《张良拾履图》、《二十四孝图》、《宫训图》,在汉代和宋朝这两个儒家思想影响深厚的朝代就应该会出现许多宣传、赞美儒家的画作。

不过其实汉朝以后,汉族画家的画作只要有人物,那画里多多少少就有儒家的影子,因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大到国事活动,小到山间问路,案上的太牢到树下的鞠躬可都提现着儒家精神呐。

1、运用儒家文化的“比德”手法,常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包含一定象征精神的自然物象,例如我们常见到的松树,历代画家都有对其描绘,这在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

此外在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所撰写的《笔法记》中专门有对古松品格的赞颂。还有北宋文人画家们常描绘的题材“四君子”梅、兰、竹、菊等,都是借此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寄情于画作来抒发自身的精神追求。

2、“求真”、“尚理”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后期主要的审美追求。

儒学思想发展到宋代,为了融合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以及更好的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政治服务,便形成了“程朱理学”。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画家们最先接受“理学”的思潮,并开始寻求在山水画中怎样去体现“理学”的哲学内涵。

他们用近乎“写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力求能够展现自然界本身所蕴含的内在规律,但这里的“写实”手法和西方绘画中的写实还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北宋山水画大都刻画细致入微,但又不是原封不动的进行描绘,而是在表现真实自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达到形与情的统一。

此外在关于形与理的探讨上,苏轼对两者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在《净因院画记》中论述到:“余尝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林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他主张绘画创作应将“形”与“理”相融合,反对只追求对物体表象原封不动的描绘,要求画家们既要表现山川的壮美,也要通过山川来抒胸中之逸气,以此丰富山水画的艺术思想和审美风貌。

3、伦理尊卑思想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我们以北宋山水画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为例,其中有一段描述为“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意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日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林石先理会大松,名为宗老。宗老意定,方作以次,杂窠、小莽、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日宗老(如君子小人也)。”四他将儒家思想中的伦理纲常融入到山水画的表现形态上,进而与其中的哲学内涵相适应,发展成为符合时代风貌的艺术形象。

观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的山水图景,我们都会发现,山峰的中间形象往往都会被描绘的高大巍峨,而两边的小山峰则是作为衬托作用分布在大山峰两旁,这样的布局安排让我们可以想到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尤其是唐代的人物画,都是主大从小的构图方式,这恰恰体现的儒家的伦理思想,同样的艺术手法被运用到山水画中,其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进乎相同。

4、除上述所提到的三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基本上自幼便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

当这种人生理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实现时,只能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来安慰自己,山水画正好能够符合他们的这种精神发泄,从而达到自己情感上的抒发。

而对于在朝的官员们,忙于政务而不能游走于山林间的士大夫们,只能通过对山水画的欣赏,想象自己置身于山林之间,享林泉之乐。这样来看,山水画似乎又成为士大夫们的精神寄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11715241740f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