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画家罗中立简介,油画爸爸的资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画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放大表现老农的《父亲》已成为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价格为400多元。

尽管美术馆收藏作品支付的仅仅是材料费,但对画家来说,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心。

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

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

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

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

”后来,他画了守粪的农民,之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成现在这幅《我的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又名《父亲》)。

作为《父亲》的“伯乐”,栗宪庭回忆说:“发现《父亲》其实很偶然。

1980年,罗中立创作完油画《父亲》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当时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术》杂志社领导去参加了,带回来一些照片。

我是《美术》杂志的责任编辑,有发稿权,在办公室看见《父亲》照片时,我跟罗中立并没有交往,之前只是刊发了他的女知青图等作品。

但《父亲》让我特别震动,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里的农民父亲形象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

虽然当时他还是个学生,我还是在1981年第1期《美术》杂志封面上选用了。

”栗宪庭当时也是顶着压力刊发《父亲》的,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得到了中国青年美展很多评委的认同,随后《父亲》被评了一等奖。

当然,在那个年代,这幅画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

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

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

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

把一切艺术品都贴上政治标签,是“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的艺术思想。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有害的思想流毒还远未肃清,对油画《父亲》的影响也不能幸免,圆珠笔这个小小细节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标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细节深刻地诠释了油画《父亲》本身产生的历史,成了《父亲》的胎记。

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外延意义比用文字来解释要好得多。

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长的罗中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要重画《父亲》。他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的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

油画《父亲》所承载的东西是不可能重写重画的。

《父亲》一旦诞生了,它就属于历史了。

我赞同当年大胆推荐《父亲》的资深艺术批评家栗宪庭的观点,“重画《父亲》没有意义,即使是画一个当代农民父亲形象也无法超越当年的《父亲》”。

我想,甚至连那个不伦不类的圆珠笔都不能修改。

它可能是败笔,是政治符号。

但它佐证了“文革”后,中国艺术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辛;它让我们今人反省,不要走回头路,不要重演历史的笑剧。

罗中立的艺术成就,可以归纳为:

(1)打破桎梏,掀起了新中国历史上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

罗中立的《父亲》,打破特殊时代中整齐划一的艺术模式,以人文主义关怀,将艺术从政治的神坛还原到日常生活和人本身,并掀起和引领了新中国历史上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发展。

(2)情系农桑,始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最大的代表群体:农民。

植根本土,情系农桑。在三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坚持用画笔描绘农村,赞美农民,被称为当代的“米勒”。

(3)中西融汇,探寻一种不同于西方前卫、也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一方面经历了西方艺术史系统的洗礼,一方面植根中国本土艺术及民间文化丰饶土壤,在艺术语言的突破和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

领衔川美油画专业获国家特色专业,油画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师。

罗中立(1948年-),艺术油画家、教育家,重庆市璧山县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任全国人大代表。

其代表作《父亲》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被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他先后被评为文化部百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罗中立:

罗中立,1948年出生,重庆市璧山县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 。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

1997年被评为文化部百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石鲁:

石鲁(1919年12月13日-1982年8月25日),当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

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

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

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3、张大千:

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

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4、陈子庄:

陈子庄(农历1913.10.15~1976.07.03),男,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县)双河镇峦堡村紫金观岩湾“陈家老房子”,现代画家。

陈子庄早期作画,时号兰园,中期号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陈疯子)、十二树梅花主人、石壶山民等,晚年号石壶。

陈子庄自幼习画,早年在成都等地卖画,受齐白石、黄宾虹启发。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画不辍。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遗作展轰动画界。

曾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图》等。著有《石壶论画语要》。

5、刘朴:

刘朴,男,本名刘国辉,1945年生于中国四川成都。

四川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四川省诗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蜀山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第一批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

出版有《刘朴画集》《刘朴扇面专辑》《刘朴水墨山水》等。

刘朴少年开始学习绘画,先拜伍瘦梅先生为师学习中国书画和文学,成年後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师从於冯建吴先生。

l982年先后在成都、南京、北京、香港、台湾等地及新加坡、西德、美国、日本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

代表作《梨乡》《早市》《宁河老渡口》《金风过处》,先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4年,《金风过处》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2005年,参加文化部大型中国画长卷《神州颂》创作,所绘作品《峨眉清音阁》随“神舟六号”飞船载入太空。2009年7月,参加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画家邀请展。

2009年9月,应邀参加《迎国庆——中国画60位名家邀请展》(中国美术馆),作品入编共和国六十位国画大家精品集。出版有《刘朴画集》《刘朴扇面专辑》《刘朴水墨山水》等。

中国,罗中立,1948年出生,重庆市璧山县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

当代画家罗中立1980年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父亲》曾经震撼了所有人,创作缘起于罗中立看到守粪的农民后,发自肺腑地感到“我要为他们喊叫”。巨幅的画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等等无不带给彼时的人们以强烈的艺术冲击,中国农民的勤劳朴素、坚韧隐忍等品质都跃然纸上。

当时尚为四川美院学生的罗中立因此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父亲》也被选为苏教版教科书《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插图。

《父亲》油画作品是当代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

这幅大幅画布油画,于1980年创作完成,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

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

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

罗中立,四川著名画家,今重庆壁山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任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创作的油画《父亲》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国家教材,被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

一个粗糙的大碗的作者是一个名叫窦鸿山的陕西礼泉人。

趁着太子这边犹豫的间隙,皇帝身边一个叫杨思勖的宦官意识到有机可乘,立刻向皇帝请命,主动要求下去攻击。一般的宦官都是苍白瘦弱之人,可这个杨思勖却与众不同,不仅身材魁梧,而且一脸勇武之色。李显大喜过望,当即首肯。杨思勖旋即冲下城楼,飞身上马,独自一人朝变军驰去。

一个粗瓷大碗的作者是窦鸿山,陕西礼泉人,1977年出生于新疆,别名 筱斗,斋号 弘善堂。

中央警卫局转业军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绘画系研修班、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美术书法创作院创作员、北京北派山水艺术中心副秘书长、北京一品弘善堂艺术馆馆长。

1981年小学语文第五册第9课《一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市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用过的。她那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委。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个粗糙的大碗的作者不详。

本文通过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在艰苦的革命生活中时时关心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赵一曼(1905—1936)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1927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回国。

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

1935年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市)被杀害。

作者是窦鸿山;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前后经过,赞美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该画以巨幅油画形式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

该画采用对称式构图,庄重而简炼,宁静而简朴。

尤其是,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有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画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

人物色彩深沉而富于内涵,容貌刻画得极为细腻、情感深邃而含蓄,背景运用“丰收”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的“苦”和内在的“美”。

父亲不是吴冠中的油画,是罗中立的美术作品。

父亲是当代著名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老年农民的形象,表现了画家罗中立的乡土主义情怀,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的杰作。

说起罗中立创立《父亲》这幅画的背景和故事,倒还真有些传奇色彩。出身工人阶级的他,天生的便对工农阶级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好感。1964年,罗中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当时的政策原因,他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去教学。

罗中立被分配到了大巴山的一个村小学教学,他的吃住问题被村里交给了一名叫做邓开选的老人所负责,而这个邓开选也是之后《父亲》的原型,至此罗中立和大巴山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1、吴冠中(1919-2010),既是油画家又是国画家,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享誉世界的绘画艺术大师。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用笔简练,诠释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2、赵无极,是20世纪华人当中最成功的打入国际艺坛的艺术家,他以其东方人特有的审美和智慧为20世纪的世界美术史谱写了精彩的一页。画作色彩变幻、气势磅礴,充满东方式的灵性和诗意。在绘画创作上创造了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代表人物。

3、靳尚谊,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我国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将欧洲古典油画精髓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相融合,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

4、罗中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1981年油画《父亲》获全国美展一等奖,被认作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5、陈丹青,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曾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西藏组画》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1171150121b0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