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用对比的手法写人物,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两个人?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手法,通过突出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差异,使读者更加鲜明地感知到这些对象的独特性质。在写两个人时,你可以从他们的外貌、性格、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对比。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写两位同事,李明和王伟。

李明是一个高大威猛的男士,身高超过一米九,身材健硕。

他总是穿着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衫,领带总是打得整整齐齐。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严肃的表情,很少笑容。

在公司里,他以其专业和严谨的态度而闻名,总是能按时完成任务,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他不太善于与同事交流,但他总是尽力去帮助他们,即使这意味着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

相反,王伟是一个矮小而精干的男士,身高只有一米六五,但他的精力旺盛,总是充满活力。

他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总是带着笑容,喜欢与同事开玩笑。

在公司里,他以其灵活的思维和出色的创新能力而著称。

他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他的想法总是能够激发团队的灵感。

他也非常善于与同事交流,总是能够轻松地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明和王伟之间的差异。

李明是一个严肃而专业的人,总是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并做得非常出色,但他不太善于与同事交流。

而王伟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也非常善于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种对比不仅使两个人物更加鲜明,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文学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独特性质。在写两个人时,你可以从他们的外貌、性格、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对比,使人物更加鲜明,更加有趣。

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用对比的方式表现人物伶牙俐齿的短句举例:

你也许没有一簇樱唇两排贝齿,但你谈吐也应该高雅脱俗,机智过人。

她知识渊博,口齿伶俐,并且富有幽默感。

表弟一直都能言善辩,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家里横行霸道。

1、 他的口才犹如利剑,犀利无比,一开口便让人叹为观止。

2、 他说话如行云流水,语速快而不乱,言辞犀利且充满智慧。

3、 她的言辞犹如珠玑,妙语连珠,让人拍案叫绝。

4、 他的口才犹如蜜蜂采蜜,口齿伶俐,滔滔不绝。

5、 她说话如丝般顺滑,口齿伶俐,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这个人性格温和而又坚定,善于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他总是以务实的态度看待问题,解决困难时充满耐心和毅力。同时,他也对生活充满热情,乐观向上,积极面对挑战,不轻易向困难低头。

与此同时,他也善于倾听和思考,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

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和同事,值得信赖。相比之下,他并没有过于理想化的幻想和期待,对于现实有着清醒的认知和观察。

一个人物前后的不同表现可以通过对比手法呈现出来。比如,在一个青年成长的故事中,他在年少时是胆小、害怕冲突的,但在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挫折后,他变得坚强、勇敢,并且敢于承担责任。

在前后两个时间段,他的言行举止,语气态度,面对困难的反应等都有明显的变化,这些表现反映出他的成长和成熟。通过对比前后的不同表现,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经历和成长历程。

我家附近有一只垃圾桶,垃圾桶很臭,但是不管严寒酷暑都有一个人来打扫,他就是清洁工。

有一次,清洁工还是像平常一样来扫地,接着走过来一位年轻小伙,身穿西装,系着领带,他手中拿着一块面包,他吃完面包把包装纸随手一扔仍在了地上。

然而清洁工弯下腰去捡,哪知小伙拿出纸巾擦了擦嘴巴扔到了清洁工的头上,然后还视而不见的走了。

可是清洁工没有半句怨言,继续扫地。

与李白相识在一个书声琅琅的清晨,一袭白衣,风度翩翩的李白走近了我;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晚,衣带渐宽,憔悴瘦弱的我走近了李白。

初识李白,是那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情系千载,从此,我与李白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汇聚而成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个神话。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传奇。“酒人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化作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好一个桀骜不训的李白!“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你无奈地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

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又甩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了一个亘古流传的神话。

李白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它的不屈权贵、敢于直谏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何止英雄千千万!

浅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者有之,高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者有之,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者有之…

华夏民族,有着数不清的英雄豪杰!

也许有人会说,李白不会舞枪弄刀,不能血染疆场,凭什么能让你景仰崇拜呢?历史不会忘记:在大唐那个太平时代里,在盛世那个逢迎年月中,像李白一样天子面前一脸正气权贵面前一腔蔑视的人能有几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像李白一样在朋友落难之时倾全力相助的人能有几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像李白一样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仍豪气不减的人又能有几个?历史告诉我们:很少,少得屈指可数。

在虚度光阴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的诗句永远吸引着我,李白的思想永远激励着我。

在每一个花开花落,每一个阴晴圆缺,我都会想起李白,走进李白的世界。李白是“诗仙”,也是旷世名人。

我的妈妈很廋,很勤快,我的爸爸就比较懒了,而且他长的很胖。

我的成绩很好,我的妹妹学习成绩就很差。

我喜欢学习,我的弟弟喜欢玩游戏。

数学课上,王老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下课后跟同学们交流时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进行对比。

1、陈老师教起学来那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但课余时间跟同学们交流起来却那么平易近人,热情亲切。

2、陈老师一点也不吝啬笑容,跟她接触的时候,她总会给我们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3、她喜欢笑,听到那个同学说了一个笑话,她必定笑得前仰后舍;听到我们提出天真幼稚的问题,她必定忍俊不禁地笑弯了腰;看到我们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她必定会哈哈大笑;看到我们有点滴进步,她也必定会流露出欣慰的笑……她的笑声如同金灿灿的阳光,一直投射到我们的心灵深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比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得当。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正是通过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本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纵观全书,人物之间的对比首先表现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上。比如聚兵起事之前曹操与何进、王允等人的对比,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与袁绍、周瑜等人在作战之中的对比,关羽和吕布的对比等,作者就是这样有意地写不同人物对待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迥异的个性特征。

其次对比还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上。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三国演义》非常善于运用冲突对比来刻画心理。

“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曹操与刘备,“将干中计”中的周瑜与将干等等,小说都是以冲突对比的方式来刻画他们的不同心理特征的。

而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更是以冲突对比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理特征的最为突出的一例。

诸葛亮的大胆弄险和司马懿的上当中计,是完全符合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的。

孔明平生谨慎,虚事周密,决无疏忽,更不曾弄险,所以他料得在这万不得已的情形下,偶然设一空城计,对方必定不敢杀进城来。

而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一贯审慎用兵,不曾轻率从事,何况此时他已处于极端的劣势,就更不会轻敌弄险了。

二人都非常谨慎的,在多次交战中都已做到知彼知己,然而相比之下,孔明更高一筹。

不仅谨慎从事,而且还有胆有识,大智大勇。

而司马懿虽然有孔明的谨慎,却不具备孔明的胆量。

于是孔明便利用司马懿心理上过分小心拘谨的特点,大胆弄险,从而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

这便使我们想起了毛宗岗在第九十五回中的一段批语来:“惟小心人不做大胆事,亦惟小心人能做大胆事。

魏延欲出子午谷,而孔明以为危计,是小心者唯孔明也。

坐守空城,只以二十军士扫门,而退司马懿十五万之众,是大胆者亦惟孔明也。

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

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因为信其小心于平日耳。

”分析得不也非常有道理吗!

李秉彦、孙兢《说三国话权谋》一书对此作过较深入的分析,认为“空城计”这样的谋略战,就是攻心战,“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利用对方的心理因素来示形用诈,从而达到迷惑敌手,造成敌手判断错误的目的。

”又进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述“空城计”的合理性,“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心理定向,指认识主体(人)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产生一种经常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一经接收到外来信息,就会作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的反应。

司马懿研究诸葛亮的生平处事用兵特点,形成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从不弄险的心理准备状态,当他看到诸葛亮在城楼端坐抚琴,城门大开的那番景象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城内‘必有埋伏’的心理反应。

此外,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个‘猜忌多权变’的人。

当对方一改惯例,反常用兵时,就更迫使他按照心理定向去判断问题了。

”还进一步指出:“此计是利用了对手的心理缺陷,一般地说,只有用于那些性格多疑好猜忌的对手方见成效;假使对方的指挥员是个鲁莽汉子,那就需要另作考虑了。

这些分析论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空城计”中的性心理刻画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4050319220857a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