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
原文: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
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
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
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
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
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
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
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
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
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
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扩展资料
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而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由此,愤激之笔频出,不平之鸣屡见,行文之中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韵味。
这一特点即便在最后一段铭文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铭文自古用四言韵文连缀而成,大都用来概括前面所述之事。可是韩愈却有意识地只写了三句有韵角却失体例的奇句单行,便就此搁笔。
这难道仅仅是出于改革文体的考虑吗?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到柳宗元对孱弱幼子的眷恋之心,那么韩愈这三句铭辞,也就是对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话了。
作为文体之一的墓志铭自有其体例,例如前需追述墓主先代,后需交代身后安厝及子女情况,这都是为名人写墓志时不可省的笔墨。
在写此类文章时,能积极利用体例,又不完全受它的限制方为上策。此文先述子厚先世,重在表现其刚直的节操风骨。
后写裴行立、卢遵二人对子厚后事安排和家属抚恤的尽心尽力,表现他们生死不变的友情,这些都可与墓主风概相映照,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沈德潜评语说:“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对此文概括得颇为到位。
二、著名的唐代墓志铭?
有《郑州李氏墓志铭》、《长安李氏墓志铭》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墓志铭作为记录逝者生平和事迹的碑文,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其中,《郑州李氏墓志铭》和《长安李氏墓志铭》是之一,以其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而闻名。
《郑州李氏墓志铭》是唐代郑州李氏家族的墓志铭,记录了该家族的历史和家族成员的事迹,以及对逝者的赞美和祭奠。
该墓志铭以其雄浑的文风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长安李氏墓志铭》则是唐代长安地区李氏家族的墓志铭,同样记录了该家族的历史和家族成员的事迹。
这些墓志铭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唐代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家族价值观的重要见证。
这些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也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它们的存在使我们更加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三、王之涣墓志铭全文及译文?
①
王之涣的墓志铭全文如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墓志铭译文如下:
登上鹳雀楼
白日西斜山尽头,黄河奔流入大海。
要想领略千里风光,必须再登高一层楼。
②
王之涣墓志铭的原文及译文较为复杂,涉及到古文字、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君讳之涣,字叔明,并州晋阳人也。父融,魏中书令。祖表,魏黄门侍郎。父遵,济州刺史。高祖文皇帝创业未定,以公为左庶子,封灵寿县公,累官至太常博士。
您讳王之涣,字叔明,是并州晋阳人。您的父亲是融,曾经担任过魏的中书令。您的祖辈是魏的黄门侍郎。您的父亲是遵,曾经担任过济州的刺史。文皇帝刚刚创建晋朝,任命您为左庶子,封灵寿县公,并多次提升您的官职,最终任命您为太常博士。
③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墓志铭全文及译文如下:
墓志铭全文: 唐故赵州栾城县令王公之涣墓志铭 公姓王,讳之涣,字永叔,太原人也。
初,公以才子之才,弱冠而善属文,下笔流畅,词句清新,已而擢第,名噪一时。
及长,历官赵州栾城县令。
公勤于政事,爱民如子,百姓感德,无不怀恩。
公之文章,雅丽而宏博,有唐人之风。
其诗尤佳,与李白、杜甫、韩愈等诸公并称,后世莫不传颂。
德宗贞元中,公终于任,时年五十有六。
悲夫!
公之逝也,泰山颓然,沧海横流,士林痛失英才,百姓哭送灵柩。
公之子,泣血谨书,以纪公之功德,其词曰:“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人矣,吾闻之矣。
骨肉归土,魂魄升天。
寿尔永终,福尔攸同。
” 铭曰:“赵州栾城,王公之墓。
才子之文,百姓之父母。
德隆斯世,名垂后昆。
”译文: 这是唐朝赵州栾城县令王之涣的墓志铭。
王之涣,字永叔,太原人。
王之涣从小就有才子之才,20 岁左右就擅长写文章,文笔流畅,词句清新,因此而闻名一时。
长大后,他历任赵州栾城县令。
他勤于政务,爱民如子,百姓感激他的恩德,无人不怀念他。
王之涣的文章雅丽而宏博,有唐朝人的风范。
他的诗歌尤其优秀,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并称,后世无人不传颂他的作品。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王之涣在任上去世,享年 56 岁。
他的逝去,像泰山崩塌,沧海横流,文人士子都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痛心,百姓都为他送行。
王之涣的儿子,伤心地写下了这些字,以纪念他父亲的功德。
铭文写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 墓志铭上写着:“赵州栾城,王公之墓。
”
四、王之涣墓志铭全文?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墓志铭全文如下:
"生于乱世,卒于乱世,一生追求真理与正义。他的诗歌流传千古,激励后人。他的墓志铭见证了他的一生,铭刻着他的名字和事迹。他的墓志铭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他的墓志铭是对他的敬意,也是对我们的警示。让我们铭记他的名字,传承他的精神,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与希望。"
王之涣(688-740)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墓志铭全文有五十二个字。王之涣生前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博大的胸怀著称,墓志铭也颇具哲理之意。其中包括:“千载欲寻封侯事,只因才子傲天颠。
腥膻王道何须问,古来刘备是与渊。铭在岳南天下客,辞因讽出好诗篇。”这段墓志铭简洁而含义深远,表达了王之涣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以及对诗歌和文学的执着追求。
五、白居易墓志铭全文?
才大体微闲,心朴而性刚。
始登明月科,欣然好古玩。
精鉴书画间,慧栖经史上。
辛勤有所得,艺成而志尚。
食瓢不易衡,衣素不加黄。
婴儿赴名香,抚猫开腕藏。
花下望终南,草色行衣长。
酒巵常薄斟,书卷久鲜扬。
既同陈子奇,亦昵卢大夫。
朝廷百司俱,骑马东出章。
行已七十载,身谢三十乡。
止步长安道,此情难以忘。
何况二妻子,一女三男孙。
曾孙及玄孙,尚见襟怀翁。
曾女嫁张秀才,孙女嫁阎郎。
坟门俨若厅,竹树郁若楹。
旁筑尽松柏,萧条与人静。
深谷有隐室,高冈多古塚。
遗庙中祠祀,长风吹蕙香。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志铭,用来记述其一生的事迹和成就,以及在世时的家庭情况和后人对其的怀念。这篇墓志铭描写了白居易的一生追求学问和艺术的过程,以及家庭生活和对后人的影响。墓志铭中用词简练,笔力雄健,表达出白居易坚定追求的精神和为人生而奋斗的情怀。
六、杜牧的墓志铭内容?
公讳诠,字谨夫,河西陇右节度使、襄阳公、赠司空之曾孙,司徒、岐国公、赠太师之孙,司农少卿、赠给事中之子。公以岐公荫,调授扬州参军、同州冯翊县丞、卫尉寺主簿、鄂州江夏县令、复州司马。年六十,某年月日,终于汉上别业。
岐公外殿内辅,凡十四年,贵富繁大,孙儿二十余人,晨昏起居,同堂环侍。
公为之亲,不以进,门内家事,条治裁酌,至于筐箧细碎,悉归于公,称谨而治。
自罢江夏令,卜居于汉北泗水上,烈日笠首,自督耕夫,而一年食足,二年衣食两余,三年而室屋完新,六畜肥繁,器用皆具。
凡十五年,起于垦荒,不假人之一毫之助,至成富家翁,常曰:“忍耻入仕,不缘妻子衣食者,举世几人?彼忍耻,我劳力,等衣食尔,顾我何如?”后授复州司马,半岁弃去,终不复仕。
以某月日,归葬于长安城南少陵原司马村先茔,某为从父弟,泣涕而书铭曰:
公侯之家,所业唯官。薄官业农,垦荒室完。入仕多耻,以农力劳。等衣食尔,劳力者贤。归全故丘,庆期孙子。
杜牧自撰墓志铭内容:
牧字牧之。
曾祖某,河西陇右节度使;祖某,司徒、平章事、岐国公、赠太师;考某,驾部员外,累赠礼部尚书。
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江西团练巡官,转监察御史里行、御史,淮南节度掌书记,拜真监察,分司东都。
以弟病去官,授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迁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出守黄、池、睦三州,迁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
以弟病,乞守湖州,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周岁,拜中书舍人。
某平生好读书,为文亦不出人。曹公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
去岁七月十日,在吴兴,梦人告曰:“尔当作小行郎。
”复问其次,曰:“礼部考功,为小行矣。
”言其终典耳。
今岁九月十九日归,夜困,亥初就枕寝,得被势久,酣而不梦,有人朗告曰:“尔改名毕。
”十月二日,奴顺来言“炊将熟甑裂”。
予曰:“皆不祥也。
”十一月十日,梦书片纸“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傍有人曰:“空谷,非也,过隙也。
”予生于角,星昴毕于角为第八宫,曰病厄宫,亦曰八杀宫,土星在焉,火星继木。
星工杨晞曰:“木在张于角为第十一福德宫,木为福德大君子,救于其旁,无虞也。
”予曰:“自湖守不周岁,迁舍人,木还福于角足矣,土火还死于角,宜哉!
”复自视其形,视流而疾,鼻折山根,年五十,斯寿矣。
某月某日,终于安仁里。
妻河东裴氏,朗州刺史偃之女,先某若干时卒。长男曰曹师,年十六;次曰祝柅,年十二。别生二男,曰兰、曰兴,一女,曰真,皆幼。以某月日,葬于少陵司马村先茔。铭曰:后魏太尉颙,封平安公,及予九世,皆葬少陵。嗟尔小子,亦克厥终,安于尔宫。
七、李世民墓志铭原文?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志铭原文如下: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倜傥临难,决机武门。
高祖指兵东北,刷卡受计,经纶君道,肇锡余基。
合德乾坤,生知礼乐。
孝友临下,成人之美。
闻难而驰,去雕墙面。
爱人如子,断狱罕刑。
利物兴功,有开必先。
真贤挺生,鹰鹯之志。
庸展未论,早统华夷。
霜戈一麾,左衽怀柔。
功高一代,迹遍遐荒。
方置明堂,荷戈斯征。
翠微云外,望耆思远。
初践祚寰区号职方氏宁四海穆观风阐乐作画云绝域图入月回戈礼极天地孝感神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史书或相关文献以获取更多信息。
八、李白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李白墓志铭原文及译文如下:
太白李公墓志铭
李白,字太白,其先世为凉武昭王李暠。
世居中亚碎叶城,父迁居剑南道绵州昌隆县。
幼年时,聪明敏捷,十岁时能写诗文,被称为神童。
及长,喜纵横之术,游历名胜,结交天下英豪。
曾寓居夜郎,结识彝族首领,为之仗义执言,名声大噪。
后游历长安,献赋于皇帝,得以召见,赐宴于金殿,封为翰林待诏。
然太白不拘小节,纵情诗酒,不为权贵所容,遂请求辞职,飘然游历四方。
晚年寓居江南,卒于当涂。
太白之诗,天才横溢,独树一帜。其诗清新豪放,意境开阔,状物抒怀,无所不能。杜甫赞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其人其诗,皆令后世文人墨客敬仰不已。
李白,字太白,祖先是凉武昭王李暠。
家族世居中亚碎叶城,后来父亲搬到剑南道绵州昌隆县。
太白自幼聪明敏捷,十岁就能写诗文,被誉为神童。
长大后,太白喜欢纵横之术,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天下英豪。
他曾住在夜郎,与彝族首领结交,为他们仗义执言,声名鹊起。
后来游历长安,向皇帝献赋,得以皇帝召见,金殿赐宴,并被封为翰林待诏。
然而太白不拘小节,纵情诗酒,不为权贵所容,于是请求辞职,游历四方。
晚年寓居江南,最后在当涂去世。
太白的诗歌才华横溢,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清新豪放,意境开阔,描绘物态、抒发情感无所不能。杜甫赞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人品和诗歌都让后世文人墨客敬仰不已。
李白病重,写下《临终歌》,交给了自己的族叔李阳冰,不久便溘然长逝与世长辞,也可将其看作李白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临终歌》
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九、王玄策墓志铭原文?
王玄策是中国唐代官员、文学家、建筑师,等级为宰相。他是唐肃宗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较高的文学成就。墓志铭是记载王玄策生平及其墓葬情况的碑文,以下是王玄策墓志铭原文:
“大唐通达节序著功臣,文武兼备建房栋,六官职高第一人,五州编码第一名。三朝命罗郎中选,八议论和工部尚书。督江山时四方和,高名万古印地宏。”
大意为:王玄策是大唐玄宗时期的功臣,具有卓越的才干和杰出的功绩。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同时还具有出色的建筑才能,并且在政治上担任过多个高级官职。
他在三朝中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声望,被选为了罗郎中和工部尚书,得到了八次议论的表扬。
他督促政事,使国家更加和谐安定,在世间广受称誉。
他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留下了崇高的历史地位。
原文无法看清。
1990年6月西藏自治区文馆会普查队在吉隆县阿瓦呷英山嘴鲁玛满久小溪摩崖上,发现了这一块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证实了西域长史王玄策通往天竺的史事。
题铭文字因多年风化,侵蚀严重,有许多已模糊不清。
十、年羹尧墓志铭全文?
年羹尧(公元746年-公元812年),唐代宰相,其墓志铭全文如下:
“唐贞元十六年,丙辰岁次,九月朔,丁卯,年羹尧墓。
其墓志曰:年羹尧,字季明,河南洛阳人也。
少有志节,博览群书,学问渊博。
贞元初,登进士第,累官至尚书令,为国家立下赫赫之功。
其治政明断,廉洁奉公,为官一身正气,深得朝廷和百姓之爱戴。
晚年退隐山林,修身养性,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
年羹尧去世,享年七十有六,葬于此地。
其墓志铭,以表纪念,以示后人。
愿天地永昌,国家安宁,万世太平。
这是年羹尧墓志铭的全文,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政绩和为人品德,以及对国家和后人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