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元宵和汤圆的由来,元宵和汤圆的来历和区别?

来历: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妻。

区别:

1、做法不同。元宵是滚出来的,馅儿切成小块,放在铺了一层江米面儿的柳条笸箩里,不断地筛滚,一边筛滚一边洒水,形成元宵。元宵只有甜的。汤圆是用糯米加水,连水带米用石磨磨,磨出的糯米粉沥干冷藏三四天,然后加水和成团,放几小时做外皮。

2、饮食节日不同。元宵是元宵节的节日饮食。汤圆是南方人春节、初七、上元节(元宵节)的节日饮食,也是南方人招待从远方回家的家人、家庭聚餐的传统食品,其意义和北方的饺子相当。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下面是我们收集推荐的元宵吃汤圆的来历,

其实“元宵”改叫“汤圆”, 和民国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他就是袁世凯。

民国时期,袁世凯曾任大总统,甚至妄图复辟帝制。国人自古以来做任何事情都想图个吉利,古时候很多皇帝的名讳就是普通百姓应该避讳的字眼。

而“元宵”谐音为“袁消”,这对于袁世凯而言,并不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情。于是袁世凯便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袁世凯独裁专横,不得民心,人们甚至还编写民谣讽刺袁世凯,比如这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元宵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是因为它们在制作方法、口感和保存方式上有不同。

        北方元宵是滚出来的,干燥松软,南方汤圆是包出来的,光滑黏糯。

北方元宵在制作上比汤圆要繁琐一些,是将糯米和好之后,和馅料过水在笸箩里不停摇滚出来的。

南方的汤圆也有煮着吃的,炒着吃的也不在少数。

此外,北方元宵煮的时间比汤圆要长一些,煮出来是混汤,元宵在北方很多地方都是炸着吃的,有些地方是煮着吃。

有一种传说称,1913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并且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同袁,宵同消,合起来为袁消,谐意袁世凯消灭,于是袁世凯在元宵节之前下令将元宵改为了汤圆,这就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由来。

由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南京,所以只有南方地区被迫改元宵为汤圆,北方地区较远未受影响。

元宵改名为汤圆是因为1913年元旦袁世凯登基称帝前,北京警视厅通令全市卖元宵者强行更改的,因为袁亲信认为"元宵"音同"袁消",于新皇帝不吉,因而改"元霄"为"汤圆",并要求当时卖元宵的人在店铺前书写汤圆二字,以便利市民叫买。

1、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2、吃汤圆的意义所在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汉武帝时期,有一名宫女,名叫元宵,此女擅长做汤圆。

在宫中的元宵十分想念家中的父母姐妹,经常一个人在闺房中哭泣,这种思家之情深深的感动了东方朔。

于是东方朔就编造了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以此为由让汉武帝批准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与其同时,允许宫女出宫。

正月十五这天到来的时候,宫女元宵提着写有“元宵”两字的灯笼,带着自己做的汤圆顺利出宫,终于和家人团聚,享受着梦寐以求的天伦之乐。

从此汤圆就被称为元宵!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外敌不断入侵,于是李世民便派遣郭子仪出兵抵抗。

郭子仪凯旋归来时已经过了春节,为了犒劳功臣,李世民决定在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日,为郭子仪补设一个小年,而且要求御厨一定做出新鲜的食物来招待郭子仪。

命令下达的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成为了一个困难的事,御厨们开始不知如何是好,最中一个聪明的御厨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米磨成面,然后包上馅后做成美食。

唐王李世民和郭子仪品尝完美食之后,赞不绝口,于是问道御厨,此物何名?御厨灵机一动,说道:“白面团”!

紧接着,魏徵说道:“这些白面团圆溜溜的,象征着天下一统、人民团圆,就叫唐圆吧!

”李世民闻之大喜,传令下去,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吃唐圆。

因为唐圆和汤圆谐音,最终汤圆这个名字便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310291348073f8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