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让历史照亮未来即评,《「让历史照亮未来」——编者按》

作为安康市历史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汉阴县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历史高级教师的刘康花老师,多年来潜心历史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以及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业内同行的一致高度好评。

她一贯秉持历史教育教学贵在传承,重在育人。

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通过激发知识兴趣,强化核心素养,培树人文情怀,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基因谱系,镌刻在老师和学生们的骨子里面。

她基于实际教育教学和理论的多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素质教育》综合杂志,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

让历史照亮未来——《青花瓷家书》所承载的使命和担当。

耕读传家,家国千秋!

自古“天地君亲师”。

身为家族里的一员,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园丁自芳。

虽不言良师,但且为益友。

现将她的一篇关于历史教育教学的论文,载入《青花瓷家书》。

这既是学习交流,更是抛砖引玉。

吴老五2022.6.14于汉阴南山书院。

【附录】:

《活用部编教材,创建多元学习平台,加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刘康花】

二十年前课外阅读中读到清代学者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段令人震撼的名言!

自此,开始认识到: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库!

历史教育,不仅对国家和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延续。

带着这种认识开启了我的历史教育生涯。

最初几年,我始终以激趣和育人为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尽可能的为学生带来灵动有趣、有温度和有高度的课,并创造性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于是我成为了学校中最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

但是,随着中考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自身职业倦怠来袭,我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由育人目标逐步转向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目标。

从事专职教研工作后,有了更多的学习与参与交流研讨活动的机会,虽然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历史教育的智慧在不断积累,但始终跳不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魔圈,从学科研讨活动到日常的听评课活动常常看似是在新理念和先进理论指导下,以三维目标为标准进行的诊断与探讨,但落脚点最终却在如何让学生具备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级各类考试的能力与技巧,尽管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但我们依然不遗余力!

随着部编教材的统一使用,本人有机会多次参加各级统编教材说明及其使用培训会,又有幸聆听了众多知名历史专家和历史教育教学大咖们的学术讲座,我终于被再次唤醒。

我开始反思自己和身边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价值取向,不由得一次次自问:我们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所追求的有实质意义吗?学生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就一定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人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历史教育?历史教育的宗旨究竟是什么?

于是,我开始了相关的阅读。

关于应该怎样做历史教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术部部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在——《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的过去》一文中强调:“拥有良好的学术和社交技能似乎并不能阻止人们使用这些技能来摧毁而不是推进他们的社会。

这就归结到教育的核心:培养价值观,让学生拥有一个可靠的指南针和导航工具从而能够自信地探索世界。

安德烈亚斯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个逐步走向未来社会的人,价值鉴赏力远比知识更重要。

关于历史教育的宗旨是什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明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的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

当代历史教育家赵亚夫认为历史教育:“于课程功能而言,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于课程性质而言,凸显人格教育的宗旨”。

《中史参》主编任鹏杰教授明确提出:“历史教育者,养成公民人格之事业也”。

又进一步明确:“历史教育的宗旨应为用过去人们的生活智慧,启发学习者领悟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智慧。

帮助、指导、支持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何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标准,都无一例外都指向于使学生成为有理想与家国之情怀、有实践与创新之本领、有社会发展之责任与担当的人。而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也是基于这些目标来选择相应内容、设置相关栏目的。

鉴于此,培养有理想与家国之情怀、有实践与创新之本领、有社会发展责任之担当的人就应该是我们历史教育者追求的最基本的育人目标,更应该是基层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切实肩负起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责任与担当呢?

笔者认为其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建一种氛围,激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恋情,铸就持久的人文情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某个领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与实践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形成相应的价值与判断、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感悟。反之,玉虽无价,若不爱玉、不识玉,则玉为凡石。

历史教育亦如此。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才可能汲取到历史的营养与智慧。否则,历史教育的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尽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来说仍未过时。

当今历史学科在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依然是薄弱学科。

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学生不想学历史、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太难了。

而我们绝大多数历史老师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下也不太注重“立德树人”,基本把主要的教学关注点都放在提高成绩上,很多历史课堂无趣无味,历史课外活动几乎绝迹,学生不愿意也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其中深度学习,历史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基本丧失。

鉴于此笔者认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老师们应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学养”与“教养”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科学利用统编教材提供的丰富资源,精心设计、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营建浓厚的历史学习与探究氛围,让历史课程活动有足够的吸引力。

巧妙地把学生拉入到历史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书籍、爱参与历史学科活动,积极自主地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浸润中汲取无穷智慧、铸就人文情怀。

二、活用部编历史教材、搭建多元学习与活动平台,引领学生自主遨游于历史的时空,在宽阔的学科视野和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植合格公民意识。

(一)活用部编历史教材,让课堂教学成为实现历史教育宗旨的主阵地。

历史教育的育人宗旨既体现社会与时代的需要,更体现民族与国家的意志。

部编历史教材正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教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部编教材除正文外增加了“相关史事”“知识拓展”“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等栏目)。

这些重要资源的应用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我们要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中各类资源的属性及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符合历史实际、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导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同时,聚焦核心素养深入研究“怎样培养人”,尝试借助一定的载体(资源)、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关能力、提升学科思维水平、获得相关体验与感悟,形成一定的价值与认同。

如八年级上册第29页的课后活动专门设计了思考题:“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由此改变单纯记忆《马关条约》签署时间、内容的学习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被迫开放”和“主动引进”的历史情境、事件性质、发展趋势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从而整体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二)搭建多元学习与活动平台,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开阔的历史学科视野和实践经历中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和公民基本素养。

人类历史浩繁复杂,初中历史教科书虽然整体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但受课时限制,呈现的内容只是人类历史时空中最基本的“线”和一些微小的“点”。

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都为老师和学生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如果历史教学活动仅局限于教科书相关内容,历史教育就会呈现“营养不良”态势,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也就不可能健全。

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在加强专业学习、拓展自身学科视野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史学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作能力的活动平台。

如:关于×××的拓展阅读,共读一本历史书,举办专题展览、主题历史故事会、辩论会,编演历史剧、编写家庭简史、学校简史、社区简史,撰写历史题材影视剧评,给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作传,利用学校广播室或网站进行重大历史周年播报,仿制历史文物,参观学校周边的人文古迹、博物馆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扩大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形成开阔的历史学科视野,在学习、探究、实践与创作等活动的经历中,潜移默化的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和公民基本素养。

三、创新教学体例,聚焦核心素养,指导学生从过去人们的生活智慧中领悟做人的智慧,明确人生的方向。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昭示着后人免踩前人的复辙;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

如何让历史的镜子成为照亮学生人生之路的明灯,如何引领学生识别历史的宝藏、获得人生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是历史教育的任务,也是历史教师应有的责任担当。

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意识和较强的价值判断力。而基本的历史意识与价值判断力的初始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应试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承载这一育人职责的。

只有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适合的教学立意、适切的学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适度的学科意义的探索与感悟,才能引领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文献、文物、图像、视频等“历史”材料的辅助下,让历史“活过来”。

实现与历史的对话,“探究历史当事人想了些什么、为何这样想?说了些什么、为何这样说?做了些什么、为何这样做?哪些反映了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主张和行为?哪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整体风貌?其利(得)在哪里?弊(失)又在何处?哪些影响了个人、家庭?哪些影响了社会、国家、世界?哪些影响是一时的?哪些影响是久远的?

如此,在基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与理解、思考与判断中获得“我们现在和未来究竟怎样生活才合适、才更好的智慧”;基于对历史的共感与敬畏,明确什么是应该的、需要选择和坚守的,什么是不应该的、需要警惕和反对的。

力求使学生不忘来时路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也是当下和未来历史的创造者。从而,给自己建立必须遵循的生活原则、价值规范、行为规矩。自觉维护、坚守善良和正义,鄙弃、抵制罪恶和非正义,逐步成长为挺起民族脊梁的一份子。

总之,历史教育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活用现行部编历史教材、搭建多元学习与活动平台,才能带领我们的学生在宽阔的历史视野中,培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铸就浓郁的——家国情怀。

将来,逐渐成长为一个能为未来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公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30904113007b9a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