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林汉达先生的《前后汉故事新编》对张良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印象深刻。逃亡途中的张良偶遇后人称为“黄石公”的老人,经受多次考验始得其秘笈《太公兵法》。后来得知,说是《太公兵法》,其实这是林汉达先生该书的一处错误,这书应该是《素书》。
当时整日留心天下发展态势的黄石公对张良博浪沙行刺肯定是知道的。
一个改姓埋名,一心复仇的六国后人,张良,敢于狙击一跺脚地动山摇的秦始皇,勇气可嘉,但仅凭匹夫之勇,难成大事。
亡秦需要这些热血壮士,更须具备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大勇。
基于这种认识,黄石公决定将张良作为首选人物,暗中跟踪观察他良久。
圯桥授书,在张良是邂逅,在黄石公却是必然;一系列折辱,既是考验,也是上课。
直到张良面试过关,黄石公才将《素书》给了他。
正是凭着对这本书的精心研读,靠着这部《素书》,张良得以兴刘灭项,而后功成身退。
但张良没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其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以前知道《素书》书名,总认为该书是为为官人之写就,也就没有在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感触良多。
俗语说“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一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过个人认为少看西游,老看三国,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小孩看了西游,会喜欢孙悟空,会崇拜英雄,追求***,从小就有一种正义感。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每到暑期电视上就会开播《西游记》。
其实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适合阅读的特有书目。中年之后,历尽沧桑,磨砺良多,人生警醒与思考多了。对照自己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再细品《素书》,往往让人恍然大悟,心境也在读书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素书》,六章一百三十二句。词句不拗口难涩,每句内蕴异常丰富、深邃。表面上看,素书是为从政者如何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把握道德谋略的关系而写的,其实仔细读来并不尽然,书中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的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用之修身,可明志益寿;用之治国,会位及人臣;用之经商,可富埒王侯;用之军事,能百战百胜。
《素书》所言 “志不可以妄求”“遵而行之者义也”,真得使人引发思考。
志之于人,实为信仰之于人生。
人的一生随时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调整、加强着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
对古今风云际会、人生沉浮荣辱给予高屋建瓴般的哲学蒸馏后,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的告诫,且既有危难之际的指点迷津,也有踌躇满志之时的暮鼓晨钟。
而义与利之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且还将会越来越激烈的争斗下去。
见利忘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抉择时时撕裂着人性,也撕裂着人类,遵义章中所例举的四十六种灾祸,在现实社会中仍触目皆是,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义的、丑恶的或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
专政的手段固然需要,但是从道义的角度出发消除心魔才是根本。
所有这些,已不再仅仅是讲为官之道。这对当今社会人们心态、人类行为方式的调整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