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沆瀣一气典故,亢壑一气读音与意思?

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崔沆是唐僖宗年间的官员,官至礼部侍郎,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崔沆担任主考官, 许多读书人都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应为沆瀣一气。沆:四声hang,瀣:四声xie,一:一声yi,气:四声qi。沆瀣一气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这是个有典故成语。崔沆和崔瀣是唐朝两个人的名字,崔瀣参加科举考试,崔沆录取了他。有人嘲笑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因此,沆,瀣两个字不能乱用。

沆瀣一气

反馈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释: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出处:

宋 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语法:

沆瀣一气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狐群狗党、通同一气、串通一气、朋比为奸、浑然一体、臭味相投、通合一气

反义词: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自命清高、同心同德、泾渭严分

偷梁换柱的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

偷梁换柱典故的由来如下: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全中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真正大一统的国家,秦始皇自认自己建立了不世功勋,功盖三皇,名过五帝,所以取名始皇帝。但是秦始皇自称帝以来,一直以为自已一统江山,身体也不错,所以没有把立太子的事情放在心上。

当时皇宫里有两个强大的政治集团,一方面是长子扶苏与蒙恬、另一方面是幼子胡亥与赵高。长公子扶苏为人正派,有很高的个人威望,秦始皇也很看好他,因此派他到名将蒙恬驻守的北线监军,以此来锻炼他的能力。

而次子胡亥平日里被宠坏了,整天躲在安乐窝里就知道吃喝玩乐,性格飞扬跋扈,也非常的残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时,遇到刺杀,受了惊吓,恰好再在平原津染疾,此后就一病不起,秦始皇这时候预感自已快不行了,他马上召来丞相李斯下秘诏立扶苏为太子。

赵高当时负责起草诏书并掌管着玉玺,野心勃勃的赵高此时有意把诏书扣下来,拖延时间等待机会,因为他怕秦始皇去世后,自己又是胡亥一边的,将来扶苏登上皇位难免对自己不利。没过几天秦始皇真的驾崩了,李斯为了不让朝廷局势动荡。

想等太子回来以后再公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此时赵高特意找到李斯,他对李斯说:皇上的秘诏还扣在这里,你跟我就可以决定立谁做太子,假若扶苏继位当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了那时候你我现在的位子可能都不能坐稳。

李斯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于是两人沆瀣一气弄了一份假诏书,将扶苏赐死并杀了蒙恬。就这样赵高使用偷梁换柱的下三流手段把胡亥这个酒囊饭桶扶为秦二世,为自已日后掌权打下基础,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后人根据这件事总结出成语“偷梁换柱”,用来比喻那些喑地里玩花样耍手段,对物件进行替换掉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307220818186dd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