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春秋时代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落、私学昌盛的春秋时代

西周末年,随着奴隶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制社会的形成,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从周天子向各大诸侯、领主转移。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逐渐崩溃,从而导致了学术、知识、权威的下移。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的新时代。

到了春秋时期,官学已经不复存在,“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体系,基本脱离了国家政府部门独立出来,基本上打破了官学“政教合一”的传统,完成学校教育独立化的历史进程,标志着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机构类型。

“士”的出现对于教育体系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士”的组成基本上是由奴隶主、新兴地主、贵族或者平民中游离而来。

他们在原本的朝廷中都是属于掌管典籍、身负六艺的官吏,失去了世袭的职守,纷然出走,流落民间,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批专门依靠出卖知识糊口的“士”。

从这个时候起,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分散到各地,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文化格局,教育和知识就从这些“士”中向下传递,由原本的“官学专有”变为“士族扩散”。

为了宣扬自己的理论、扩大自己的影响,士族成为了开启“私学”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招收学生的条件和门槛相比“官学”也降低了许多,从而让更多人有了涉足教育的机会。

与此同时,他们常常不辞辛劳的携带弟子周游列国,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带来了教育体系中百家争鸣的鼎盛时代。诸如孔、孟、荀、墨等私学大师就是其中的代表和佼佼者。

《管子·霸言》中的“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体现了春秋时代各个大小统治者都迫切的认识到了用人和得贤的重要性,也为知识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而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平民来说,读书做士无疑是跻身仕途、提高身份地位的捷径,因此纷纷投师从教。从这个时候开始,“私学”与“养士”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成熟。

从某种程度上说,春秋时代私学的兴起,是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现象,对各个学术发展、交流、改造、促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30501174006c5d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