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梁宏达讲历史mp3,有哪些讲历史故事的大v?

讲历史比较出名的有王立群讲秦汉,易中天讲三国史,梁宏达等都是比较有名的讲历史故事的大v除此之外还有袁立仁,蒋老师等。

答:莫言是典型的坏人。

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忘恩负义,内心阴暗扭曲的人,对为了迎合西方极尽贬低祖国而获奖的人,怎么能说是一个好人呢?

他的作品没有积极向上,尔观进取的一面,却大肆描写阴暗的一面,一个内心阴暗不向阳光的人,怎么配是一个好人?

老梁认为:莫言的作品争议,主要在于莫言用了魔幻现实主义。

其次,莫言的作品大都涉及到体制上的一些敏感话题,而当代作家,对这种题材都是报喜不报忧,否则根本通不过。

而莫言却很巧妙地找到了平衡点。

但是看惯了喜庆色彩的中国读者,也极其不舒服,他们不认账,于是批评者众多。

对于专业的文学作家都很明白,这个正常,主要的还是普通老百姓过于情绪化造成。

否则莫言的那么多作品也不可能在国内一次又一次地获奖。

这说明国家体制与国内专业人士,都是认可的,不存在立场问题或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这是老梁偏见,不作过多评价。不过莫言的文章子部分属实,一部分是塑造,好的塑造有功,负面的塑造有过。

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典故——白帝城托孤。即:刘备与东吴作战,大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于白帝城病危。刘备召诸葛亮到白帝城,将后主刘婵托付给诸葛亮。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这段典故还是有出处的。《三国志》中记载:先主刘备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托孤的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汉中之战大败曹操,占据要塞汉中!时刘备正节节胜利,势不可挡!

而刘备部下五虎上将军关羽孤军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一时间风头无两,其在军事上达到了顶峰!

当时是刘氏集团是蒸蒸日上,可以说完全有一统三国的可能!但是作为盟友的东吴自然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三国之间本来便是相互平衡和制约,但是刘备这边越来越好,可是却还占据着自己家的荆州,这孙权也很慌,自然会想办法使些绊子。

当时关羽孤军北伐作战,大本营荆州却空虚,东吴抓住时机,违背了湘水划界,在其背后倒戈一击。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后来也被擒获!后来是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孙权招降不成,便割下了关羽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倒是将之好生安葬了,也算是英雄一生死得其所。

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可谓是元气大伤,辉煌不在,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刘备听闻关羽被杀,集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其报仇。可是这支大军中计,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退至白帝城,一病不起。

刘备自感时日无多,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这江山和儿子了。当时他召集诸葛亮等大臣,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如若阿斗有能力当皇帝,你便辅佐于他,如果其才能不堪,君可自行去度。”诸葛亮哭着说:“臣定当竭尽所能,中兴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便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事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为何要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为何会选择托孤诸葛亮?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1、诸葛亮为蜀汉之中除却刘备可谓是呼声最高的大臣了,如果此等大事不选择他?他会怎么想?外患未除,蜀汉可再禁不起内斗的折腾了。

2、纵览蜀汉之中,唯有诸葛亮能力最强,官职最高(官至丞相),也唯有他才是兴复汉室最大的期望了。

3、刘备与诸葛亮相处共事多年,对其秉性当时最为清楚不过了,人之将死,必找其最为信任之人,这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就像曹魏的司马懿,四世托孤之重臣,不过可惜还是窃取了曹魏的天下)

刘备托孤是否留下后手?

刘备托孤就真的如此信任诸葛亮吗?要知道权利动人心,当皇帝和当丞相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层面上的人物,那么刘备是否留下了后手?其实是有的,老梁分析主要有以下这两点:

1、托孤大臣有两位,一位是总所周知的丞相诸葛亮,另一位则是尚书令李严。不过这二人是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稍稍限制了诸葛亮的部分权利。李严主要负责对内,一定程度上是对内部的保障,特别是都城中的侍卫、军队,包括朝政。

2、道德上的制约。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是最为主要的,讲真的,如果诸葛亮想反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抗衡的,论能力论手腕,论人脉论民生,他皆达到了“明主”的标准。

其实刘备心里当然也非常清楚,于是他甚至说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甚至还让刘禅将之“事之如父”。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给诸葛亮戴高帽,这样诸葛亮为了名声就更不可能来谋取蜀汉江山了。

综上所述,刘备与其说是病死,不如说是被“气死”,盟友背叛,兄弟被杀,再加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又怎能扛得住呢?至于白帝城托孤,完全是不得已之举,刘备在这里表现的已经相当不错了,称之为一句“明主仁君”倒也不为过,对此,大家觉得呢?

参考文献:罗贯中《三国演义》、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百度百科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

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

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手机码点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点赞和关注,感谢。

刘备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当时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攻占,关羽自己兵败被杀。

同时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也被部下杀死。

刘备听闻关羽被杀后,举蜀汉全国兵力大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但是刘备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联营,大败兵败退到白帝城,忧虑成疾一病不起,便急招文武大臣至白帝交待身后事,同时把阿斗托付与诸葛亮,还说出如果阿斗不能扶持军师可以取而代之。

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刘备把统一国家,复兴大汉,托孤给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完成这一理想,而诸葛亮“费尽周折”,恢复蜀汉的国力,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一直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但最终失败了。纵观诸葛亮一生中从未越权,一直鞠躬尽瘁为蜀汉的呕心沥血。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托孤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情况都一样。

其一,自己时日不多了,大概是要从关于败走麦城开始讲,吕蒙斩了关羽,张飞报仇,却因为醉酒发飙,被手下杀掉。刘备泣不成涕,当初桃园结义说好的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撕毁了孙刘联盟,出兵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逃到白帝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才托孤的。

其二,刘禅年岁尚小不能够独立主持国家大事,并且刘姓并非蜀地的本地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统治的话,蜀汉的地位将不保,继承者有很大的压力,需要有人辅佐。

其三,有值得托付的人,分别是李严和诸葛亮。诸葛亮一生正气,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是值得托付的人。而李严而是以防万一,做权衡之用。

情况逼不得已,不得不托孤,不然蜀汉将无法保全。

刘备的继承人刘禅当时年纪还小,怕他无法掌控蜀汉的政权。

白帝城托孤时,蜀汉刚刚遭受猇亭兵败,折损几万精锐,再加上之前东吴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被俘被杀,蜀汉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出山辅佐刘备,到托孤时已经有十几年了,可以说是蜀汉的老臣了,而且能力也很强,是能够稳住当时朝局的,刘备也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可以说要让诸葛亮把整个蜀汉扛在肩上,但是刘备其实也不是很放心诸葛亮,又提拔了李严来抗衡诸葛亮,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制衡的状态。

蜀汉在刘备死后还是撑了四十余年,可见刘禅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啊。

刘备这个人很是聪明的,他是玩人情事故的高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在三国鼎立时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率领蜀国全国的兵力攻打吴国而不得胜,蜀国军队死伤惨烈,自己又患病而卧床不起,他深知自己蒋不久于人世间,于是就有了托孤这一幕了。

当时当着众官员的面儿刘备说了要诸葛亮尽力辅助刘禅,但是如刘禅没有这个能力先生了自取。

这就是刘备的聪明之处了,有谁不希望自己后世子孙有好的发展?这样说是在安抚诸葛亮,刘备能不知道自己儿子什么德行,他早就看出刘禅不是坐帝王的料,又不能明着说,明着说多丢面儿,又害怕自己去后诸葛亮不尽心或者有反叛,所以干脆给你说你可以自取,诸葛亮谋士是也,这样的人都注重名节,刘备就是抓住这一点才这样说的,当着众将领这么一说就算你诸葛亮以后有反叛之心你也不会这样做了。

刘备要的就是你诸葛亮的一个许诺。

所以托孤名为托孤,实际上是给诸葛亮下的一个套儿,这一套就把诸葛亮困死了。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

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

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30329014824e6a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