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南北朝时期人口数量,各个朝代人口数量之(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南方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宋、齐、梁、陈人口共7300万人。宋2000万、齐1700万、梁2100万、陈1500万。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总人口共9850万人。北魏3500万、东魏2000万人、西魏900万、北齐2200多万、北周1250万。

北朝:在我国历史上,十六国北朝时期是十分动乱的时期,分裂割据长达二百六七十年之久。

各族统治者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对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血腥的屠杀,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不同时期的户口状况如何,史籍所载不但数据寥寥,而且十分零乱,对这一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其中许多学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的史家提出:“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激烈的民族斗争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流徙;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落后的生产形式,……对生产的破坏从而对人口增长的阻碍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当严重的”;(宁可《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有的甚至认为:“在这场延续百年的大动乱中,我国北方的人口究竟下降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数字可资稽考,但损失极大是可以想象的,恐怕与东汉末年的大动乱相比亦不遑多让。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

对于上述看法,王育民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人口,在十六国前期虽有所损耗,后期则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北朝时已恢复到东汉的水平。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饥荒和民族压迫,纷纷南渡而迁,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和延续时间之长,是史无前例的。

《晋书。

王导传》载:“中州土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北方士族南渡时,多率领宗族、宾客及乡党同行,其余分散流移者亦络绎不绝。

历十六国北朝200 多年间,北方汉族人民南徙的人数,估计100 万人以上。

《晋书》卷五十六《孙楚传附孙绰传》称:“自丧乱已来六十余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虚,函夏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生理茫茫,永无依归。

”石勒所领冀州地域较为广阔,有24郡,每郡平均不足8000户,不及西晋时的三分之一,可见这一时期北方人口的寥落。

自北魏太和十年推行三长制、均田制和“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的租调制三者相互配合之下,户与口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户数平均增加了2.4 倍,颍川郡甚至增长达12倍。

至北魏末,“户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六十八。

”(《通典。

食货。

历代盛衰户口》)至北齐、北周时期,人口再次上升,北周大象中包括灭北齐后的户口数,应为4622528 户,29016484人。

如将豪家地主荫附户口估计在内,则北周灭北齐后,可能已达到前所估计的北魏盛时的600 万户。

而袁祖亮同志针对上述看法,表示未敢苟同,提出了十六国时期的户口变化呈马鞍型的观点。

公元304 ——318 年,由于战乱、灾荒、疾疫等因素,中国北方人口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户数从西晋太康元年的140 多万下降到不足100 万户。

公元318 ——319 年,黄河流域建立了前赵、后赵和前凉。

此时关东地区约有60多万户,关中、陇西、河西地区约有10多万户,石勒为王的20郡估计户口不会少于30多万户,关中各少数民族的六七万户。

这期间,中国北部的户数约120 万户左右,其人口数约有800 万人左右。

公元329 ——352 年间,这一时期北部人口有所增长。

前燕的户数超过80万以上,估计口数400 万。

从后赵到冉魏,关中和关东户口数也不下600 万人。

此时总户数约180 万户,人口1200万人左右。

公元352——383 年,中国北方的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超过了西晋太康初年的数字,估计其口数在1800万到2000万上下。

公元370 年以后,前秦分别消灭了北方的前凉和代,社会的安定又使户口激增。

淝水之战前苻坚下令:“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

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从苻坚所发兵员来看,近90万士卒,按十丁遣一计算,全国的丁男在900 万以上,加上老弱妇幼,全国当时人口约在2300万左右。

这是在东汉之后,北方人口的最高数额。

公元383 年淝水之战后,由于前秦失败,北方统一局面又告结束,继之是政权林立的混战局面,先后出现了12个割据政权。

此时,慕容德统治下的南燕,户数不下35万,人口近200 万,鲜卑乞伏国仁统治下的西秦户数约20万,人口约有100万。

羌族姚苌割据后秦地区约有60万户,人口数300 万人。

拓跋魏的势力范围人口约40万户,200 万人左右。

此外凉州约有25万户,河北辽宁约有40万户,据上述统计,在公元400 年前后,中国北方人口在200 万户以下,人口数接近1000万人。

所以,十六国时期的人口发展状况是呈马鞍型,而非如王育民文中所说,十六国后期“北方户口处于回升之中”,当时户口的发展状况经历了减少——增长———减少三个阶段,直至北魏正光年间北方的户口数字,仍未恢复到东汉永和五年时期的水平。

南朝:东晋和南朝一脉相承,在士族门阀的消长中和平更迭,没有造成大的内乱,为人口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东晋建国时,在籍人口1050万,到东晋灭亡时,人口已经增长到1746万人。

此后的南朝数代,人口数跌宕起伏,大多是因为门阀势力的消长导致的人口没能纳入统计范围导致,还有部分民众流亡山林湖海而无法统计。

东晋大多数时期采用的是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

”然而并没有任何制度保障民众能够足额获取相应的田地,征税却严格按照成年男子50亩,成年女子20亩,老幼男子25亩的标准进行征收。

在门阀豪强的侵占下,本来耕地面积就有限的南方根本不能保证有足够的耕地供给民众。

所以东晋也曾经改制按民众实际土地面积征税,可能无法维持开支,所以很快又改回了按人头征税。

既然土地不足,赋税繁重,为什么还能出现人口的增长呢?主要要归因于三点:一是大量北方民中国南迁,北方频繁的战乱逼迫大量人口南迁;二是南迁民众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农耕技术升级,使得南方有限的耕田能够提供更多的粮食;三是东晋为了遏制土地兼并所做的努力。

东晋时期数次清算土地,惩治门阀豪强,称为“土断”,重新分配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口的稳定增长。

东晋之后,南方人口的增长开始放缓,南朝各代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压兼并和清算人口,维持民众和土地的平衡。由于南方多高山密林,河道湖泊,耕地面积有限,近2000万的实际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所以再难有大的增长。

反观北朝,尽管五胡乱华的数十年间,北方人口被消耗得仅剩500万左右,但是同样有近百万的胡族迁徙进入北方地区。

特别是北魏统一后,魏孝文帝拓跋宏经过了 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有效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一是均田制的实行,战乱导致了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无主荒田,均田制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分给民众耕种,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即可归民众私有,这一政策稳定了整个北方的大量流民,使得农民开始稳定耕种复归本业;二是三长制的实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各设一长监管,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稳定的土地政策使得北方民众开始安心耕种,人口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到了520年左右,北魏鼎盛时期全国有500万户,近3000万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11101810069ec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