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替读者准备下的食品不是别的,乃是人性。”
--亨利·菲尔丁
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的最伟大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第一个用完整的小说理论来从事创作的作家,被沃尔特·司各特称为“英国小说之父”。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品。就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这部作品可以称为英国18世纪社会的散文史诗。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讲述私生子汤姆·琼斯出生后被乡绅奥尔华绥收养,受小人布利非陷害,被养父误解后逐出家门,同时与恋人苏菲亚失散。苏菲亚痛恨长辈包办的婚姻,不惜弃家出逃,这一对恋人分别历尽磨难与诱惑,苦尽甘来,汤姆·琼斯的身世之谜真相大白,重获奥尔华绥恩宠,并与苏菲亚结成眷属,永享幸福。
菲儿丁在小说里塑造了从地主、贵族、农民、客栈老板娘、江湖郎中以及士兵、流氓等,活跃着不下五十个角色,形成一个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正如菲儿丁在小说开场白中提到的:
这里替读者准备下的食品不是别的,乃是人性。同样,渊博的读者不会不晓得在“人性”这个总名称下面也包含着千变万化。
菲儿丁不愧为厨艺精湛的烹调高手,《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为我们揭示人类内心的隐秘,透过人性这个万花筒,让我们领略到千姿百态的众生相,滋味无穷;剥开形形色色的外衣来认识人性,对照现实生活,颇有教益。
人之初,是性本恶,还是性本善?是外在环境影响了人,还是人自身起决定因素?
汤姆和布利非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他们在乡村从小一起长大,舅父奥尔华绥为培育他们,精选了两位私塾老师。他疼爱两个孩子不分厚薄,犹如己出。汤姆是私生子,私生子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里是倍受谴责的,善良的乡绅奥尔华绥在不知汤姆身世的情况下收养了弃儿,并尽其所能庇护他茁壮成长,汤姆无疑是幸运的。
汤姆从小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人,对别人的灾难,他从不袖手旁观。他不忍坐视黑乔治的妻小饥寒交迫,把养父送给他的小马在集市上卖掉资助黑乔治一家。为信守承诺,汤姆宁愿自己挨鞭子,也不出卖朋友。
汤姆这种无私的品质充分地表现在他对苏菲亚的爱情上。当他看到这位姑娘为了他的缘故而与家庭决裂,遭受磨难,汤姆甘愿为苏菲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爱情。
布利非少年老成,阴沉鬼祟,肚子里总在打着小算盘。
他非常世故,对舅父装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然而世界上除了他自己,他谁也不爱。
当奥尔华绥病危时,布利非关心的只是遗嘱上分给他的那份财产。
尤其可恶的是他不顾医生的劝告,坚持在舅父病危时去报告他母亲去世的噩耗,并且还振振有词地说“对舅父不能有所隐瞒”——然而关于汤姆身世的话,由于对他本人不利,就一直隐瞒下来。
布利非这个恶棍,有时干坏事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下他那狭窄心肠里的复仇情绪。他后来追求苏菲亚一半也是为了报复她对汤姆的属意。
菲儿丁通过美丑对照手法刻画了汤姆和布利非这一组人物,他们的生长环境、接受的教养都是相似的,然而两人的道德品性却天壤地别,一个出自本能的“善”,一个出自本能的“恶”,人之初,是性本恶,还是性本善?也许菲儿丁心里也没有准确的答案,但人的善恶本能与人的出身高低贵贱无关。
菲儿丁想通过他塑造的“山中人”的嘴巴告诉我们:
在阳光之下的万物当中,只有人,这地球的主宰,这至高无上的上帝最后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作品;也只有人卑鄙地败坏了自己的天性。他以自己的欺诈、残酷、忘恩负义和背叛行为,使造物主的仁慈成为疑问:使我们无法解释何以仁慈的上帝竟会造出如此愚昧而卑劣的一种动物!
汤姆和布利非兄弟俩让我联想起《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贾环,他俩也是亲兄弟,只不过一个是嫡出,一个是庶出,而两人的品性却是千差万别。
宝玉有佛性,他做人从不在乎别人对自己如何,只在乎自己如何善待他人。贾环人物素描可谓劣迹斑斑。
宝玉和贾环对比强烈的人性,探索其成长的历程,不得不发人深思!
宝玉衔玉出生,相貌俊朗,天资聪颖,深得贾府上下喜爱,老祖宗贾母和生母王夫人自不必说,见了宝玉又是亲又是揉的,百般怜爱。园里的姐妹们与他亲密无间,连服侍丫鬟都倾心与他。父亲贾政虽说待他严厉了些,但也是寄予厚望的。
贾环因天资驽钝,再加上后天的不学无术,贾府上下几乎没人喜欢他,最可悲的是他的生母赵姨娘非但从不疼惜他,还恣意辱骂他,挑唆他惹事生非,贾环就在赵姨娘身边看惯了她的所作所为。母亲没有做一个好榜样,又没人给予妥善的引导,于是贾环从幼年时就已经向着奸邪卑劣的道路前行。
如果贾环生来也被重视,被疼爱,被鼓励,他会泯灭善良美好的本性吗?重视与鼓励可以成就一个人,而损害和侮辱却是可以摧毁一个人的!
一颗良种如果没有肥沃土壤的培育,想要秀木成林也是枉然。外在环境对人性成长的影响力很大,这正是曹雪芹想要传达我们的教育理念吧。
人间有真善美,也有恶魔的存在。面对人性的善恶美丑,道家文化讲求听其自然,求其虚静,以静制动的生存智慧。佛家认为应该去除人性中的恶,趋向善,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空灵统一。而儒家文化讲究积极入世,强调人不能逃避社会的责任,应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整个社会健康人性的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似乎还难以对抗目前西方文明和多元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对此,有学者认为,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形成的外在社会规则禁律、以及人和事上的曲折,才是造成我们人性违背自然、脱离本真的最主要原因。
人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如菩萨的清净圆满,但人能重拾信心,寻找理想的人性。
古语云“美玉无瑕”,意即玉石上无半点瑕疵,然而真正没有半点瑕疵的玉石在自然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如若有,也只能是赝品。
人也是一样,完美得毫无缺点的是天上的神仙,不是凡世的人。《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太完美的人性令人望而却步。
乡绅奥尔华绥乐善好施,收养弃儿汤姆,暗中接济生活陷入困顿的乡亲,但他也并不是个完美无缺的人物。他缺乏慧眼,听信谗言,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汤姆逐出门外;他对布利非盲目宠爱,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才恍然大悟。
主人公汤姆·琼斯相貌英俊、善良勇敢、侠肝义胆、为人慷慨,然而汤姆的某些行为如同美玉上的瑕疵格外醒目。这个弃儿一方面真诚地爱着苏菲亚,另一方面又不止一次地同别的女人发生暧昧关系。尤其使人们难以谅解的是他以五十镑的代价当了贵妇人贝拉斯顿的面首。
人是理性与感情的混合体,品格优秀的人也会因一时冲动而失足的。
人只要不假冒伪善,不从心里溃烂,他仍可以成为体面人物的。汤姆浪子回头金不换,痛改前非,终究得到苏菲亚的原谅,赢得了美满的爱情。
奥尔华绥也从中意识到自己的偏听偏信害人匪浅,相信之后他在识人上不再一叶障目。
小说中唯一完美无缺的人物是苏菲亚。她是真正的“白富美”,拥有完美的品性,而且具有卓越的识别力。奥尔华绥和魏斯顿这两个老乡绅都上过布利非的当,只有苏菲亚始终没受他的骗。同时,尽管汤姆有那样难以饶恕的污点,她也仍能看清他那真挚敦厚的本质。
苏菲亚是作家菲儿丁心目中理想化的人物,正如唐晓芙是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在《围城》书后的附录中,杨绛提到:“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
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完美人性的典范,既袒露了作家的私心,亦满足了读者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人在真正认识自我的时候,往往就是人性得到完善的时候。汤姆的老师斯奎尔和他的生母白丽洁各自在临终前认识到虚伪的自我,并在遗嘱中忏悔。这让我们看到人性是有希望的,同时也颇感遗憾,不到面临死亡,往往不主动反省自我,无数的悲剧和无数的灾难就是这么产生的。
人性的不完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虽不完整,但很真实,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正是因为人性具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才会有追求完美的愿望,这样我们便会不断改造自我,重新寻找理想的人性。
人性是复杂多变没有定性的
人性是没有绝对的,同一个人有时好,有时坏,有时对你关心,有时对你冷漠。这都是正常的。
富有乡绅魏斯顿是个粗俗暴戾、专横无知、满嘴野话、通身酒糟气味的地主,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拜金主义者 。当魏斯顿得知汤姆原来也是奥尔华绥的外甥,并将继承其家业时,他对这桩婚事从横加反对变而为迫不及待地予以成全。
苏菲亚女仆昂诺尔大姐之前对主人忠心耿耿,跟着苏菲亚一起出逃。然而一旦魏斯顿先生解雇了她,明知贝拉斯顿夫人品行不端,是陷害苏菲亚的罪魁祸首,昂诺尔却经不起高薪诱惑,甘心做了贝拉斯顿夫人的仆人。
黑人乔治接受汤姆数不清的恩惠,却在汤姆被逐出家门时,毫无羞耻地侵占奥尔华绥送给汤姆的500英镑。在汤姆锒铛入狱时,黑人乔治终于良心发现,几次为汤姆传递书信。
还有汤姆随从巴特里奇、客栈老板娘等,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生活的需要,欺上瞒下获取物质利益,而未泯的良心和本质的善良也会促使他们精神上的反省。
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堪一击。尤其在金钱和利益目前,人性的复杂多变更是一览无遗。
结语:《弃儿汤姆·琼斯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人性的盛宴:诚实守信、善良勇敢、热情慷慨、乐于助人使我们大快朵颐;虚伪狡诈、忘恩负义、贪得无厌、自私自利使我们鄙视憎恶。
然而即使我们厌恶人性的阴暗面,它依然真实存在无法回避。
一个人有其光明的一面也会有其阴暗的一面,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之,理解之,宽容之。
哲学家普罗提诺说过: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人性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主题,而我们都需要认真学习这门人性课,因为只有读懂人性,才能读懂生活。
人性也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