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勰(儿子):爸爸,爸爸,我们去哪里呀?
周玘(爸爸):是爹的好儿子,就去造反给爹报仇!
言归正传,要讲清这件奇葩事,就得从东晋的建立谈起,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一、西晋的灭亡与东晋的建立
关键词: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五马渡江
西晋八王之乱,诸侯王为了争权夺利,大打出手,战争连年不绝,国家政权风雨飘摇,经济支离破碎,社会矛盾尖锐,百姓流离失所,蛮族却趁势而起,永嘉5年掳晋怀帝,建兴四年俘晋愍帝,西晋国运终于公元317年。
太康之治(280-289):不过短短二十几年,过往的繁华就已不再。
司马睿原来镇守在下邳,八王之乱后,听从王导的建议,迁镇到了建邺(南京),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建兴五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且财富充裕,但由于吴人不得志于晋室,甚至有意光复吴国,晋室便采取了打压吴姓世族的策略,这便为后面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晋元帝司马睿(276-323):司马懿曾孙,虽贵为天子,确大权旁落
二、周玘:这位父亲何许人也?
周玘,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孙,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好家伙,妥妥的官二代,不,官三代,关键这哥们还贼有能力。
周玘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秀才,曾授议郎。西晋末年,石冰、陈敏、钱璯先后在江东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周玘纠合江南地主武装,配合朝廷军队,三次平定叛乱,史称“三定江南”。
江南爆发叛乱之时,西晋尚在,只是八王正在北方激烈的争夺权力,西晋朝廷根本无暇顾及南方的叛乱,但是江东世族不愿意看到江南残破,于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周玘先后平定了叛乱,恢复了江南的稳定。
周玘挺有魏晋风骨,居然拒绝了朝廷的嘉奖,后来更是拒绝了朝廷的官,气的司马睿胡子朝天,敢让皇帝难堪,这个后果可想而知,当然,那个时候,周玘可是风光无限,司马睿还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三、什么仇什么怨,要叫儿子造反
造反,这可是杀头的买卖,这周勰真的是周玘的亲儿子吗?如果古代有DNA鉴定,我建议一定要查一下。
司马睿也是命好,在王导等一干人的辅助下,就把东晋这个小朝廷搭建起来了,有句话叫他乡遇故知,中国人自古就有乡土情结,随之就有了同乡之谊,这北方呢,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成了烂摊子的,这北方的士族争先恐后地逃到了南方,当年呢也是这帮人把持这朝廷,怎么说这司马家也是北方人,这老乡见老乡,当然得重用了,虽说这南方大族既出力又出地的,遇到这偏心的老板,当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
久而久之,南方大族也发现不对劲了,嘿,这中央都没有我们的人。说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反抗。
周玘就是其中一个,想当年,如果没有我,南方哪会有这么安定,这些北方士族就会争权夺势,已经丢了北方,像叫花子一样逃难来到了江南,明明我们南方大族,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凭什么他们就骑在了我们头上,还被朝廷打压和猜忌。
周玘是越想越气,索性就想起来造反,我平得了叛,也肯定也造得了反。不巧,这哥们运气不咋的,密谋叛变的事,被人告发,造反也就此流产,碍于世家大族的势力,司马睿并未处死周玘,但他最后却忧郁而死,恨意难消,这才在临死前,嘱托儿子一定要造反,完成他的遗愿。
周玘(258-313),字宣佩,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四、周勰成功了吗?
当然没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家子,估计运气都不是很好。
如果要给东晋排个孝子排行榜,这小子肯定榜上有名。
周勰袭父乌程县侯爵,经常默念其父的遗言。当时中原失地的地方官、士族避乱来归的多居显位,驾御吴人,吴人颇有怨气,周勰趁此想起兵,秘密勾结吴兴郡功曹徐馥。周勰让徐馥假借叔父周札的名义聚合兵众,于是有不少好事的豪客侠士投奔他,周勰打起了讨伐王导、刁协的大旗,孙皓的族人孙弼也起兵响应他。
徐馥杀了吴兴太守袁琇,有了数千兵马,于是准备推举周札为首领。当时周札因病回家,听到后大惊,向义兴太守孔侃告密。周勰知道周札不同意他起事,因此不敢发兵。徐馥的党羽害怕,将他杀害。孙弼的兵众也溃散,为宣城太守陶谦消灭。周勰的叛乱以失败告终
晋元帝考虑到义兴周氏世代都是豪门望族,为吴人所尊奉,所以没有追根问底治罪,安抚他们如同从前。周勰被周札责怪,失意回家,变得纵情放荡,常对人说: “人生能活几时,就图个痛快罢了。”死在临淮太守任上。
北方士族分布
结束语: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感一直很弱,究其原因,不论西晋还是东晋,总是在不断地内部斗争中,损耗国力,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