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有名人物放弃功名归隐山林的事例?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去种田了。
嵇康不愿为司马家效劳,隐居打铁去了。
张翰张季鹰,想远离西晋朝廷纷争,以思念家乡的鲈鱼为借口,辞官回家了。
这几个基本都是魏晋时期的人物,那个时期隐士和名士是一种潮流,同时朝廷还比较乱,很多人不爱做官。别的时期真不多。
二、历史上辞官的人有哪些?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 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
- 范蠡:他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名臣,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泛舟江湖,经商致富。
- 海瑞:明朝著名的清官,因直言进谏而多次遭受排挤,最终辞官还乡。
-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推行变法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最终辞官归隐。
- 张之洞:晚清名臣,他在清朝末年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但由于政治斗争等原因,最终辞官。
三、中国历史上辞官退隐的人物及故事?
范蠡,春秋越国谋臣,助越王勾践灭吴,他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则弃官而去,并给另一功臣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乐。
范蠡隐姓埋名,经商置产业,有家产无数,后携带珍宝到陶(山东定陶)定居,称陶朱公,善经商。
四、古代哪位文人淡泊名利放弃高官?
古代文人淡泊名利,放弃官职的人,笔者首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先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吧。陶渊明生性刚正廉明,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堂堂正正做官做人。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在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原委就是这样,陶渊明看到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毅然决然离开混沌的官场。
离开官场的陶渊明,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他的那首《饮酒》诗写出了他复归自然,淡泊一切名利的真是感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这首诗里,你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那样的闲庭逸致,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说明陶渊明已经完全放下了官场中那些勾心斗角的阴暗面,徜徉在自己的田园山水中,与大自然融合,才能释放自己的真正感情!
正是因为陶渊明放弃了官职,淡泊名利,便成就了他在文学诗词和散文等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在诗词上,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在散文辞赋上,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和《五柳先生》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就拿《桃花源记》来说吧,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空灵的境界。写的《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这也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学上,我们不要单独的去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问题,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其正直,不趋炎附势的秉性。
才有了他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所以他有了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受到后人的推崇。
五、顾炎武放弃举业事迹?
顾炎武的嗣祖父本来是无意要炎武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只是后来经不住别人的劝说,才勉强让炎武学习科举文字,但并不期望炎武在科举仕途上的发展。
顾炎武自己也不把科举考试太当一回事,参加复社后,常与四方之士泡在一起,故中了秀才以后,曾数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
他27岁那年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于是决定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据他自述,从那时起,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序》)——这两本书就是著名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庄子放弃楚王的高官厚禄,追求人格独立,淡泊名利。
1、西汉时期《淮南子·主术训》书:有“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2、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也是这样的意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3、诸葛亮《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上古人所论都是淡泊名利的意思。
六、历史上,弃官从商的名人有哪些﹖?
最早的要算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了。
范蠡 ,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七、关于舍弃富贵坚守大义的故事?
①
苏武牧羊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②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校一斯期生,曾在 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界,拒绝接受随 飞往的命令,借故在隐居下来。
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政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 、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任职,并许以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