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自律故事:学术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这是领导北大17年的蒋梦麟对蔡元培的评价。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十余年,其中一半时间在外游学,校务多由蒋梦麟打理,蔡负责办学思想及方针的制定,蒋负责执行,蒋称蔡是北大功臣,自嘲自己为北大功狗。

蔡元培一生遵循“不苟取,不妄言”的家训,不以法律所不及而自恣,不以势力所能达而妄行,被***誉为“学术泰斗,人世楷模”。

年少成才,学无止境

蔡元培1868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五岁入家塾,十一丧父,十五博览群书,十六中秀才,十八丧母。

身世坎坷,好在学业有成,18岁设馆教书。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入翰林,可谓是年少成名!因为在当时,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3岁,30岁中进士的也极少。

尽管年少有成,但他从没停止学习的步伐。32岁时,为了学习拉丁语,他拜马相伯(复旦创始人)为师。

由于担心迟到,他每天很早就起床赶路,步行10里到马家。有次起早了,竟然早到3个时辰,当时天寒地冻,他又有脚伤,但硬是毫无怨言地在门口恭恭敬敬地等候了3个小时。这份尊敬与感恩是今人所少有的。

39岁时,他前往德国莱大学进修哲学、美术等,三年时间修习30门课程,每学期修习6门。因为非公费留学,他半工半读,半乞半丐,既在大使处兼职,又给4个学生补习国学,还为商务印书馆编制《中国伦理学史》。

养家的同时兼顾学习,无一日不读书。

后又多次出国进修,游学长达12年,直至50多岁还在进修,真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不仅在治学方面卓有成效,在教育方面也是成绩斐然。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当属改革北大。

在他上任之前,北大官僚之风盛行,求学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对于教员,他们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进而攀附之,以谋得一官半职。

为师者,不思教学,唯求混个闲职,谋得俸禄。专心做学问者,反而会受到排挤。

因此,在他上任之前,朋友劝他别去趟这趟混水,以免误了自己的名声。

但是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为了一改校园的风气,就职当日,他脱礼帽向迎接者鞠躬致敬,一改往日北大校长目中无人的模样,让在场者看到了北大改良的曙光。

此后,他三顾茅庐、聘请***担任文科学长,陈带来了《新青年》,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阵地。

他又聘请了***、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他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也为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创造了条件。

选人方面,他不问学历、身份、年龄、资历,唯问才学与能力。

梁漱溟曾两考北大失败,但是,当蔡元培从《究元决疑论》一文中得窥其佛学修养后,说:既然当不了北大的学生,那么就让他来当老师。于是中学毕业的梁漱溟成了北大的哲学教授。

识人方面,蔡元培可谓是慧眼如炬,尽管他聘请的刘半农中学肄业,***、鲁迅没学历,但这些人最终都成为了大师。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蔡元培无疑是他们的伯乐。

不仅聘请新派教授,对于老派教授,蔡元培也一视同仁。辜鸿铭是顽固的帝制维护者,很多学生认为他是落后的,不配在北大教书,但蔡说:辜鸿铭会多种语言,获得多个博士,让你们跟他学英国文学,没让你们跟他们学复辟。

辜鸿铭很尊重蔡元培,他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刘师培、黄侃等也是他聘任的守旧派教授。

新旧两派分别创立报社,各抒己见或者辩驳对方观点。

学生们也创立社团、报社,畅所欲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新风气。

对于各方观点,蔡元培不站队,他主张“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他们需要资金等支持的时候,都会给予支持。

真理愈辩愈明,北大常会有两名老师唱对台戏的情况。比如,黄侃在课堂上批评钱玄同,钱刚好就在隔壁授课,学生听了一直笑,钱却听而不闻,照样上课。

课后学生有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的;也有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的……

大学之大在于能容纳不同的学科与观点,在中国有多少个党派,北大就有多少党派,有多少学派,北大就有多少学派。

大学之大,也在于大学的开放,能够让所有人都能进入学习。蔡说,凡是能进入教室的人(只要有位置即可)都可以听北大教授的课程。因此有人为了蹭北大的课,专门在北大附近租房子。

当时身为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也因此蹭了不少北大教师的课,并结识了***、***等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蔡元培的带领下,北大名师云集、人才辈出,他成了北大永远的校长。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蔡元培一生为人宽厚。

他的妻子说:蔡元培很好伺候,饭菜烧得好吃,烧得不好也吃。

他的朋友说很少看到蔡公生气,即使遇到让他动怒的事情,他也不会以校长之权威压之。

当学生在他面前高谈阔时,他总会如忠厚长者般在旁微笑看着。

与人观点不同时,他也不会轻易批评,甚至会为对方送上佐证其观点的素材。胡适曾批评蔡元培研究《红楼梦》如同“笨僧猜笨谜”,蔡不但不怒,反而为胡适送上了其遍寻不得、但能够证明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

鲁迅也曾批评过蔡元培,但蔡一直帮持鲁迅,并成为了鲁迅最服气的人。

鲁迅逝世后,蔡元培亲为执绋(至亲挚友才会为逝者执绋)。之后,他又不顾当局反对,为出版《鲁迅全集》四处奔走,并预付100大洋作为购买全集的订金,许广平知道后欲将钱退还,他拒绝了,复函道,鄙人对于鲁迅先生身后,终不愿毫无物质之补助,请以此款改作赙敬。

一生进步,一生革命

“不苟取、不妄言“是蔡元培的家训,他一生以此自律,未曾背离。

为了与当局对抗,他曾辞职30余次。

鉴于他的社会名望,他的辞职也总能起到作用。

任职北大期间,他7辞校长一职,有为营救五四被捕学生的,也有为争取大学之独立的。

功名利禄于他如浮云,随时可抛;救国与革命,却是他一生所坚持的。

当翰林时,遇甲午中日战争,他上书苦劝清政府却无效果;之后维新变法失败,他意识到自上而下的改革没用,清政府已无药可救,于是愤而辞职,回乡办新式学堂及爱国学社,并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同校。

他的第二次婚礼堪称是妇女解放的演说仪式,在续弦之前,他明确提出了五个条件:1.不缠足,2.识字,3.一夫一妻制,4.夫死,妻可以改嫁,5.感情不和,可以离婚。

在清政府末年提出一夫一妻制并践行一生,着实难能可贵。

早在他之前,康有为、梁启超就提出一夫一妻制,但他们口头倡导,暗地里却纳妾。

我国真正完全废弃一夫多妻制,实施一夫一妻制却是在1950年。

这是蔡元培在男女关系问题上的进步。

在政治上,他一直与恶势力作斗争,清末与满清政府斗,创建反清光复会,昼夜不歇研制炸弹,准备暗杀慈禧,失败后光复会并入***的同盟会。

民初任教育总长与袁世凯斗,民八任北大校长与北洋军阀斗,北伐战争时,策划苏浙皖三省自治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出面营救过可能遭***逮捕的***人和革命青年。

不抱一党之见,天下为公,发现所处党派危及全民族利益就会站出来批评并想方设法弥补。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1933年冲破***政府的文化禁区,带头发起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大会。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他一生仗义疏财,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反而欠了医院1000大洋,丧葬装殓费用也是朋友资助。

以其高官要谋财实属易事,但他清正廉明,绝不***。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这是***总理给他送上的挽联。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蔡元培的一生完全践行了“士”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斯人虽已远逝,但先生之德必将流芳百世!作为后辈,先生地位之高邈也许我们难企及其十一,但他治学与处事的恒心却人人可以效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杼莫断,用心惟恒,愿你我都能成为“恒心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402080820074ad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