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苏轼最美诗,外国人都知道的中华第一孝女 苏轼白居易关汉卿为之作诗赋

东海孝妇,孝感天下。

孝妇故事,在苏北鲁南,家喻户晓。

千百年来,百姓们口传身授,形成了民间习俗中独特的孝文化,宋·苏轼《五禽言》之五:“君不见东海孝妇死作三年干,不如广汉庞姑去却还”, 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十:“东海杀孝妇,天旱逾年月。

”最出名的是元·关汉卿《窦娥冤》:“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东海孝妇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本名周青,出自《列女传》与《汉书·于定国传》。

东海:郡名,在今江苏连云港东海县。

汉朝时,东海郡有位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子女,孝养婆母很恭谨。

婆母让她改嫁,她不答应。

婆母对邻居说:“媳妇侍奉我很勤苦,她年轻守寡,又没有孩子,太可怜了!我这么老了,却去连累这年轻媳妇,真不知怎么办了?”后来婆母自缢身死,婆母的女儿到官府告状,说是媳妇害死了婆母。

官府严刑拷问,孝妇屈打成招。

案卷送到郡府,负责刑狱的于公认为孝妇奉养婆母十多年,是有名的孝妇,婆母一定不是她杀死的,但太守却固执己见。

于公与之争辩,但无济于事,就抱着案卷在郡府大堂上痛哭,然后称病辞职。

太守竟判孝妇死刑,结果使东海郡干旱三年。

后以此典指人受诬蒙冤,亦形容天旱无雨。

【出典】: 《汉书》卷71《于定国传》3041、3042页:“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

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元代关汉卿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影响深远。

关于东海孝妇的籍贯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说法,即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说,江苏连云港市一说。

郯城说法

据史料上记载,汉时的东海郡郡治就是现在的临沂市[郯城县,那么窦娥的原型东海县寡妇周青确乎是有此人了。

现郯城县城东南方有一座很大的坟墓称作孝妇冢,葬的大约就是周青的尸骨。

最初的孝妇冢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直到清初才得以重修,旁边还立着康熙皇帝题写的碑文。

自从元时关汉卿著名的《感天动地窦娥冤》问世后,东海孝妇也跟着出了名。

不过根据民间的传说,周青的死却并没有窦娥的曲折复杂,她是被婆婆迫害死的,而且她也不似窦娥那般行刑时血溅白练,鲜血飞溅到白布上,她流的是白血,现郯城县南有村名白血汪的就是了。

连云港说法

东海郡为连云港的古称,在东海郡被废之后,东海县仍然存在至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朝阳街道作过东海县的县治。

在东海孝妇死后三年,这里就建立起了东海孝妇祠,以及东海孝妇冢,但二者都在文革时候被破坏。

如今,在原址上,有关方面重建了东海孝妇祠。

汉东海孝妇祠,是海属地区470多座寺庙道观中历史最悠久、香火最旺盛的之一。

窦娥的故事由于元关汉卿的戏剧《窦娥冤》唱响大江南北以后,更是家喻户晓。

汉代就在朝阳镇(原新县乡)北山坡的“孝妇墓”前建立了简易“汉东海孝妇祠”,俗称娘娘庙,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人的扩建、修缮,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一深深打上中华民族“孝文化”烙印的名胜古迹都保存完好。

文革中(1966年)该建筑被毁,1996年地方群众捐资重建,使“孝妇祠”逐步重现了历朝、历代“香客如云”、“游客如潮”的繁盛景象,明顾乾的“云台36景”之“荒祠春会”就是指此一盛景。

2006年“连云港孝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就设在孝妇祠内。

“窦娥的民间传说”2008年已被列入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30603115009742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