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清平乐中北宋皇帝赵祯是谁扮演的,《清平乐》逼真还原北宋风貌,4种方式解锁孩子的国学教育启蒙

最近由王凯和江疏影领衔主演的古装剧《清平乐》在网上可谓是大火,不管是剧中古朴雅致的画风、道具还是演员的服装修饰,都逼真的还原了大宋风貌,剧中更有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等留名青史的大文人,他们的豪情万丈更是激起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向往之心。

《清平乐》剧照

如今,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语言,我们的重点似乎都放在了让孩子学习英文上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培养少之甚少。中国的诗词歌赋、人文情怀,用短小精悍的诗词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美在于精炼、它的美在于抒发情怀、它的美在于爱民爱国、它的美更是一种留人探索的文学。

诗词是心灵的绽放,是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的浓缩的精华,《中国诗词大会》的横空出世,更是引起了国人的对中国诗词的学习热情,小到几岁的孩子,大到年近花甲的老人。《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让我们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享诗词之美,品诗词之伟。

中国诗词大会

武亦姝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中国诗词的唯美,小姑娘的表现惊艳了全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更令在场的老师惊喜不已。武亦姝自我介绍中曾说过,她从小就喜爱读诗词,只要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

武亦姝的出现再次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很多父母都表示,中国的诗词竟然这么美。随着对国学、诗词文化的宣扬,不少父母也表示应该给我们的孩子培养中国国学,培养孩子的诗词歌赋。

才女-武亦姝

国学启蒙

孩子的国学启蒙,传统上分为0-3岁的“幼儿养性”,和3-6岁的“童蒙养正”。3岁之前通过孝、仁、礼、义的家庭教育,修养孩子的性情,3岁之后进入启蒙阶段,通过和家长一起吟诵、拜读、观察和理解来了解国学。

国学启蒙讲究“适龄适宜”。诵读经典可以在3周岁后开展,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有浅到深的讲解,适当教孩子识字。下面为父母们推荐4个小方法,让我们一起培养孩子国学教育。

1、带着孩子咏唱诗词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给他们看一些画风优美的古诗书籍,带领孩子唱、念一些古文诗句,讲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和当时的政治坏境,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所带来的美感。

诗情画意

在学习之初,切记不要操之过急,以体会和了解为主,少量阅读。可以先从和生活相关、简单易懂的唐诗开始诵读,比如:《春晓》、《春夜喜雨》、《小儿垂钓》等等,现在不少古诗词都会改编成童谣和动画,朗朗上口的旋律,很容易让孩子学会。

2、欣赏国画和书法

中国的国画和诗词一脉相承,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诗与画融合一体,所以不妨在家中悬挂一些国画。比如:放一些花鸟图,可以配上“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放一些风景图,可以配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诗句。让孩子在画中感受诗人的所描述的人文历史,一切景语皆情语。

花鸟图

3、生活中引经据典

古时候很多寓言小故事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描绘的都是当下的人文。我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给孩子说古代小故事。比如:说到分享和礼让,可以和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说到尊老爱幼,可以和孩子讲“黄香温席”的故事;说到急于求成,可以和孩子讲“拔苗助长”的故事等。

孔融让梨

这样的寓言小故事大多和生活相关,但是并不提倡父母硬生生地和孩子讲道理,而是通过体验和日常小事和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养,从而自发的愿意跟着做。

4、游览中国大好河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闲暇的时候带着孩子参观文化馆、博物馆,馆中的物件生动的还原了古代的风华相貌、日常起居,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文化。带着孩子出去旅游时,可以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游武汉时,可以讲到唐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游南京时,可以讲到唐朝杜牧的《泊秦淮》 ......

黄鹤楼

夜游秦淮

结合所处的环境和孩子讲解诗文,可以让孩子更好的了解诗意,将文学、历史和地理相融合,也是对孩子国学启蒙教育的好时机。

网络图片

眼睛到不了地方,文字可以

唐诗宋词虽然短小,但是表达出来的意境是豪放的、婉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回首又有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小时候可能觉得风花雪令人向往,越长大越喜欢陆游的诗和李清照的词,面对物是人非、人生失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

中国是一个有着民族特色的国家,一个爱诗的国度。人生有诗意,诗意美在生活,那些世代相传的文明和精神财富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诗词歌赋,应该从孩提时期开始培养,不应该崇洋媚外,本末倒置。

网络图片

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逆境还是顺境,我们都可以从沉淀的文化当中获得能量,传统文化作为非常丰富的文化瑰宝,不仅不能丢还应该好好挖掘其中的美好。多为孩子营造国学氛围、多给他们读一些古典诗词,让孩子在母语中找到力量和信心,从而获得心灵的愉悦,追求更高的文化。

史册号网友观点: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但是懂的老师不多,教出来估计歪的也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21109050005e51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