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昭君出塞题材在历代的变化,元杂剧汉宫秋对前代的昭君故事作了哪些改编?

元代杂剧《汉宫秋 昭君出塞》是马致远的作品,流传很广,对原来的昭君出塞故事做了加工和丰满,对人物以及爱情进行了加工。

王昭君,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她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王昭君,名嫱(音强),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

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语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

因此,“昭君出塞”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

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

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

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

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

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

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

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

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

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

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

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

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

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

因此他上书言:“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

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

汉朝待他“礼赐如初”。

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遂以宫女王嫱(字昭君)配他为妻。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六个版本.1.林黛版/《王昭君》(1964年邵氏电影)2.魏秋桦版/《王昭君》(1984年亚视)3.黄虹版/《王昭君》 (1987年内蒙古电视台)4.宋罔陵版/《昭君传奇》(1988年台湾中视)5.李彩桦版/《昭君出塞》(2005年央视大戏)6.杨幂版/《王昭君》(2005年央视大戏)

显然马致远在《汉宫秋》中也在谴责毛延寿。

而比《汉宫秋》早得多问世的描述古琴曲故事的《琴操》,对昭君出塞的原因概述的与上述不一样,说是由于昭君入宫后一直未受到皇上召幸与宠爱,久居深宫,郁郁寡欢,心有积怨,当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愿当汉家女婿,到长安求亲,元帝便召集宫女,讲明实情,让她们全部坐好并提出谁愿意前往就以站立起来,表示同意,王昭君“越席立起”,喟然长叹,心虽不情愿但又万般无奈地应召去扮演一个“和番使者”的角色。

元帝也就顺水推舟把昭君赐给匈奴单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40407112811513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