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兄弟相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争夺王位,可以说每一个潜在的继承人都会用尽手段,据史书记载当时兄弟相争的例子层出不穷,典型的就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国,赵国的沙丘之乱。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讲得是郑武公的妻子武姜因为长子郑庄公当年出生时难产所以对他特别厌恶,对小儿子共叔段那是宠到骨子里。

当年立世子的时候就武姜一再请求立幼子共叔段,郑武公一直没同意。

后来郑庄公继承王位,武姜从中作梗,一会儿要求分封到郑国的险要城邑,一会儿侵占边疆领地和城邑,很多大臣那是各种劝庄公收拾他弟弟,庄公怎么做的呢,原话是“不义不昵,厚将崩”啥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不管他,这共叔段一看觉得自己行了,整军备战然后让母亲做内应开城门。

此时庄公没等弟弟展开进攻,直接让子封带领200乘去讨伐,共叔段的手下立马叛变,共叔段只能逃亡他国,庄公与自己的母亲经人相劝又和好如初,据《左传》记载共叔段未被杀掉。

年轻的时候看觉得庄公真仁义没有追杀弟弟没有清算自己的母亲,再到后来读的书多了才发现庄公是故意纵容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最后终于是赶走了弟弟削了老娘的面子(势力),自己独做老大。

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国,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里面还有两个名人管仲和鲍叔牙,过程我就不再赘述,我在这里插上一句,我当时上学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勾,我一直疑惑这个带勾是个啥样的东西,后来看古代青铜杂件才发现原来就和现代我们的腰带扣一个意思,但是个头不小确实是可以挡住弓箭的,好了闲话不说。

我们看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国的结局,鲁国出兵帮自家亲戚公子纠攻打齐国,想用战争逼迫结果一败涂地,一场战争过后齐桓公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自己没有亲自动手,但是这个事件中有四个人物诸儿、公子小白、公子纠、公孙无知,诸儿(齐襄公)、公孙无知(齐前废公)都被本国皇族或大夫所杀,齐国的皇室是最乱的,后期齐桓公虽然称霸但等到老了之后五个儿子争王位,齐桓公死于宫中尸虫乱爬,谥号桓不可谓不惨。

沙丘之乱,这个故事讲的是赵武灵王的两个儿子,赵武灵王就是有名的胡服骑射哪位,奠定了赵国强盛的基础,可惜这位君主最后是饿死的,还是被自己的亲儿子饿死的。

当时赵武灵王立长子公子章为继承人,后来因为宠幸吴娃,立吴娃之子公子何为继承人。

前298年,赵武灵王禅让于公子何就是赵惠文王。

但是因为赵武灵王又不忍公子章服侍弟弟受屈辱,曾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这又让公子何心存不满。

前295年公子章趁武灵王与惠文王游沙丘时作乱,失败后逃入武灵王宫殿,被惠文王手下公子成和李兑抓住杀死,这两人又继续围困宫殿,并将宫殿中人全部赶走仅留下武灵王,武灵王欲拼死一战奈何公子成只围不攻,宫殿中没有存粮,公子成生生围困三个月之久,赵武灵王生生饿死,其时赵惠文王不闻不问,及至公子成收尸自沙丘宫回邯郸才换来惠文王几声悲鸣,可悲赵武灵王在位时也是一位雄主,死后又被人用灵字作为谥号可以说可悲。

其实这一切的原因还是权力争斗,究其根源还在于当时的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中,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都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中,整个社会充满了强取豪夺、尔虞我诈,基本的礼义廉耻都快丧尽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30507123006680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