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平邑县明朝大事记,平邑县在明朝时属鲁国哪个封国,就是鲁王朱檀后人哪个王封地?

平邑当时称费,属沂州,不是哪个王的封地明朝不是封建制,诸王没有封地

和尚崮,位于平邑县天宝林区。海拔656米,面积2平方公里。山体为沉积岩结构。其名称来历:一说因山顶浑圆,犹如僧头,故名“和尚崮”;一说因崮上曾住过一位救民于水火的云游高僧而得名。

民间传说:元末明初,连年战争和瘟疫,天宝山区人口锐减,经济落后。

明朝朱元璋登基后,采取移民迁居、安抚流亡的政策,迁部分山西移民到此落户。

后来人丁繁衍,地少人多,加之土地瘠薄,十年九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丰收之年,半年野菜半年粮,灾荒之季携家带口,外出逃荒要饭。

百姓的疾苦,让一位云游于和尚崮的得道高僧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决定设计谋救民于水火,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一日,高僧化装成一位老者下山,他手里捧着一顶小毡帽头,里面装满白花花的银子。

他遇人便说,某天正在山上割草拾柴,见一山洞往外流着白花花的东西,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些大小不等的碎银,他赶紧摘下毡帽去接那些银子。

刚接了一会儿,就听到山洞里有人说话。

一个说“禀总管,咱们宝库出娄子了,正向外边淌银子。

”另一个说“那还了得,今天向外淌银子,明天还不淌金子?这是上天的宝库,玉皇大帝知道后怪罪下来,谁能承担得起?”此时,老者的帽子已经装满了银子,他怕淌出来丢了可惜,便随手抓了一把山草,塞上洞口,想暂时堵上,留下记号,以便回家取些大家什来装银子或其他财宝。

又听见山洞里边说“好了,好了,咱们仅花了一帽壳银子,一个老头就用万年蒿把漏洞给补上了。

”老者听罢赶忙用手去拽,去拔他刚才塞进的草,可他怎么也弄不动。

老者恍然大悟:有一种草叫万年蒿,用它堵漏洞比什么都结实,他悻悻然走下山来。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人们相信天宝山区藏着大量的金银财宝。

四面八方上万人,成群结队来挖财寻宝。

几个月过后,寻宝者们掘地三尺,把天宝山区弄了个天翻地覆,面目全非,可寻宝者谁也没有挖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挖宝热渐渐地冷了下来。

但此时的天宝山区,那些常年风化的石头,经挖宝人这么一折腾,变成了松软肥沃的土壤,天宝山区的耕地面积一下子多了好几倍。

冬去春来,一场喜雨过后,高僧又化装成一个商人,称其从外地运来大宗优质梨树、山楂树苗,分赊给大家栽种,并保证数年后包销该处全部果品。

商人根据土质不同,让和尚崮南大峪沟两泉、新庄以上山峪遍植梨树,让崮北大圣堂、彭泉流域等地遍栽山楂。

后来天宝山区梨树、山楂树越栽越多,果农们砌石垒坝,浇水、施肥、剪枝,黄梨、山楂产量越来越大,数年后春华秋实,十年、几十年后进入盛果期,果品给天宝人民带来了巨大财富。

1、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人。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青年时期做过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仓库的小官。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51岁时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3、曾参 (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兵圣

4、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鄄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5、诸葛亮 (181——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今山东沂南县人。

医圣

6、扁鹊 (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今山东长清县人。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发明望 闻 问 切等疗法。

匠祖

7、鲁班 (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书法家

8、 王羲之 (321——379年),今山东临沂城北人。东晋大书法家。

9、颜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今山东临沂市人。

10、刘墉:诸城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文学理论家

11、刘勰 (约465——532年),今山东莒县人。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所著《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经学家

12、郑玄 (127——200年),汉末著名经学家。今山东高密人。

画家

13、张择端:诸城人,字正道,北宋风俗画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

14、高凤翰 (1683——1749年),清代著名书画家,今山东胶县城西三里河村人。时人常将其与扬州八怪并称,或补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农民起义领袖

15、黄巢 (?——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今山东荷泽东南人。

16、唐赛儿 ,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今山东滨县人。

17、宋江 (?——约1122年)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今山东郓城县人。

18、戚继光 (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今山东蓬莱人。

词家:

19、李清照 (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20、辛弃疾 (1140——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散曲家

21、 张养浩:济南人,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作品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东府》、《云庄类稿》。

道家

22,邱处机 (1148——1227),金、蒙时期,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今山东栖霞县人。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

臣,被封于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2、源于朱虎,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以朱虎为得姓始祖。西周的隐士朱张、战国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

3、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

6、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7、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得姓始祖

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枣庄原来叫峄县,是山东省下辖市,因多枣树而得名。

枣庄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唐朝时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时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明朝时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时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1961年9月,枣庄建制为省直辖地级市,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1976年将齐村区所辖部分设为市中区;1979年滕县划归枣庄管辖,至1988年,全市辖5区一市,分别是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山亭区、台儿庄区、滕州市。

记得小时候,我外公经常来枣庄,他说去窑,可能枣庄以前叫窑吧

枣庄以前叫峄县。枣庄,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兰陵县接壤,南与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区、贾汪区、邳州市为邻,西接济宁市微山县,濒临微山湖,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

听别人说的枣庄以前叫兰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21214013035d28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