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周朝趣事典故,周王拉车八百步典故?

这一典故讲述了周文王求贤若渴,得闻姜子牙于渭水,于是去请子牙出山,子牙以要文王拉车难为文王,却实为测周朝的命数。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是说西伯侯姬昌在羑里被殷纣王囚禁三年获释归国后,亟思访求贤才。闻姜尚隐居渭水河滨,遂驱车前去拜访,二人交谈中,姬昌见姜果然韬略盖世,便邀其出仕,辅佐周邦。姜尚为考验姬昌求贤诚意,要姬昌为之拉车,方允登程。姬昌求贤心切,亲为姜尚拉车,于是君臣同离渭水。[1]

一天,姜子牙独自坐在江边钓鱼,手上却拿着一根没有挂着任何鱼饵的钓竿,在河边连续垂钓多日,路过的人都觉得十分的奇怪,挂钩上不挂鱼,怎么可能钓上鱼来。姜子牙这样做就是为了寻找当时的明君,之后也引起了当时周文王的注意,周文王亲自拜访姜子牙,虚心请教他,让他帮助自己共创大业。

姜子牙为了试探周文王的诚意,就对周文王说:“只要你亲自给我拉车,我就答应你的请求”。周武王身边的随从听了之后,心里是十分的不乐意,姜子牙怎么可以周文王亲自给他拉车呢?

周文王听完却一口答应了姜子牙的要求,还不让身边的人帮忙,拉着姜子牙就上路了。

历史上的周文王是很大力气的,拉着姜子牙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一口气就走了800步。

体力已经有些不支了,就停下来,这时姜子牙叹了一口气说:“天意如此呀,文王一共走了800步,周朝天下800年!

”周文王听到以后,虽然有些后悔,但是还是很满足了。

当时还有一种另外的说法,就是说周文王在拉车的时候走错了方向,往东边拉了500步,之后,又往西边拉了300步,最后却因为自己体力不支,就最终只走了800步,最后跌落在地五体投地之后,便出现了春秋五霸。

昭王南征,周昭王对楚或荆发动战争。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昭穆嬉游,周昭王周穆王二位国军喜欢游山玩水,到全国各地游玩,不理朝政,导致周朝国力衰落。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退避三舍:

三令五申

围魏救赵

一鸣惊人

西周时期的成语:

老马识途—齐桓公成为霸主之后,齐国到处立威,并帮助弱小国家。有一次燕国求救,齐桓公派兵帮助燕国击退敌人。来到一处地方全是沙漠,大家迷了路。这时有一位大臣说可以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走在前面带路,一定能走出去。于是齐桓公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走出来了。

西周的成语故事(一):呆若木鸡(二):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西周的成语故事(三):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西周的成语故事(四):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西周的成语故事(五):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这个故事叫做“烽火戏诸侯”,周武王有个夫人叫褒姒,褒姒属于倾国倾城人见人爱的没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喜欢笑,周武王就喜欢看褒姒笑,可是褒姒就是不笑

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武王不惜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诸侯以为他们的大王有危险纷纷跑来,结果什么事都没有看到诸侯狼狈的样子,褒姒不自觉的笑了起来,周武王屡试不爽,最终周朝在周武王手里灭亡了。

是。千金买笑(拼音:qiān jīn mǎi xià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千金买笑”的意思是花费千金,买得一笑,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多含贬义。

成语典故

周朝的第十二任国王和王后褒姒欢宴到深夜时,国王忽然下令燃烧烽火。刹那间,火烟直冲星斗,像无数逃命的巨鲸一样,不断地喷出一股一股火柱, 向黑暗的远处奔腾而去。首都附近的封国国君们,从梦中惊醒,以为首都已被敌寇包围,国王危在旦夕,立即带盔甲,集合军队前来救援。[2]

黎明时分,那些身披盔甲,汗出如浆,辎携重疾的勤王之师,从四面八方拥来,各封国的队伍虽然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仍然群情激昂,精神抖擞,脸上呈现出即将献身国王,为国战死的忠义豪情。但是将士们却看不到敌人的影踪,更听不到厮杀的声音。只看到灯火敞亮,鼓乐齐鸣,乐声悠悠。[2]

国王对这种奇观大为满意,但如何收场,还没下策。国王垂脑寻思了一下,然后派人宣布道:没有什么外寇,我随心所欲,只不过用烽火消遣解闷罢了,你们原路回去等候。那些勤王的国君和将土们好不容易才相信了自己的耳朵,大眼瞪小眼,自认倒霉,有气无力的偃旗息鼓而退。[2]

王后褒姒把此情此景看到眼里,不禁嫣然一笑, 她这一笑使其更加美如天仙。国王当即向王后献媚地说:“亲爱的,你这一笑,真是百媚俱生。”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颜,因此屡次击鼓,诸候们的军队多次到来解救,但是都没有看到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临,周幽王击鼓求救,但是诸侯的兵马都不来了

千金买笑 ,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千金买笑”的意思是花费千金,买得一笑,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最早出处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候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

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

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衍生典故

齐讴秦吹卢女弦,千金雇笑买芳年。(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千金买笑”。

周幽王宫涅,他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一笑,宣布谁能让褒姒笑,就奖励谁千金,此时有佞臣虢石父出了个馊主意,周幽王便命令点燃了告警的烽火,于是各诸侯王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

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周幽王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这是虢石父的功劳。”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黄金。

你知道姜子牙吗?对,就是那个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的第一大功臣。可这段历史,疑点重重。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次周文王要出去打猎。我们都知道周文王是个算卦高手,所以在出行之前,是肯定要来一发的。结果不占不知道,一占吓一跳。卦辞是这么说的:

““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次会收获个世间罕有的猎物。再一推算,卦辞说这人是个能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周文王二话没说,赶紧出发。结果来到了渭水之滨,远远的看见一个老人在寒风中垂钓。

“大冷天的,怎么会有人在这钓鱼?这老头八成是疯了”侍卫说笑着。这话让周文王听到了,他命令停车,带着侍卫前去一探究竟。

不看不知道,一看又一跳,那垂钓老者的鱼钩居然是直的。直觉告诉周文王,这人不简单,大有来头。于是就邀请老人一起唠嗑,结果一聊又吓一跳,这人是绝世奇才。忙说道:“我的祖先告诉我们:‘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想必说的就是您吧!老人家,我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对,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故事很动听,那么请问,你知道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时是多大年纪?

来,我告诉你,标准答案是72岁。

那么大年纪了,居然还真人老心不老,等了72年都在等周文王。请问,你觉得合理吗?如果干等72年,是不是代价太大了?赌注下的太狠了?即便现代人均年龄70多岁,又有谁敢打包票自己一定能活到72岁,一定会遇到周文王呢?

你看,疑点重重吧。

那么姜子牙早年到底在干什么?难道你不好奇吗?

其实姜子牙可能是伪造了履历,因为他是一个跳槽的人。是的!其实他早年一直在工作。当然他的老板不是周文王,而是商纣王。

太史公给我们点出了真相:《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法是:“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太史公告诉我们,太史公早年就很有见多识广,博学广闻。他一直在给商纣王打工,不过的混的实在不咋样。据《战国策·秦五》记载,“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废屠是啥?雅名叫屠夫,其实就是个杀猪的,而且还是个手艺一般的屠夫。所以难怪姜子牙要改履历的,即便现在一个杀猪的突然成了企业高管,也会被人当笑话的。

很显然这份工作实在没什么前途。再看看商纣王这个老板也的确没前途,公司迟早倒闭,所以一狠心一咬牙一跺脚,干脆辞职不干了。辞职了,他是不是隐居了呢?不是,他到处找工作。接下来的故事有趣了,他到了周,又回到商,又回到周,又回到周……

这么转圈,一共转了三遍。

是啊,世事沧桑,举步维艰!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那种感受,你懂的。就这样时光如梭,岁月如诗,一转眼72岁了。

姜子牙到老了还是不想放弃,于是他想了个笨办法,他听说周文王是个贤君,而且喜欢打猎,于是他就等在渭河边上等他。

是的,姜子牙见到周文王时候,可能已经记不清他到底等多久了,但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等来了。

坚持就是胜利。

这事在《鬼谷子》里也有记载: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意思是姜子牙三进三出殷商,在商纣王和周文王之间选择三次,还是没找到方向,最终依然投靠了周文王,最终悟道了天道。鬼谷子感叹的说,这就是天意呐!

这个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找工作要学会包装简历,当然这是次要的。

有时候我们就是脸皮太薄了,比如信奉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的蠢道理。如果回头草又香又甜又好吃,为什么不回头吃呢?

有时候我们总是告诉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用道德把自己的手脚束缚住,但是最终忠臣又换来了什么呢?

有时候我们总是迷茫的,我们不知道下一站会是哪里,所以未来的恐惧,让我们举步维艰,故步自封。最终除了碌碌无为的人生,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尽管吃了回头草,尽管服务于了几个老板,但是人生不就是一直在不断选择的吗?直到最终辅佐了周文王,一个传颂三千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岂不快哉 ?

来吧,勇敢的跳出去,为了自己!

夜以继日

周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担起辅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

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

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

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孟子赞扬他说:“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夜以继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

相传太公望吕尚被周王封为齐国国君后,很快便到了齐地,但他马上听说国内有个叫华士的人很特别。

华士认为,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而当时的人也都因此称赞他为贤士高人。

姜太公因听人提起华士之贤,便再三派人前往召请他,可是均为华士所拒绝,并表示坚决不入朝觐见太公望。

最后,姜太公断然下令杀死华士。

姜太公杀华士的消息马上就传开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闻讯后询问姜太公:“我一向听说华士是齐国难得的一位高士,你为什么竟要下令杀他呢?”姜太公当即威严地回答:“对于这种不服从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吕望还能够以他为臣,与他为友吗?我吕望受上天之命忝为齐国国君,而今却不能以他为臣,与他为友,那么他就是上天所要抛弃的人。

所以,我今杀他,仅仅是替天行道而已。

既然我身为国君,然而再三召请他却遭到无礼拒绝,坚持不肯觐见,这实际上与叛逆何异?假如对这种人不能明惩典籍,甚至还要进行表彰或嘉奖,使之成为教化的榜样,让全国民众都去效法他,那么今后谁又还会把我吕望当成这个国家的国君呢?”

周公旦默然无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210140800146c6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