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红旗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故事?
河南省林州市(以前称为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要跑5公里以外取水吃。
张买江住在林州市桂林镇南山村,全村赖以生存的水源有两个地方:向北方向的康街村有一眼水井,去那里挑一担水来回要走10华里;向东方向有个万泉湖,如去那里取水来回有近40华里的路程。
到旱年,北边水源枯竭,只得向东到万泉湖取水,村民们用牲口驮着两个大木桶,早晨天不亮出发,回到家里已是吃午饭的时候了,若遇到天阴下雨,甚至要耽误一整天的功夫。
因为缺水,村里人很少洗脸和洗衣服,一盆水往往是老人洗了孩子洗,男人洗了女人洗,洗来洗去还是舍不得倒掉,放到一边澄清,留着下次再用,张买江说,有些老辈人一辈子只洗过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断气。
张买江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大,最小的妹妹3岁时因生病夭折,张买江10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家里挑水,他用扁担担着两只木桶,木桶装上半桶水也有几十斤重,肩膀压肿了,半路上歇几次,张买江咬着牙也要把水挑回来。
缺水的苦难,深深地刻印在张买江幼小的心灵里,村里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至今印象深刻——一年春节,同村的苏大爷去挑水,回到村口时儿媳妇来接,儿媳妇担着水不小心被绊倒,桶里的水全部洒到地上,正是春节,家里包好了饺子却没水来煮,婆婆借了点水煮上饺子。
父亲牺牲在修渠工地
1960年,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经过考察,代表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要将浊漳河的水引入林县,这个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
按照修建计划,红旗渠的工程起点定在林县西北、山西境内的平顺县,之后将河水穿过太行山,向南引入林县境内的分水岭,这一段被称为“总干渠”;之后,从分水岭再修三条干渠,把水送入林县境内。
当年,林县人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设备,当时县里只有300万元,这些钱只够买钢钎、水泥和部分炸药,这样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修建红旗渠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不修渠无法改变林县缺水的现状,政府下定决心,林县人也孤注一掷。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当时林县人口50多万,其中30多万人参与了红旗渠的修建,林县人用镐头钢钎和人造炸药在山崖间一点点开山造渠。
二、修红旗渠的真实历史?
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由林县人民从太行山腰修建。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②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林州(原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民国初,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由于山高坡陡,曾跌死跌伤多人。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三、修建红旗渠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四、红旗渠修建始末?
1960年“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当时,正赶上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物资十分匮乏,机械化程度也很低。仅凭高昂的斗志和简陋的工具,要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宽8米、深4.3米的总干渠,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没有水泥、石灰、炸药,那就选拔人才,自己建水泥厂、石灰厂、炸药厂;没有机械设备,那就靠肩扛手推、铁锤钢钎;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就用脸盆盛水自制简陋的水平仪来代替。就这样,几万人在太行山上日夜奋战。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人引漳河水入林县的伟大工程,于1961年在县长王贵带领下修建,历时十年开凿太行山,终于将漳河水引入林县。
五、修红旗渠是怎么组织民工的?
修红旗渠是这样组织民工的:
领导垂范,党员带头。
第一天上渠3.7万人,其中中国***员2.7万多人,他们成为修渠队伍的中坚力量,维修群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全县***员始终走在前面,最苦最累的活,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党团员和干部始终冲在最前面。
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级干部,扛起工具,与群众一起干,他们和民工一起上山采野菜扒树叶做饭,一起下漳河捞河草充饥。
在指挥部和各封指挥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在给群众定指标,上级领导在给下级制定指标和任务时,一定要自己先实践,看看在实际的修建中能完成多少任务。才能客观的给大家定目标,而且不能超过自己的工作量,但只要在领取给养和物资的时候,下级却被安排到了上级的前面。
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再苦再累也紧紧地跟在党员干部的身边,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
没有住的地方自己建。
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逢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
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十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没有工具自己带。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没有石灰自己烧。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窑工社的烧灰王源数拳自靠,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石灰,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没有炸药自己造。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没有水泥自己治。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河间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九十多离,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依靠群众的力量,工地先后办起了机械厂,剂编长,车辆修配厂等,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的短缺,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8.64万元,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14.94%,林县县,社,队三级自筹投资5839.66万元。
六、当年修建红旗渠牺牲了多少人?
红旗渠的修建被***同志评为***成立以来两大奇迹之一。举全县之力开凿了70.6公里的河道,保证了河南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红旗渠的修建历经10年,牺牲81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更是成为了红旗渠精神,流淌在林县人民的血液当中。
当年修建红旗渠牺牲了81人。
红旗渠在修建的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其中包括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牺牲时年仅27岁。 曾经有一首《红旗渠》的诗,写到了“八十一位弟兄,英容成为遗照”。
现抄录如下,以此纪念那些牺牲的英雄们—— 在太行山脉/一条人工的河/流进了每一位游人的内心/漫山飘荡的绳索/串起了遥远的凿石声/曾经渴望的眼神里/硬是在峭壁的岩石上凿出了希望/八十一位弟兄/英容成为遗照/绝壁上挥舞铁锤的力量/将贫穷的命运砸碎/豆大的汗滴/融化了岩石/让一条沟渠在峭壁上蜿蜒前伸/从通水的第一天/淘淘的漳河水/让这片干渴的大地/自此不再有干渴的生命。
③
红旗渠在修建的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其中包括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牺牲时年仅27岁。
林县人硬是靠着一双双手,凭着血肉身躯,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其中包括总干渠(全长70.6公里)、3条干渠,还有59条支渠、416条斗渠。
七、红旗渠修建过程及精神?
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历时十年修建红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鲜活案例。
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10万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起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由此诞生了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生动的实践基础。
八、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是:林县历来干旱缺水,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
红旗渠建成的影响是: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彼时我们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困难时期,国家资金伸不上手,林县地方十年九旱,情势严重,在当时的县委杨贵书记的坚持下,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上马开工,红旗渠的建成改善了林县百万百姓的饮水灌溉问题,解决了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问题,从此林县迈上了工农业生产的快车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
九、红旗渠历史真实事件?
红旗渠真实的历史,1964年的春天,为了修建红旗渠,每个生产队都要派十个劳动力出来,当时的我只有16岁,也和生产队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加入了修建红旗渠的队伍。
那时我们每天需要工作十个小时,每次上工要吹号,下工也要吹号,如果下工的时候吹第二遍号就是要开山放炮,炮一放,震的是天摇地动、山崩地裂,一点也不亚于前线打仗一样。
说到放炮,我也被分配过这项工作,那时我们一个人少的一次可以放5、6个炮,而多的一次能放十几个炮。
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为了方便运输要修林县至石板岩icon的路,路上有一个山墩特别大,大致有上千立方,就堵在正路上,堵住了工程进展,需要炸开。
我负责放一个藏着几十斤炸药的老炮,点着以后,也没有山体之类隐蔽的地方可以躲,我只能一股气跑了4、500米,但是漫山遍野都是被炸裂的碎石头。
幸好我戴了一个柳帽,就是用柳条编成的帽子,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安全帽有减震之类的功能,只可以抵挡一些小石头的冲击,所幸靠着这顶帽子我没受什么大伤。
林州(原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民国初,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由于山高坡陡,曾跌死跌伤多人。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当时的技术力量,仅有农民最基本的手段,没有任何大型机械,仅用锤头、铁锨、双手。
参与修渠的群众有7万多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最终经过林县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红旗渠终于建成,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很多游客都会慕名的来到此地,目睹这伟大的工程。
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动工,至1969年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0多公里;支渠51条,总长500多公里;斗渠290条,总长近700公里;农渠4000多条,总长2488公里。
修建红旗渠,参与群众7万人,10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今天红旗渠其中的一段“青年洞”已经建成了一个让人参观的公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汇入林州,来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来具体感受一下林县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发挥穷棒子精神把人造天河镶嵌在太行山麓的。
十、修红旗渠到底牺牲了81人还是189人?
81人。
修红旗渠用了10年的时间,前后付出了81个人的生命代价。
终于修好了。
这些去世的人年纪大的60多岁,小的只有17岁。
就连它的设计师也去世了。
这是一个人间奇迹,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红旗渠被称为人间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