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历史十大军师排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军师是谁?

1 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

姜子牙(公元前1156__公元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主要功绩】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处商朝西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

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朝,不辞劳苦,来到了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

据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钓,鱼当然钓不上来,所以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

姜子牙用了几十年的功夫,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

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如今当了姬昌的太师可以说是厚积薄发运筹而游刃有余对内他帮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实行“九一租税制”,即农人租用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租税的低税制度;给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为官吏的奉禄,而且子孙可以承袭等。

这样,就调动了农人在官田上努力生产、官吏们自觉地搞好本人分地生产的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有朝一日兴兵伐纣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对外,姜子牙协助姬昌实行光养晦薄秃孤立瓦解的政策对商王他表面上表现得谦和恭顺一心事殷使商王误以为周是最可靠的属国姬昌是位忠心的伯而在暗中却采取种种手段,拉拢争取殷商王朝的其他属国使殷商越来越孤立结果许多诸侯国和部落陆陆续续地弃殷而投周,到了后来,殷商虽名为天子,而真正附属于他的属国、部落却连三分之一都不足了。

这样,就又为最后消灭纣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实现灭纣的愿望,便撒手归西了。

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后被追封为周文王)。

姬发继位亦继志继续为兴周灭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为国师并号称为师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姬发以图大业。

武王姬发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来越多,出师伐纣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这时周朝已羽翼丰满国势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现了土崩瓦解之势。

特别是殷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内忠臣良将被杀的被杀被囚的被囚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审时度势,认为伐纣的时机已到便亲任主帅统领大军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直取商都。

经过牧野一战,大败商军,迫使商纣王连夜出逃,与妃子妲已投火自焚于鹿台。

中国历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灭亡了,姜子牙终于完成了扶周灭商的宏图大业。

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发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子牙励精图治,终将齐国治理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而由于姜太公的雄才伟略更被后人称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司马迁就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

【后世评价】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

2 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后人将其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共24卷,85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中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主要功绩】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

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

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

”(《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

)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

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

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又拜为“仲父”,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荐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使齐国国力大增,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齐国的政治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

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

【后世评价】管仲一直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3 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二十余年。

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使为相。

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

)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主要功绩】范蠡出身卑寒,但其年少时便显露才华,无所不精,可惜在当时政治混乱的楚国不为世人所赏识。

在吴国与越国连年征战之时,范蠡把目光瞄准了越国的勾践。

在夫椒之战,勾践战败,率残兵败将约5000逃入会稽山。

此时,时年25岁的范蠡趁机说服当时为宛令的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穷途末路的勾践。

可惜在17年之后范蠡42岁时勾践才识其才,一起重用了范蠡与文种,并听取范蠡的建议,到吴国为奴,乞吴存越,以图转机。

于是,在范蠡的陪伴下,与勾践夫妇“屈身以事吴王”三年,力尽艰辛。

归国后,范蠡与文种一起拟定灭吴“九术”,建议“十年生聚”,最后灭掉了吴国。

为了表彰范蠡灭吴的功绩,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

范蠡在辅助勾践的过程中,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便修书辞职,与家人及弟子“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知趣离开越国之前,写信告诫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后文种被人巫告作乱,勾践赐剑,被迫自杀,果然像范蠡所言。

范蠡向勾践辞官后,隐名埋姓在齐国从商,自谓“鸱夷子皮”。

范蠡父子及其弟子致富能力实在令人惊奇,又得到齐国人垂青,聘为相。

在齐国做相不久,范蠡又挂相印而去,并把他的财产分给了亲朋好友及邻居们,携带家人及弟子到了一个名叫“陶”的地方,继续置产从商,过了不久,“则致赀累巨万”,可见范蠡的经商才华实在高超,于是被人称为“陶硃公”。

【后世评价】范蠡无论从政、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

范蠡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

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范蠡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对今日仍极富现实意义。

“持盈,”亦可称可持续发展,即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定倾”,可以理解为不断纠正存在的问题,拨乱反正,克服缺点,做好工作。

而“节事”,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范蠡在历史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还有他的经商才华,范蠡把其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运用于经济发展,无所披靡,大有斩获,再加上他散尽其财的乐善好施的处世态度,常常让后人称赞。

说范蠡是商家的祖师爷及榜样,也不为过。

“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在乱世之中,范蠡能急流而退,并能在另一方面创出如此辉煌的功绩,不能不说是奇才。

4 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主要功绩】李斯生于战国末年,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李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后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1、富有远见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一是上《谏逐客书》,为秦留住了大量人才。

李斯写了他那篇传世名作《谏逐客书》:“…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一语中矢,道出逐客之误,等于是把武器借给了敌寇,把粮食送给了盗贼,减少自己的人民来增加敌人的力量。

逢此历史转折的关健,其蕴含的深刻政治意义,为秦以后统一六国起到了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二是在军事战略上,李斯进一步推动并深化了吕不韦等人的“武力统一论”。

他早在吕不韦舍下“任以为郎”时,就向秦王阐明了自己的战略主张:“…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今怠而不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遂又向秦王献策“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加剧了各国的内部矛盾,为加速统一步伐的进程做了良好的铺垫。

在统一策略上,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尉缭曾向秦王提出过:“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的计策,并被秦王采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策略虽为尉缭所出,秦王采用,实则“李斯方主持国政,一切决大疑、辨大难,皆须斯从中参赞擘划,方能成为国事,因此…

以明兹事之实行,全系斯用事之力。

”至于顿弱的“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云云(《战国策。

秦策四》);也与李斯的支持有着莫大关系。

三是在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之后,为使帝国版图得以拓宽“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历三载而定百越。

但对于秦始皇“务战不休,欲攻匈奴”的军事方针,李斯出于“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的实际考虑,是否认“轻兵深入”的。

实事证明,李斯的“备胡利越”之策,在当时是务实之举。

其后,在李斯的积极匡扶下,大秦帝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绝无前例的版图。

疆域之广袤,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人口达两千余万。

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当时,也是罕见的世界大国。

2、创立帝业体制,全谋帝业发展

秦统一后,先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议下,奉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始皇改“泰皇”为皇帝)确定了帝制。

为了秦王朝的万世基业,李斯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驳斥了以王绾为首诸大臣的师古“分封”之说。

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的看法是荒谬的。

一针见血的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置诸侯不便。

”由始废除分封,确立了“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的郡县制。

随后,为全面巩固帝业体制,保障社会稳定“使后无战攻之患”,李斯建议“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于宫中。

”并全力协助秦始皇“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进一步推行了“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的重农政策。

以新兴的“土地私有制”,改革了奴隶社会的旧礼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

限于战国之乱,秦统伊始,钱币异常混乱。

为了巩固政权,李斯奏请秦始皇废除诸币。

规定币分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诸如其它“珠、玉、龟、贝、银、锡”之旧币,仅为“器饰宝藏”所用,不得为币。

经过货币的统一和流通,有力增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对全国各民族的融合起了很大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为了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赋税标准,便于官吏的俸禄制度管理,更有效的防禁官场上的寻私舞弊,李斯拟议并主持了度量衡的统一完善工作。

取秦为准,余者尽废。

紧接着李斯还建议秦始皇兴修水利,车涂同轨,在全国范围内修筑起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

贾山传》)的大规模驰道工程。

被后人认为“是现代高速公路的先驱,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伟大创举。

3、彪炳千古的“李斯文化”

一是《谏逐客书》的文学价值及社会意义。

李斯的《谏逐客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借鉴意义。

时至今日,仍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惜用人才论”,既为哲理,又是真理。

对后世社会如何全方位的引入、留住和促进人才,都有着深刻的涵盖性。

2、书同文字,举创小篆的先河人物。秦始皇初兼天下,和贷币、度量衡一样,当时以大篆为范畴的文字亦甚繁乱。李斯倡议,首创并主持的文字统一工作,史称“书同文字”,故小篆又名“秦篆”。小篆的问世,意义极为深远。它以一种简单化、定型化、省略和改换偏旁的新格局,为“方块字”的形成奠定基础。

4、功逾其过,“千古一相”永耀青史

应当承认,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

说起李斯之过,不外有四:一、妒嫉同窗,陷杀韩非;二、惑主焚书,首导浩劫;三、贪居爵禄,废嫡立庶;四、邀媚取宠,上《论督责书》。

针对其一,凡阅史人皆知,韩非入秦“实为弱秦”,“因其与李斯、姚贾之计划,针锋相对,故斯、贾不得已而共请杀之。

此事关系秦之统一事业,至为巨大,非寻常嫉贤害能者可比。

其二之焚书,也重在禁,而不在焚,是在“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的前提下,才对儒家”复古分封“采取的打击。

第三点沙丘之变,一定程度上是因李斯私欲之故,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和历史污点。

至于《论督责书》斥其“阿意求容”之说,对李斯未免苟求过甚。

【后世评价】秦始皇与李斯一为雄才大略,一为运筹帷幄,故一帝一相,均为“千古第一”之并驱。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若无李斯相秦,秦纵然六合天下,至少已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奇异而庞大的帝国了。

”不要说“百代都行奉政治了,”甚至很有可能战国兵燹仍要持续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

纵观古今华夏,与历代人杰相比,李斯的历史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他在生逢之世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是极其卓越并顺应历史潮流的。

客观而全面的去评价,他都无愧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文学家和书法大家。

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怎样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深信“千古一相”四个字,将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深处;随大江滚滚,奔腾不息。

5 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

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

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主要功绩】张良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为韩灭秦、拥刘反项、巩固汉室。

1、为韩报仇。

一是刺杀秦王。

这是张良的亮相之作。

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国之后,张良国破家亡,对秦恨之入骨,誓言报仇。

他“弟死不葬”,散尽万贯家财,为的就是报答韩王对他们一家五世之恩。

这次刺秦,张良经过了精心准备,志在必得。

最后虽然误中副车,但是这一次暗杀行动却使秦始皇无比震惊,“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可以说,是张良的这一次的暗杀行动给了秦王朝的统治者一个警告,并且也激励了后来者。

其后十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瞬间燎原,秦王朝终于结束了它短暂的十五年统治。

可以说张良之功,功不可没。

二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圯上受书。

张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国通缉。

从此他隐姓埋名,静观时变。

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影响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赠书之事。

后人对它的真实性多持怀疑态度。

不过这段文字里圯上老父赠书一事对张良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以后,黄老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坚实的烙印。

张良由一个卤莽豪侠之士正式转变为王者师。

后来,张良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打了无数大仗。

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蓝田之战。

当时,刘邦本来只想派两万人马去攻打峣山。

张良分析说:“秦军现在还很强大,不可轻敌。

我听说守关的将军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像这样的市侩之人最好用利益来引诱他。

我们在山头上多挂旗帜,以为疑兵,然后再派人带着重金去宝物去收买秦将。

”秦将果然反叛了秦朝,并且还提出要和刘邦一起攻打秦朝的首都咸阳。

这时,刘邦就想答应他们,张良再次献计,认为这只是秦军的主要将领要投降,下面的士兵恐怕不会听从,不如乘着秦军松懈的时机,出其不意攻打他们,这样秦军必败。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举兵攻打守关的秦军,果然秦军大败,于是刘邦的军队一路打到咸阳,秦二世子婴终于开门投降。

刘邦得以第一个入关。

2、拥刘反项

一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鸿门宴”。我们来看张良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刘邦之所以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张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从沛公进入项羽大营起,他就始终跟随左右,观察着局势,伺机保护着刘邦。可以说鸿门宴上的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二是张良推荐了“三杰”,而最终灭项羽的正是这“三杰”。

他们就是黥布、彭越和韩信。

韩王成被项羽杀之后,张良终于归于刘邦。

可以说从这时起,两个人开始了真正的合作。

张良献的第一计就出手不凡。

当时,张良刚刚投奔刘邦,刘邦让他随军一起攻打项羽,结果没想到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

刘邦就向手下询问灭项羽之策。

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三杰”,这三杰就是后来在灭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黥布、彭越和韩信。

黥布是项羽的部下,与项羽有隔阂;彭越不满项羽,在梁地反了;韩信本来就是刘邦的人。

在后来刘邦和项羽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正是这三支部队,和刘邦的大军一起把项羽包围在该下,最终灭了项羽。

三是劝止了刘邦分封六国后代的事情。

汉三年,项羽大军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刘邦非常恐慌,就和手下商量怎么办。

郦食其说了一个点子。

他建议刘邦重立六国的后代,给他们印绶和封地,他们必然对刘邦感恩戴德,俯首称臣,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来投降。

刘邦一听,觉得这个计策好,赶紧让他去刻印,准备出发了。

这时,正好张良来见刘邦,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策给张良说了。

张良马上就说:“陛下如果真这么做,那么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接着,给刘邦分析利害关系:“天下之士之所以愿意跟着你,就是想以后能有一小块封地,如果你恢复六国的后代,那他们都会去侍奉各自的君主了,谁还会跟着你打天下呢?”刘邦也是聪明,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派人销毁了那些印绶。

3、巩固汉室

一是安定军心。汉朝建立,刘邦大封功臣,萧何、曹参等二十多个大功臣封好了,但其他的将领们日夜争功,功劳大小一时定不下来。一般来讲,国家初立,政权不稳,民心未附,这些都要急于安定下来。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首先安定军心。兵难带,将难管,自古皆然。刘邦在张良的劝说下,慎重对待这件事情,很快安定了军心。

二是安定首都。

关中是指现在的陕西渭水一带,包括长安、咸阳等地。

秦朝就定都在这里。

但是刘邦灭秦以后,可能是觉得定都前朝的都城不吉利,再加上手下的将领大多是殽山以东的人,他们都主张定都东都洛阳。

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皋之险,西有殽山之固,背靠黄河,面向洛水,地利也不错。

刘邦拿不定主意,就询问张良的意见。

张良毫不犹豫地主张定都关中,并举了几个理由。

一,洛阳虽然有以上这些优势,但是面积太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而且土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

二,关中左有殽山、函谷关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

南有巴蜀的富饶,北有放牧的草原,地利特别好。

三,如果天下太平,可以用黄河、渭水来转运粮食;如果天下不太平,也可以顺流而下,一举荡平叛乱。

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最终定都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

后来还有东汉、魏晋、隋唐等多个朝代定都在这里,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

三是安定太子。

刘邦当初立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孝惠帝,惠帝是吕后所生,是刘邦的第二子。

刘邦的长子是肥,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不能立为太子。

刘邦一开始立孝惠为太子,也自然是因为孝惠是嫡出,当太子名正言顺。

但后来又想废太子而另立赵王如意,一方面是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正得刘邦宠幸,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正因为太子是吕后所生,凭着他对吕后的了解,他不愿意看到他死之后,刘家天下落入吕氏之手,所以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后来在张良的策划下,刘邦打消了念头。

【后世评价】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

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

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水龙吟》当年博浪金锥,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

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便论功三杰,封侯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张良的评价。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6 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7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8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赵普

赵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则平,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

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声名并非显赫,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

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

9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10兼仕两朝功劳卓著的谋士——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

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

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

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

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姜子牙、范蠡、张良、诸葛亮、王猛、李泌、赵普、刘基、姚广孝、范文程。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

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

2、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3、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4、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5、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

王猛出身贫寒,隐居山中,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后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

苻坚即位,任中书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主要的谋臣。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综合儒法,选拔廉明。

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在京城一带坚持执法行事,数旬间诛不法贵戚豪强二十余人,百官震肃。

在军事上,前秦建元六年(370年)统兵消灭前燕,都督关东六州军事,为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

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他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去世,终年51岁,谥号“武”。

6、李泌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

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任官。

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

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

7、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

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8、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9、姚广孝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10、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

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想必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姜子牙和张良吧,(王者荣耀玩多了都知道呢)他们也是十大谋士之一哦!那么另外7位是谁?看我下面的介绍吧!

1、兵家之祖——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出生于牧野(或东海之滨),商末周初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

2、蜀汉军师——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3、汉初三杰之首——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

4、华夏第一相——管仲(管子、管敬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字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5、千古奇人——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陶朱公,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

早年居楚时,尚未出仕,人称范伯。

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6、北宋第一功臣——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 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

7、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

8、唐太宗的谋臣——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9、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故称刘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至顺间举进士。

10、兼仕两朝功臣——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曾针对顺治皇帝迎***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

1 史上最早的军师应是姜尚(姜子牙),而我以为姜太公的故事更多的是传说。正史记载最早的优秀军师,个人观点是越国大夫范蠡

2 史上以兵法传世的军师当属孙膑,“

3史上最为杰出的军师是“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

4 史上最出名的军师毫无疑问就是诸葛亮了,自不必多言。而同时期的曹操军师郭嘉其实也不逊色

5 民间传说中,唐朝最出名的军师人物是徐茂公

6 史上最神化的军师是刘伯温(刘基)了.明朝还有一位优秀军师是和尚姚广孝,协助朱棣成为永乐大帝

7 抗战时期的刘邓 也是赫赫有名的,不过时代变了,不叫军师叫元帅了

第一位: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也就是苏秦的师父,鬼谷子学识识渊博,是很多学术的鼻祖,至今都无人可以超越他的成就。

第二位:商朝的姜子牙,一路辅助,周文王建立周朝后,来成为齐国的建立者,齐国文化的鼻祖。

第三位:春秋时期的管仲,他是齐国的宰相,可谓华夏第一。

第四位:是楚汉时期的张良,辅助刘邦成就了一番大业。

第五位:春秋时代的范蠡,辅佐赵王勾践成为一方霸主。

第六位:战国时期的苏秦,最大的功劳就是游说六国联盟抗秦。

第七位: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第八位:元末明初的刘伯温,

第九位:明朝的姚广孝

第十位:十六国时期王猛

范蠡、张良、诸葛亮、荀攸、贾诩、郭嘉、王猛、刘基、姚广孝、范文程。

第一是张良,字子房,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被称为谋圣。

第二是诸葛亮,字孔明。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汉。

第三是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又灭掉吴国。

1、姜子牙、管仲

论及中国古代谋士,无论从资历、能力和名望,都当以管仲和姜子牙作为谋士代言人。姜子牙和管仲深受后世谋臣敬仰,无论从何种角度,这两人堪称是谋士这个称谓的开创者。

姜子牙被称为兵家鼻祖和武圣。

带领偏居西岐的周,一路东进,趁商王征伐东夷,大军无法调转之时。

率领周师长驱直入,并在牧野之战中大胜商军,一举攻破殷都,结束了商朝数百年基业,并开创了周朝几百年江山。

而后,姜子牙受封于齐国,有替天子征伐之权,恩威并施,讨伐了东夷地区效忠于商的小国,同时也征讨东夷国家,为周王朝安邦兴国。

管仲尽管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杂家,对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和科技都有很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但是对于齐国在春秋率先崛起,齐桓公首霸天下的这个对中国影响至深的事件来说,管仲乃是堪与姜子牙齐名的谋士。其许多设计定谋都被后世当作经典案例用以谋士学习教程。

2、李斯

李斯

李斯独居第二,是因为在千古谋士当中,李斯成就最大,胜过了商鞅、吕不韦、张仪等人。

许多人看来李斯更像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谋士。但是上士谋国,李斯就是为一国发展出谋划策的超级能人。若非有李斯的出谋划策,中国不知将走向何方,正因为李斯,才有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

李斯废除分封,确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天下度量衡,统一车轨长度。李斯为秦国的真正统一立下了不世之功,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框定了一条统一之路。李斯如此成就,排名第二,实至名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40316153819d8b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