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大同历史故事介绍,山西大同的历史名人事迹?

回答:

巾帼英雄佘太君

佘太君(佘she,音【蛇】),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

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

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

说起大同,你会想到什么呢?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煤,的确大同的煤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除了煤,还有什么?云冈石窟?恒山与悬空寺?刀削面?其实还有很多。

百度百科上明确写着,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是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不不不,大同绝不是这么简单。

一系列的称号,只是对大同城市侧面一个华丽展示,而非辉煌古朴的千年历史。

接下来,就让小编带你拨开历史的层层面纱,触摸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大同。

相较于山西其他县市,“大同”显得尤为不同,此名不仅仅取自《礼记·大同篇》,更蕴含“天下大同”之意。

任何一个地名均不是凭空而来,这其中包含着极为有趣的演变过程。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于公元前296年“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当时大同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属雁门郡。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关于大同最早的记载。

西汉时,将此地设为平城县。

因其地为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

北魏时,道武帝在此建都。

延和元年(432)改为万年县,太和十七年(493)改为平城县,为代郡治。

南北朝时,天保七年(556年)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今大同西5公里,又称西城)。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改太平县为云中县(赵武灵王于今内蒙托克托县东北建云中城,汉末侨徙于原平县东南,北周时徙置于此),属北朔州。

开皇元年(581年)因避讳(隋文帝杨坚之父名忠)改云中县为云内县。恒安镇隶属乌邑郡云内县。

宋代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因宋、辽对峙,大同在辽的统治区域,故宋宣和五年(1123年)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

而我们熟悉的“大同”一名,最初源于隋代。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取“天下大同”之意。

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升云州为大同府,根据《礼运-大同》篇将此地定位大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古今历史演变,大同其他名字如雁门、云州、平城等等名字依次出现,名字的渐次演变,证明了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对于大同历史的了解,仅仅限于雄浑的云冈石窟、庄严的华严寺以及孝文帝改革。事实上,很好有人知道,大同是中国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

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何以获此殊荣呢?首先,大同的历史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从大同地名考据可以看出,大同最早可追溯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

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从这一点上看,大同足以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其次是罕有的地域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硬要有所区分,那便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

应该从地理与历史结合相分析。按照民俗学划分,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这一点从汉族的家族文化便可以窥见一二。

大同的居民谈不上五代,就是说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不同于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谱,无论多少代人,即使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甚至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去,他们都能完完整整拿出对应的家谱。

而大同没有,究其原因源于古代北方的民族,在这个地方出入来往。历史上,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离合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来。

最后就是评选标准。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久远。

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

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不管风云如何变迁,大同依然矗立在这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直到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了解更多大同历史,敬请关注掌上大同传媒。

历史沿革、美食考据、人物传记,你想知道的应有尽有。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面临边,最号要害。

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

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

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

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李凤姐,是明正德皇帝微服私访时遇到的女人,她开的凤临阁,

大同九龙壁传说:

曾在少年时入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为巩固江山,便把他的25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为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被分封到大同当代王。朱桂从小顽愚古怪,长大不读诗文,不学无术,无才无能。当上代王后,胡作非为,专横跋扈,乱杀无辜,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百姓背地里送他一绰号:愣怔代王。

“愣怔代王”之妻是明朝大将徐达之女,长相十分难看:身材又矮又胖,大脑袋、小眼睛、大嘴大牙。

五官在她的脸上全长反了:该小的地方大,该大的地方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她这么难看,怎么朱桂就偏偏娶了她?原来是朱桂当时娶妻心切,一听说是徐达之女,便一口应允,娶回家来,倒也是门当户对。

朱夫人相貌丑陋不堪,看见好看的女人就生气,别的女人越好看,对比她就越难看。

大同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代王府里的侍女个个美貌,婷婷玉立。

朱夫人就把满腔嫉妒和怒火儿撒在侍女身上,经常用锅底黑烟朝漂亮美貌的侍女脸上涂抹,把她们“打扮”得比自己还丑陋,好显得自己好看一点儿。

就这样,代王夫妻搞得大同城里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朱元璋分封朱桂当大同的代王,朱桂不想去,赖在应天(南京)的皇宫里,又哭又闹。

朱元璋爱子心切,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只要到大同就任代王,就为他修建一座宫殿。

于是,朱桂到了大同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规模规格近似皇宫。

代王府建成后,朱桂开始过“皇帝瘾”,颇为开心。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代王府好像缺点儿什么,决定在代王府门前建一座五彩琉璃龙壁。

经过百姓工匠日夜施工,龙壁终于建成。

竣工那天,代王朱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剪彩仪式,朱桂率领王妃以及文武官员人等观赏龙壁,只见龙壁雄伟壮观,五彩琉璃辉煌夺目,壁上九条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盘曲回绕,搏浪戏珠。

朱桂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想他代王府前的龙壁,连老子朱元璋的皇宫里都没有,大过“皇帝瘾”。

得意忘形之际,不禁大叫一声:“好!

这龙壁好!

这是本朝第一龙壁!

话音刚落,天空忽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代王惊惶失措,连忙命人燃灯照明。一时间,代王府内外灯火恍惚。忽然间,电闪裂开乌云,霹雳雷鸣,代王朱桂饮酒过量,闻听雷声浑身颤抖手哆嗦,失手打碎酒杯,眼前一片昏暗,仿佛龙从天而降。原来,九龙壁九龙栩栩如生,引来天上的真龙于天空飞行。

不一会儿,兵士来报:刚才的电闪霹雳,在龙壁后边的金泊仓街击出两眼水井,一水井的水为甜水,一水井的水为苦水。大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民间谚语:“金泊仓,两眼井,一眼苦来一眼甜。”又有兵士报告:九龙壁前面被雷火击出一个大坑,往外涌水,代王朱桂急忙命人将水坑砌建,中间建一石桥,这就是“倒影池”。

九龙壁蔚为壮观,百姓欢呼。

但九龙贪吃百姓供奉的美酒佳肴,酒足饭饱之后歪歪扭扭烂醉如泥,到了布雨时辰,九条龙同时跃上天空兴风作浪。

顷刻之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引起河水猛涨,淹没良田和村庄。

布雨之后,九条龙大睡不起,又现了一年不布雨水,河流干枯、田地干旱的局面,百姓怨声载道。

大同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九龙戏水殃及老百姓”的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里的关键词—朱桂和龙,都成了民间嘲讽的载体。其实,真正精美雕刻了“天下第一龙壁”的是民间百姓,但他们并没有欢呼这个创造,根本或许就在于这个创造是一个“被迫的创造”。由此可以观察到自由的民间文化和不自由的民间文化的差异和错位。无人能够阻挡透露着民意的民间传说的流传。

九龙壁的传说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经常独出心裁。有一天,他突发奇想:都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我倒要想看一看这真龙长得什么样。他把内大臣海望叫到跟前说:“朕要开一个群龙宴,你替朕把五潮四海的龙王都请来,朕要请他们吃个便饭。”

请龙王吃饭?这可怎么办?海望不敢说请不来,有抗旨之罪;又不敢立即答应,因为他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只好支支唔唔地答应:“奴才领旨。”

皇上要请五湖四海龙王吃饭的事在皇城内传开了,大家都企盼着千古奇观的这一天。谁能把龙王请来呢?这可难倒了这位号称最会料理皇家内事的海望侍郎,急得他每天茶不思,饭不想,在家里唉声叹气转磨磨。

海望的妻子,人称“京城海大奶奶”,是个四九城内有名“包打听”,每天叼着烟袋,甩着两只大脚,骑着大马满城跑,三教九流全都熟。她见到丈夫天天愁眉不展的样子,十分着急,就对海望说:“请龙王爷?去哪咤庙呀!看通天太师爷怎么吩咐。”

北京人把哪咤当成自己的保护神,因为老年间苦海幽州的孽龙是被哪咤治服,才钻到地下晾出大片土地有人种地盖房的;老北京城是刘伯温根据“八臂两只脚”的哪咤显形才设计出来的;为了防孽龙再发水淹幽州,人们在黑龙潭盖了哪咤庙。

这哪咤庙并不大,只有土地十亩,房屋四间。

人们说它“庙小神风大,潭小孽龙多。

”谁不知道哪咤三太子是姜子牙的先行官,在灵山大会上当上了通天太师!

据说姜子牙辅佐周天子伐纣王成功后,就看到幽州上空祥云缭绕,瑞气冲天,于是派先行官哪咤前来打探。

于是哪咤在这里镇孽龙、平土地,帮助刘伯温建成了北京城。

因此人们把哪咤视为北京城的保护神,据说哪咤开拓幽州有功,被玉帝加封为威灵显赫大将军。

海望来到哪咤庙,见神坛上的哪咤三太子为七岁幼童身躯面貌,身穿甲胄,右手上扬,执宝戟;左手横胸,执乾坤圈,脚踏风火轮,身缠飞带混天绫,十分威武。

他正端洋神像,不知何时殿中来了位道士来到殿中。

这道士年龄不大,尚未蓄须,红唇粉面,宛如童子。

他问:“大人,有何请求?”海望答:“请通天太师代传龙王,皇上赐宴。

”道士说:“小庙平日来此上香的都是求男孩能记事的、女孩会盘扣的、绦商想发财的一般市民。

今日您六品大员来上香,小道真是不敢当。

海望说“道长不必客气,这京城之中谁人不知贵庙上可通天,下可达地?圣上要请龙王进宫,此事只有通天太师可办,身负君命,专程来此请道长指点。”

海望命随从摆上蜜供“十三阶”和新鲜水果在供桌上,然后上香、磕头,毕恭毕敬。香客虔诚而来,道士应该“有求必应”,作符回答。只见这名小道士居然会斋坛步虚,讽诵醮章;步罡踏斗,有模有样。然后端坐侧位,写下道符一张。海望为此孩童道士之作派折服,忙打千致谢,手捧道符,退下台阶。

退出殿门后,他打开道符一看:

颜分六色闪七彩,势作三停上下中。

九条九似六三五,日月山石一壁通。

海望一时看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想进大殿向道士问个明白。进殿一看,那孩童道士早己没有了踪影,只见侧桌上,摆着九条丝绳。他命随从四周寻访,遍寻无着,听邻人讲,此庙乃绦绳公会所建,平日并无道士管理。只好作罢,拿着道符和九条丝绳回家。

回到家里,海望把去哪咤庙上香的经过向海大奶奶一说,大奶奶马上拍了海望肩膀一下:“大人呐,您今天见到神仙啦!”“这道士就是哪咤显灵,你还不谢谢!”

在大奶奶指挥下,立刻向西摆上供桌,海望连叩三个响头,感谢通天太师的指点。响头之后,他脑袋也清醒了。夫妻俩拿着道符,一句一句琢磨其中的含意。

“颜分六色展七彩。”

“这是说的六种颜色要展现七色光芒。在皇宫内只有琉璃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势作三停上下中。”

“这是讲的龙的姿态,它与蛇的状态不同。龙能腾云驾雾,悬在空中,呈上一折、中一折、下一折三停状。”

“九条九似六三五。”

“这是说光有五湖四海九条大龙不行,要合上六、三、五这三个吉祥数才能代表全国的江、河、湖、海、潭、井…。“六”代表“顺”;“三”代表“生”;“五”代表“尊”。这‘九似’是什么呀?”

“龙有‘九似’你都不知道?你伺候皇上都同候傻了吧!龙有九似:‘牛头鹿角眼如虾,鹰爪蛇身蜥蜴尾巴,鳄鱼嘴、泥鳅须,混身披满金鱼甲’。”

“皇上龙袍上的龙明明是五爪,你怎么说是四指的‘鹰爪’?!”

“那是为了区别王爷四指的蟒袍啊!我的内府大人。”

“日月山石一壁通。”

“这是让你造一座双面有龙的影壁呀!”

“这九条绦绳又是干什的呢?”

“你以为这是一般绳子呀,这是哪咤身上缠着的混天绫!道士给你,是让你用它琢磨神龙飞天的姿势啊。”

海望把九条绳向地下一扔,果然九绳姿态不同,他长叹一声“真神助我也!”

海望连夜给皇帝写了奏章,陈述应在御苑内建一座“九龙璧”的必要性。

乾隆皇帝也正为自己说出请龙王吃饭的事着急,他知道,既使把海望砍头也请不来龙王,正不知如何圆场。

海望奏章一报,皇帝大笔一挥:“龙镶影壁,正和朕意。

画影图形,殿前侍立。

”也就是说,建一座“九龙壁”,就等于五湖四海龙王在门前侍立自己了。

乾隆写完后又觉不妥,龙是天上神物,不能光伺候自己。

于是,又加一句“此壁放大西天经厂前,龙腾双面。

”意思是说,把龙聚于此,面南护人;面北护佛。

有了皇帝的圣旨,海望立即组织能工巧匠修一座“九龙壁”。

九龙壁全壁用黄、白、紫、绿、赭、蓝,六种彩色琉璃砖瓦镶砌而成,精美华丽。

双面有龙,九条龙姿态据说是依照哪咤庙请来的丝绦扔出来的形态描摹而成,因此姿势各异,栩栩如生。

整个九龙壁共有大大小小635条龙,代表全国江、河、湖、海、潭、池、井、溪…

各处龙王。

壁的东端嵌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等图案,壁的西端嵌有海水、流云及明月图案。

“九龙壁”落成后,海望禀报乾隆:五潮四海龙王全都请到,全都排列在“真谛门”前候驾,等待皇上接见。

乾隆一听,非常高兴,下旨在“真谛门”前设宴,庆祝“九龙壁”落成,各位亲王、郡王和三品以上官员参宴。皇上和各位王爷来到五龙亭,绕到山后来到“真谛门”前,乾隆见到这闪耀奇光异彩的九龙壁非常兴奋,亲自举杯,希望五湖四海龙王确保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虽然皇帝没请来“龙王”,可是“九龙壁”那高超琉璃建筑建筑艺术令人惊叹,传为佳话。《三海全咏》有诗赞道:“九龙盘拿戏骊珠,云雾冥冥蜃气孤,恍惚电光来破壁,半空飞出所翁图。”

元明战争中的战事

第一次交战

明洪武元年(1368),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克太原后,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大同(今属山西)。二年正月十九,常遇春率师由太原出发,二十五日进抵大同城郊。扩廓帖木儿及守将竹贞见势弃城北走,知院于陈等80余人被俘。

第二次交战

明洪武二年(1369)七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偏将军李文忠率军自北平(今北京)前往庆阳,协助作战。

李文忠师至太原,闻北元将脱列伯等攻大同甚急,遂率军出雁门关,增援大同。

至马邑,败北元游骑数千,俘其平章刘帖木儿。

进至白杨门,又俘黠寇四大王。

后北元将脱列伯率精锐将士反攻。

文忠先以两营诱敌,继以主力分为左、右翼,两面夹击,大败北元军,生俘脱列伯及其众万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30217124428b53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