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忠厚老实的人?古代品德憨厚的人?

 古代品德憨厚的人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提倡仁爱、忠诚、诚实、宽容等美德。

2、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仁爱、诚信、公正等美德。

3、 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忠诚正直、勇猛善战,被誉为“武圣”,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

4、 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名将和民族英雄,他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被誉为“忠烈祠”的代表之一。

5、 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这些人物都具有憨厚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风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有清一代的诗坛领袖王渔洋,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有名的“新城王氏”,其家族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300多年间科甲蝉联,叔侄进士,兄弟督抚,父子尚书,光耀迭出。

汉元帝

作为一个老实皇帝,是连画师都敢欺负的。

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朝廷征集天下美女,当时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王昭君入选其中。

从全国征集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逐一亲视,便由宫廷画师画成肖像以供御览。

宫女们为早日得到皇帝宠幸,争相向画师行贿,以求将自己画得更美些。

王昭君生性耿直,不肯行贿,所以被画师毛延寿丑化,并在肖像面颊被点一颗丧夫落泪痣。

五年后,匈奴王呼韩邪携贡品来长安朝拜,提出和亲的请求,汉元帝同意,王昭君遂自请愿嫁出塞。

汉元帝是个可怜的孩子。尽管他即位时已经是二十七岁“高龄”,可是做皇帝的基本素养还是和十岁的孩子有上一拼。

他为人忠厚,但有人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这实在是对汉元帝的致命打击。

他很老实,而老实人自古都是要受欺负的,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史上最老实的皇帝:除了被忽悠放走昭君,他还拆过祖庙!

汉元帝是个可怜的孩子。尽管他即位时已经是二十七岁“高龄”,可是做皇帝的基本素养还是和十岁的孩子有上一拼。他为人忠厚,但有人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这实在是对汉元帝的致命打击。他很老实,而老实人自古都是要受欺负的,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老实皇帝,是连画师都敢欺负的。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朝廷征集天下美女,当时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王昭君入选其中。从全国征集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逐一亲视,便由宫廷画师画成肖像以供御览。

宫女们为早日得到皇帝宠幸,争相向画师行贿,以求将自己画得更美些。王昭君生性耿直,不肯行贿,所以被画师毛延寿丑化,并在肖像面颊被点一颗丧夫落泪痣。五年后,匈奴王呼韩邪携贡品来长安朝拜,提出和亲的请求,汉元帝同意,王昭君遂自请愿嫁出塞。

按照礼仪,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

放走美人也就算了。

但元帝先生的命运似乎不太好。

自打他即位起,天灾人祸是接连不断。

不是这里地震就是那里水灾,再不就弄点瘟疫之类。

至于冬天打雷、夏天下雪、春末霜降,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而日食、彗星之类的异常现象也时不时地光顾一下,借以吓唬吓唬我们这位数理化知识相当贫乏的皇帝大人。

当时的臣子上书说:从《春秋》记载的240多年历史来看,连续六年天灾如此频繁无过于当朝。

元帝看了是哭笑不得,但他毕竟是个好人,所以总有他好人的办法。

一有灾难降临,他就大赦天下,减省刑罚、赋税,可这终究于事没有多大补益。屋漏偏逢连夜雨,南越一带还不断造反,匈奴这边也不消停,偶尔羌人也趁火打劫凑个热闹,弄得国库空虚,家徒四壁。皇帝大人简直就跟要饭似的,整天愁眉苦脸,无计可施。

打吧,没钱没粮;不打吧,人家还***、要东西,有时候还搞军演杀使节到边境抢劫示威,元帝是上吊的心都有了。既然没有能力解决,那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

朝里朝外闹心事不少,朝廷上更是不安生。一般来说,历朝历代都有党争。这些大臣们上班时无聊之余,互相挑拨离间,说东道西,天南地北,弄点你死我活的小道消息传来传去,让皇帝老人家每天找点事做,或者是作为茶余饭后之谈资,也算是臣子们孝敬皇帝陛下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果碰到个狠角儿,比如武帝,或者高祖刘邦,这些大臣的脑袋不知道在哪块地下都能长草了。可元帝不同,他整天一本正经,看着这些大臣吵来吵去,绞尽脑汁也理解不来,只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没办法,接着混吧。

元帝为人懦弱,做事犹豫不决。他不熟识典籍制度,故而被手下人耍弄、利用,以致于还逼死了自己尊敬的老师。他的老师叫萧望之,元帝很器重,让他做了副尚书,处理国政。由于望之先生很能干,尚书史高就怀恨在心,与受元帝宠信的太监石显勾结,趁机陷害萧望之。

他们趁着萧望之外出休假,就上书诬陷萧望之结党,应“召致廷尉”。

元帝先生可怜的智商不理解“召致廷尉”就是逮捕下狱,还以为让萧望之跟廷尉聊聊家常,解释一下,就同意了。

过一段时间,元帝想起了,好些日子没看见我老师了,这是咋个回事?一问,怎么还把俺老师弄监狱度假去了?赶快给我放出来。

后来,萧望之的儿子上书指责这起“乌龙”事件,石显等人又借机诬陷:你看看,这萧望之不知悔改,还指责陛下您呢,该让他进监狱反省一下。

元帝对老师还是很够意思,说:望之先生生性刚烈,再次下狱恐怕就没法活了。

石显马上说:如果现在不给他点教训,以后怕他还会更张狂。

况且这点小事,还不至于弄出人命。

元帝一听有道理,处死没必要,让他长点记性还是有必要的。

萧望之听说要逮捕自己,就服毒自尽了。

元帝是痛哭流涕,悔恨不已,终其一生都要在老师祭日去坟前祭奠一番。

作为皇帝,元帝的理解能力确实是成问题的,这也决定了他处理政务的决断能力。

永光二年七月,陇西羌人造反。

右将军冯奉世认为发兵四万可胜,丞相、御史等人认为发兵一万可守,于是争执不休。

皇帝最后拍板,折中一下,“益二千人”,也就是派了一万二千人,结果是被羌人大败。

冯奉世后来要求增加三万六千人,皇帝突然大方起来,派六万余人。

不仅如此,他后来又下令招募士卒万人。

从这件事上来看,元帝先生不仅语文没学好,数学功底也有点差。

汉元帝是个很好玩的人。

他一本正经做事,结果却总是出人意料。

为了节俭民力,他下令拆除年代较久的祖上宗庙陵园,可过了几年身体不大好,以为是得罪了老祖宗,就又让人给修复了。

等他死后,丞相匡衡说这宗庙未能延续元帝寿命,还是要拆除。

我们看元帝一朝,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除了增加一点名义上的GDP外,老百姓似乎也未能从中得到什么实惠。

元帝先生其实还是有一点幽默细胞的,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

有次他到虎圈看斗兽,一头熊不知怎么跑了出来。

这头熊也不在乎皇帝不皇帝,顺着栏杆就往殿上爬。

左右、贵人都吓跑了,只有一个姓冯的婕妤(冯奉世之女)挡在他前面。

等到身边人把熊格杀后,他居然还问冯婕妤:你咋个不跑?这皇帝可能是吓傻了,别人在危险面前跑之不胜,他还是稳坐***,纹丝不动,真是幽默到家了。

也许是元帝的冷幽默具有传染性,他身边的臣子也颇有几分搞笑的本事。

比如贾捐之和杨兴关系比较好,两个人想搞掉受宠的石显。

怎么办呢?直接说石显坏话是不行的,皇帝老人家听不进去。

那就夸石显,然后借机互相推荐,等掌握朝政后再图下一步。

奏章上去,石显何等老奸巨猾,直接戳穿二人阴谋,结果是捐之弃世,杨兴髡钳为城旦。

想搞人没搞成,自己却被搞掉,这阴谋诡计也不是谁都能玩的。

顺便提一句,贾捐之有个很著名的太爷爷,那就是贾谊。

元帝很直性,做事认死理,手下人自然也有这方面的秉性。

有一次他去祭祀宗庙,可乘船也可走桥,这时跑来一位仁兄,把帽子一脱就磕头不止:陛下您得走桥,如果乘船我就撞死在你这车轮上,让你有了污点将来进不了太庙。

元帝这个气,这是哪跟哪,就想不从。

旁边马上又跪下一位:陛下,这是怕您坐船出危险,走桥比较安全。

元帝一听,对着先前要撞死的那位就喊上了:劝人也没有这么劝的,咋就不能说明白呢?他是不去问,大臣也不说。

这对君臣真是天造地设,是绝配。

石显是个危险人物,他对元帝是了如指掌,总是利用元帝的弱点给自己谋求利益,朝里很多人都对他抱有怨言。

石显也生怕有人向皇帝检举揭发自己,就想出一个计策。

他先跟元帝打好招呼,说自己平时工作勤快加班加点,难免下班时会有些晚,请陛下您传个旨给门卫,我晚出时务必开门。

元帝一听,特别高兴,就答应了。

过一段时间,果然有人弹劾石显,说他擅开宫门。

皇帝很是得意,把这事跟石显一说,石显是故作流涕状,趁机说:今妄说我者,皆此类也。

元帝从此对石显是更加信任。

元帝一生过得平淡无奇,从史书上看,他除了杀掉贾捐之外,也不屠戮大臣,是个地地道道的好人。

但好人未必就是好皇帝,因为他无聊、无趣,总是一本正经,却又做不了多少大事。

这在我们现代社会里有个通俗的解释:情商决定了你做事的方式,而智商则决定了你做事的高度。

元帝先生在这两方面实在都是太有限,因而,我们也就不要苛求于他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祖先竟是从诸城到桓台给地主扛长工的“打工崽”,第一代的女主人也是贫家女子。

这一对贫贱夫妻存道义之心,行道义之事,并且对儿孙言传身教,在家境不甚宽裕的情况下,在第二代培养出了一位“尤好施予”的“善人公”。

以这种良善家风作温床,当王家从第三代开始有能力供养子孙读书时,渐次成长为一个横跨明清的名门望族。

不难看出,“新城王氏”能够取得显赫功业,一个重要原因是“忠厚传家”。

说起“忠厚传家”,让人联想起那副流传于国内许多地方、更在山东大地常见的春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副春联与齐鲁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深深影响了山东人。

《论语》“学而”篇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孝、悌、谨而信、泛爱、亲仁”可用“忠厚”概括,“学文”可用“诗书”表意,这副春联大体表达了这句“论语”的意蕴。

而且,“忠厚”是品德培养,品德让人立得住身,“读书”是能力培养,能力让人走得开路,无论是《论语》还是这副春联,都将品德培养置于能力培养前头,这反映了一个人入世做一番事业的成长规律,具有科学性。

看其上联,忠厚就是忠义厚道,就是忠人之事、以诚交往、宽厚仗义,这是从古至今山东人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

一个《列女传》上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齐国攻打鲁国,鲁国一位村妇在逃亡途中,丢下自己的孩子,只带着侄子逃命。

面对疑惑不解的齐国将军,这位鲁国妇人说,丢掉自己的孩子虽然心痛,但合于道义。

齐国将领感叹鲁国是仁义之国,不忍攻打,回去禀报国君,竟也获得同意。

现在,茌平县建有纪念这位鲁国村妇的义姑祠,这位妇人以及她的做人做事道理,感化着一代代齐鲁儿女,影响着齐鲁儿女的行为。

在山东,“忠义”不仅是个人修养,更上升为许多家族的文化,以此泽被乡里,惠及天下,而这些家族也人丁兴旺,传家久远。

这并不是简单的“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而是有其内在道理。

一个人秉持忠厚本性,在一些小事上会吃亏,但会在其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磁场,做事顺遂宽广,款款成事。

这就是《菜根谭》上所说的“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

而忠厚品德上升为一种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则会代代获得佑助。

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方面的事例在齐鲁大地不胜枚举。

有孔夫子黄钟大吕般教化,有几千年来的家传乡约,有春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为传播,“忠厚”已在齐鲁大地深深扎根,成为今日山东人的性格基因,深深融入齐鲁文化的骨髓血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山东人更加坚守忠厚品德,而这样做的现实结果,往往是让人更乐于与之交往,引来更大的回报。

这方面的事例在山东也是不胜枚举。

而在万千山东人的践行下,忠义品德塑造了山东人的良好形象,成为山东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山东人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力量。

西汉初的石奋。

司马迁:“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其万石、建陵、张叔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塞侯微巧,而周文处讇,君子讥之,为其近於佞也。

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 唐朝大将尉迟恭。

他曾辅佐唐高祖李渊打天下,立下了非凡的战功。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他又帮助新皇帝治理天下。

可谓位极人臣了。

一天,李世民高高兴兴把尉迟恭召进宫内密室跟他说起了私房话,竟然是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尉迟恭。

闻听此言,尉迟恭赶紧双膝跪下说:“我妻子很粗鄙,而且长得也不漂亮,但是我们却不失夫妻情。

” “我常听人提起古人说过的话‘富不易妻,德也’,对这句话我是非常赞赏。

”尉迟恭婉言谢绝了皇帝的美意。

李世民从此对尉迟恭更加敬重。

北宋时期的晏殊 他年轻时候被人推荐到朝廷。

进皇宫的那天正赶上殿试,于是就一同参加试。

他拿到题目一看,竟然是他十天前刚做过的题目。

于是他拿出了做过的草稿,递给皇上宋真宗看,请其另出题目。

真宗一看他这么诚实,喜欢得不得了,就让他到馆阁任职。

到馆阁上班后,他发现不少同事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去名胜古迹游玩或者是参加宴会,街上的酒楼都给这些无所事事的官员们提供有玩的场所。

只有晏殊不去玩,而是在家里跟弟弟一块儿读书。

过了些日子,真宗做出批示,选晏殊当太子的辅佐官。

宰相和吏部的官员都感到不可理解,真宗说:“朕听说,近日馆阁的臣僚都在嬉戏游玩、请客吃饭,而且是夜以继日。

只有晏殊在家里跟弟弟用功读书。

这么谨慎笃厚的人辅佐太子正合适。

”晏殊见到皇上,老老实实地说:“我不是不想去游玩,也不是不想去跟同事们吃饭,只是太穷。

要是有钱,我肯定会去的,不会把自己关在家里。

”看到晏殊这么诚实,皇帝更高兴了,越发感到自己的选择的确英明。

到了宋仁宗的时候,晏殊果然受到重用。

鲁肃之所以能变成忠厚守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对刘备的敬仰和信任。他深知刘备的仁德和人格魅力,因此对他全心全意地忠诚。

其次,鲁肃在与刘备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他的启发和教导,逐渐明白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最后,鲁肃在历经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洗礼中,深刻体会到忠诚和诚信的价值,从而下定决心成为一个忠厚守信的人。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鲁肃逐渐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忠诚可靠的人。

鲁肃大局观强,为人忠厚老实,有智慧但不奸诈,为了吴蜀联合抗曹,委屈求全,做到了真君子

明朝年间,苏州乡下某村有个年近六旬的老头钱翁,钱翁家中有一个老伴,十多亩田地,儿子已经成婚立业,一家人过着温饱平静的生活。钱翁宽厚仁慈,乐于助人,人们都说他是一位忠厚长者。

这一天,钱翁所在的村庄来了一个丐妇(女乞丐),这个丐妇看起来只有三十多岁,不知遭遇了什么,浑身长满了疮癞,散发着浓郁的臭味儿,让人不敢靠近。

丐妇走着走着,忽然腿一软倒在钱翁门前一动不动,看起来精疲力尽。村里人害怕丐妇死在这里,就大声呵斥丐妇:“你这臭要饭的,赶紧离开,千万不要死在这里。”

钱翁见到这种情况,心中很是怜悯丐妇,对众人说:“这个女子我来照顾,不会连累各位,请大家不要驱赶她了。”大部分人见钱翁出面,也就不再多说什么,纷纷散开;有几个无赖少年嘲笑钱翁说:“钱翁,你家里不是有媳妇吗,这么丑的女子你留着干什么?”

钱翁全当听不见,将丐妇抱回家中,喂给丐妇米粥,并且买来药物让妻子给丐妇洗澡敷治。几天之后,丐妇身上的疮癞结痂,她的精神也好多了,能够自己行走了。

丐妇对钱翁请求说:“我姓王,因家中遭难流落于此,现在我无处可去,希望您能收留我,不要赶我走。”说着眼中流下泪水。钱翁恻然说道:“你放心,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

就这样丐妇(以下称为王氏)在钱翁家住了一个多月,身上的疮痂自然脱落,她的病全好了 ,病愈后的王氏看起来端庄秀丽。

这一天王氏对钱翁说:“我之前身患恶疾,又冷又饿,之所以没有横尸街头,都是倚仗您的大恩大德所救。现在我的病虽然痊愈,可是我家中的丈夫已去世,也没有其他亲人可以投靠。我不想再出去乞讨要饭,我想在您家做一个仆人丫环。我不要工钱,只要每天让我吃饱饭就可以,您同意吗?”钱翁考虑了一下,答应了王氏的请求。

从这一天起,王氏每天早早起床干活,洗衣服做饭,一直忙到很晚才睡觉。钱翁家的柴米油盐都由王氏负责,王氏勤勤恳恳,力求节约,从不私吞钱翁家一文钱。钱翁和家人都很信任王氏。

几年之后,钱翁的妻子得病去世,钱翁没了老伴,看起来孤苦伶仃,很是可怜。钱翁的儿子儿媳很孝顺,他们觉得王氏勤劳能干,这几年将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相貌端庄,还不到四十岁,如果让她做自己的继母照顾父亲,是最好不过的。

对于儿子儿媳的这个建议,王氏含羞答应,钱翁一开始则是拒绝的。钱翁的亲朋好友听说此事之后,都过来劝说钱翁娶了王氏,以后的日子也好有个伴。钱翁见盛情难却,就将王氏纳为了继妻。

婚后的钱翁老当益壮,王氏不久就怀了身孕。十月怀胎之后,王氏给钱翁生了一个儿子,钱翁乐不可支。

这一天,王氏对钱翁说出了埋藏已久的心里话:“老爷,以前我没有对你说出自己的***,是因为我们的关系还不够亲密。现在我们已经成了夫妻,还有了共同的孩子,我必须要对你说实话了。我有一万多两银子,埋藏在河边的一棵大树下。虽然过去了好几年,银子应该还在那里,我们一起去把银子挖出来吧。”

钱翁听了惊讶地问王氏:“你之前都沦为乞丐了,为何有这么多银子?你实话告诉我。”王氏听了潸然泪下,缓缓说出了真相。

原来,王氏的前夫是一个江洋大盗,曾经在一个大奸臣家中偷走了万两白银。这些银子数额太多,他家中无处藏匿,只好埋在河边一棵大树之下。不久之后,王氏的前夫被官府抓获,官府将其严刑拷打,逼他说出银子的下落。王氏的前夫为了让王氏有一个好的生活,宁死不招,最终死在狱中,银子也就留了下来。

钱翁听了王氏的叙述后,安慰王氏说:“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想了,以后我们好好过日子就是了。”当天晚上,钱翁和长子划船载着王氏,一起到埋藏银子的地方搜索。

到了之后,他们挖开地面,果然发现了埋藏的上万两银子。三人连搬带运,满载而归,钱翁由此一夜暴富。

后来王氏又给钱翁生了两个儿子,钱翁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此时他和王氏生的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生子,加上长子长孙一家,钱翁子孙昌盛,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

鲁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和将领,他有着高尚的精神品质。他不仅谦虚、有礼貌,而且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在遇到问题时,他总是冷静思考,善于解决困难。他一生追求正义和公平,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尽忠职守。他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光辉人物。

鲁肃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他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故事中:

1、 指囷相赠:在建安初期,鲁肃家境富裕,他与周瑜交好。当时,周瑜正准备抗击曹操,但军粮不足。鲁肃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粮食仓库送给周瑜,用以支持抗击曹操的事业。这展现了鲁肃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力劝孙权抗曹:在赤壁之战前夕,鲁肃深知曹操的实力,但他依然力劝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他认为只有团结抗敌,才能保卫江东基业。这表现了鲁肃具有远见卓识,以大局为重的品质。

3、 甘愿吃亏,维护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后,鲁肃从大局出发,劝说孙权将南郡暂时让给刘备。尽管此举让孙权失去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但它有利于孙刘联盟的稳固,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了鲁肃忠心耿耿,为江东利益着想的精神品质。

4、 安车软轮:赤壁大战结束后,鲁肃先行归来。孙权亲自迎接他,并问他:“子敬,我扶鞍下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劳吧?”鲁肃回答:“未能够。”这表明鲁肃淡泊名利,注重实际贡献,而不是追求个人荣誉。

5、 勇于承认错误:在鲁肃去世前,他曾轻视吕蒙,对吕蒙的提问表现得不屑一顾。但当他发现吕蒙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军事谋略高于自己时,他勇于承认错误,并对吕蒙表示敬佩。这展示了鲁肃诚实正直,勇于面对错误的品质。

综上所述,鲁肃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他的忠诚、大方、远见、淡泊名利、诚实正直等方面。这些故事都展示了鲁肃为江东利益、民族大义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鲁肃是一个忠诚守信,忠厚老实的人,在草船借箭中他起到了一个缓和诸葛亮和周瑜矛盾的作用,使得诸葛亮的借箭的准备工作能够完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40505152013969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