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赵匡胤年轻时候屡屡受挫,赵匡胤:本有君临天下的大志,是只能逮住“耗子”的“好猫”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历代人公认的古代中国名君。宋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众所周知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上位的。但他的上位给后世人留下了谜团,见仁见智哦,有的史书上说是被迫的,也有的史书对“被迫”存疑,甚或说是早有预谋的。聊聊此事,对弄清那段历史颇有帮助。

(一)赵匡胤文武双全

赵匡胤(927—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早年从军在后汉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率军击败北汉、南唐,屡建战功,逐步成为禁军重要将领。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不要认为香孩儿只是个赳赳武夫、或者只是个有谋略有武艺的军事人才,他的“文才”其实也很不错,只不过鲜为世人所知罢了。

先欣赏他写的《初日》诗: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据说此诗是赵匡胤在灵山寺门前咏诵的,前二句写红日喷薄初出之时势盛光艳的形象。

用“光赫赫”、“如火发”的口语,把那壮丽景象描绘得活龙活现。

后二句自比为初升红日,以群星、残月比喻当时的各个割据势力,借红日将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表明自己誓将消除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整首诗用语质朴粗犷,境界开阔壮观,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一篇成功的述志之作。

前人赞叹说:混一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宋军围困南唐金陵时,南唐派一大臣徐铉来当说客,请赵匡胤息兵罢战。徐铉自恃有文才,暗讽赵匡胤只是个武夫。

赵匡胤请徐铉先说来听听。徐铉摇头晃脑地背诵了一篇《秋月》文章。赵匡胤笑笑,说朕年青时,有次从陕西归来,路途中喝醉了,在田野里睡觉。早上醒来,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当时就有了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徐铉大惊拜服,赞叹是难得的佳句。

登基后,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实行“扬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此外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通过征集和捐赠,使国家图书馆藏书由最初的一万二千册增至八万多册,捐赠书多的人还赐以官职或科名,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有人笑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

如果赵匡胤只是个军事方面的人才,没有深厚的博古通今文化底蕴,能写出这样的的诗吗?能制订出重视文化的基本国策吗?笔者估摸,赵匡胤聪明伶俐,加之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勤学苦练,练就出了文武两方面的本领,只不过上位前干的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事,“文才”被写史之人忽略了。

(二)是被迫黄袍加身的吗

正史述,赵匡胤率大军出发三日后,到达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并在此休息。当晚赵匡胤喝醉酒后就睡觉了。那些想拥立他当皇帝的将士一直守在他身旁到天明。见他醒后,众将士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部将高德怀立马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赵匡胤在勉为其难中提出了当皇帝的几个条件......

看来在整个陈桥兵变中,赵匡胤一直处于被动位置,是情非得已才坐上帝座的。但经过一些后世学者仔细研究,认为陈桥兵变其实是一场由赵氏家族预谋已久的篡权事件。

赵匡胤以兵少将寡的理由,拒绝出兵去抵抗汉辽联军的入侵。军情如此紧急,朝廷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其他合适的领军人物,被迫把全国兵权百分百交给他。

赵匡胤是个制造谣言、控制舆论的高手。后周世宗在位时期,他就曾利用谣言,让朝廷免去了驸马张永德的殿前都检点的职务由他接任。这次出征前,京城谣言四起,说赵匡胤是真命天子。城中民心大乱,富户纷纷逃跑,宫中的小皇帝和一班大臣惊慌失措。

古代的等级制度深严,私藏黄袍是死罪,如果不是预先准备好,能随手就拿得出来吗?除非皇帝御驾亲征,军队不可能带着黄袍出征打仗吧!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后就立马班师回朝,不去抵抗汉辽联军的入侵了。史书上没有汉辽联军入侵情况的记录。怀疑汉辽联军入侵的军情是为了配合赵匡胤兵变而谎报的。

一般来说,老人们为人处事谨慎稳健,但据《宋史.杜太后传》载,赵匡胤老妈得知儿子黄袍加身后不感到惊慌,不仅不责备儿子欺君罔上,反而猛夸: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看来赵匡胤事先都给老妈和家人们亮了其底牌的。

笔者认为,经过两百多年的混乱,人心思定,当朝的小皇帝没能力担此重任,大家希望出现一个能文能武的强人改朝换代。从能力、资历和威望看,赵匡胤是不二人选。赵匡胤本来就有君临天下的大志,他顺应历史的变化,借陈桥兵变之机就顺势上位了。

(三)是只能逮住“耗子”的“好猫”

笔者管见,不管赵匡胤是被迫上位也好,预谋上位也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上位之人能把国家治理好。事实证明,赵匡胤的确是一个治国人才。

开国之初,他根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集中精力统一全国。

先后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重新恢复了华夏大部分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多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

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赵匡胤十分警惕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武夫乱政的弊端,他巧妙运用“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多种办法,由朝廷牢牢地控制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等各种权利。

因此北南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从没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他还下诏设立“封桩库”,储存物资,作好从辽国赎回当年后晋高祖丢失的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是古代中国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通过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办法,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蒸蒸日上,呈现出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繁荣局面。

文末补白: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他身后留下了“烛影斧声”疑案。赵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的,或是由其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杀死的,谁也不知其详。但不管如何,赵匡胤之死肯定与赵光义有必然联系。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311111010069bf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