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中国古代君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王权的继承与一个朝代的兴衰息息相关。商朝中期,王室内部因为争夺继承权而发生内乱,史称“九世之乱”,而这期间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九世之乱
商朝的王权继承制是“父传子位,兄终弟及”相结合的世袭制,正是因为这样的传位方式才导致了商朝长达百年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共在位31位君王,九世之乱是从商朝第10任君王仲丁开始,经历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位君王。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节选
(商朝局势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史书记载,汤传位给太丁,太丁未即位就已经去世了,汤就把王位传给了太丁的弟弟外丙,外丙死后继续传位给他的弟弟中壬,中壬死后把王位还给了太丁的儿子太甲。
到了仲丁在位期间,即位的弟弟死后,不愿意把王位传给兄长的儿子,而是要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人都是有私心的,作为父亲当然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儿子,这就造成了继承制度的混乱。
(商朝君王顺序表)
笔者查阅过商朝的君王顺序表,虽然史书记载的“九世之乱”止于盘庚,但是笔者发现盘庚之后,商朝的的君王继承制度还是“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相结合的,所以没有办法核实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此仅笔者观点)
君王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君王的继承制度从上古时期尧舜禹的禅让制,到“禹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商朝前期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商朝中后期的继承制度才趋于“父子相传”,到周朝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领袖产生的方式,在那个时期可以理解的简单一点,你必须要有足够的硬实力,让部落的居民服从你,你才能成为领袖。大禹治水,获得各部落的好评,所以他成为领袖是无异议的。
(大禹治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禹死后,本来禹是传位给伯益的,但是支持禹的儿子启的人比较多,所以启继承了王位,自此“禅让制”被“世袭制”代替。世袭制并未明确具体继承人,只要是同宗的人都有机会获得继承权,这就会出现王权争夺的问题。
(夏启登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嫡长子继承制”就有效的避免了王位争夺的问题,嫡长子就明确到了具体可以继承王位的人。古代君王都是三妻四妾,甚至是“后宫佳丽三千”,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他生下来就是太子,就算他是傻子,也是太子。皇帝其他的妃子在皇后之前生下了儿子,只能叫长子,而皇后再晚生下的第一个儿子都是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嫡长子继承制
很多人都会质疑,为什么王位继承不以贤能作为第一标准?
首先,如何判断一个皇子是否贤能这是一个问题,贤与不贤是无法从表面判断的,除非是真的傻。
其次,如果以贤能为第一标准,那就是比皇子的老师了。以清朝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为例,每个皇子背后都有一股支持势力,没有谁会服谁比自己有才,这是势力和势力之间的竞争,谁失败了就是代表消失和死亡。
嫡长子继承制度保障了一个王朝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王室内部手足相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