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日本有儒家文化?
①
中国是大国,其儒家思想影响世界。日本是邻国,又是岛国,曰本是多帮派黑社会组合体,曰本天皇统治者为了百姓能顺服效忠天皇,大似宣扬儒家恩想。
各黑帮头目为了拢络人心,制定帮规,上行下效。儒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说日本人尊崇儒家思想。
②
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着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王仁应该是在日本推行儒学文化的开路先锋。
自王仁开始,日本贵族和僧人开始研习《论语》和《千字文》和汉语,全面学习中华文化。
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和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是纯粹的汉语史书,有了儒家文化的初步影子。
2、中国儒学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的高峰。
盛唐时期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
据考证,日本遣唐使共派出12次,每次最多时300人到800人不等,中国先儒家文化思想及政治体制,均在唐朝时期由浅入深地被日本民族吸收。
当时儒家思想影响日本国民的道德生活极深,自从圣德太子执政时期(593~621)奖励儒学以来,经过不断提倡,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
孝德天皇(749~757)在位时更是并效仿唐制,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主张“孝为百行之先”。
平安朝初期的文化继承了奈良时代学习唐代文化的遗风,汉文学特盛,约历时一个世纪之久,被称为“贞观文化时代”。
这也是中国儒学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的高峰时期。
3、儒学文化思想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
1、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被称之为“大和魂”的民族精神,在日本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国家,这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和”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兼容天下、博大胸怀的文化观念也使得日本文化对域外文化始终保持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给日本国家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2、对日本宗教“神道”的影响。
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
因此,它在日本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直至今日,神道在日本人的生活当中仍然无所不在。
儒家文化思想促使日本神道通过对教义、教理的参考、借鉴,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和学说的建设,比如说神道的祭祀以及以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为首的“神儒一致论”甚至“神主儒从”论,无不透露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痕迹。
3、对日本“武士道”的影响。
武士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随着武家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
一方面武士道的产生是由社会条件的需要,适应主君、家臣、武士等社会关系的协调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相关元素吸收并包孕育而成的。
日本的“忠”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忠君爱国”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作为现代发达国家,“忠君”的思想即全体日本人民忠于天皇陛下的思想一直主导着日本的主流思想了。
4、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当代日本社会,被融入企业管理方法和思想之中。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日本的众多企业家。
儒家文化思想的“和为贵”思想也被日本企业界吸取并加以改造,提出“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关系。
日本很多的企业文化都认为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决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③
因为在大唐的时候,日本遣唐使最多
④
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引入儒家文化。
⑤
日本是中文体系文化圈的
⑥
日本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过去的啊。
二、日本人总共学到中国多少东西?
在古代,中国和日本交流广泛而密切,两国之间一衣带水。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与日本的交流也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我们都熟悉的历史事件,鉴真东渡,日本派遣唐使来到我国等等。
日本民族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不仅学习我们的汉字、建筑制式等等,同样,中国绘画也对日本绘画产生了影响。
下面我们就简要了解一下,日本绘画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借鉴和学习。
日本佛绘
日本飞鸟时代,开始于593年,结束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在百年的时间里,这也成为日本绘画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事件其中之一就是佛教从中国的传入,同时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绘画也鲜明了体现了这一点。
据文献《日本书纪》记载,佛教传入日本的标志是汉文佛典及造像的传入。
此后,在日本圣德太子的倡导下,开始修造寺院,积极招纳大陆工匠和画师雕塑佛像、绘制壁画。
虽然在飞鸟时代还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绘画作品,日本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颜料和纸墨,相关作品均为木石造像和壁刻漆画。
在该时期的作品中,佛龛"玉虫厨子"上的漆画被认为是最接近于绘画的艺术作品。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加深,到了奈良时代,日本的佛绘艺术已经到达了较高的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是奈良法隆寺的金堂壁画。壁画中的人物妙相庄严、婉丽多姿,明显是吸收了初唐样式而成。
日本唐绘
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进入平安时代,开始于794年,结束于1192年。
在这个日本皇室政治发展的时期,他们也与处在盛世时期的唐朝建立了密切的交往。
如9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与最澄入唐求法,不仅带回了真言和天台二宗,同时也把唐朝佛教密宗的佛画图样带入日本。
唐朝文化对于日本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带来了盛唐的灿烂,同时也影响了日本人的自发性创造。
在绘画方面,直接学习中国的绘画叫做"唐画",而日本人进行仿照唐朝绘画风格的画作叫做"唐绘"。
在唐朝文化的广泛影响下,大量唐风绘画被绘制,频繁的出现在平安诗集和文献中。在这一时期的唐绘品种也极为丰富,有学者将见载于史册的数百幅唐绘作品归纳为三十五个系列,涉及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等各个门类。
在唐朝,人们大量创造仕女图,以张萱、周昉二人的作品最为著名。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造型丰满娇艳。
圆润的脸型、丰腴的体态、浓丽的服饰,是唐代仕女画的典型。
而日本的《鸟毛立女屏风》同样是仕女图,一位唐装的美丽贵妇,画中美女丰颊精眉,呈盛唐审美趣味;服装配饰都有着盛唐时期的长安风味。
但此时,日本画家已经开始了自发性的创造,画中仕女面容表情不同于唐朝的自在和慵懒,而是岛国女子独有的温顺与哀婉,表现着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日本画师虽用中国笔墨形成,表达的却是本民族的精神性内涵及对艺术的独到感受力和趣味追求。
随着唐王朝盛世的灭亡,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也逐步减少,在绘画方面,日本由唐绘时期进入了本土的大和绘时期。
日本汉画
时间到了中国的宋代,由于皇室南迁,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成为南宋国都。在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日本与南宋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绘画方面,以院体画和禅宗画为主体的南宋水墨画大量流传日本,继唐绘画后再次给日本绘画以重大影响。
中国的水墨画是以单一的色泽,和线条来突出象征意味的,这或许和日本人心理上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他们也选择了这种内敛的绘画方式。
奠定水墨汉画主流地位的人物是室町时期的画僧周文天章,其代表画作有《水色峦光图》和《竹斋读书图》,他学习了中国山水画中的常见绘画方式。
在此之后,日本绘画大师还有很多,如日本室町时代水墨画的集大成者雪舟等杨,狩野派的代表人物狩野元信等等。
他们致力于将日本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意境相互融合,不拘泥于绘画的限制,从而表现出日本民族绘画的特点和品格。
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绘画也渐渐形成属于本民族的特色,在学习别国绘画方式和风格的时候,逐步探索出日本绘画的魅力。不管是之后,学习中国文人画的日本文人画,还是近代的浮世绘,在学习之余始终表现的是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内涵。
太多了,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文字,礼貌……多了去了
三、日本为何崇拜唐朝文化?
一直有个说法是唐朝在日本,今天你观察日本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比如服饰、语言、文学、哲学、建筑、风俗等等,你总能看到唐朝的影子或痕迹。
日本的禅宗、茶道、书道、艺伎、和服、文字、围棋、寺庙,都是起源于唐朝。
日本的文化就是以唐朝为模板的,日本的国名都是唐朝给起的。
唐朝以前日本没有文字,借助汉字日本才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没有唐朝日本还是那个落后的倭国。
民国学者辜鸿铭应邀前往日本东京大学演讲,在这里他发表了《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的演讲。
辜鸿铭在演讲中这样说道:“下面我要说的话可能会让诸位吃惊,其实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应当说现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相当于唐代的中国人,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着,但在中国却已经失传大部分了。
”
辜鸿铭把日本看作是唐代的中国人,而日本人很早就以小中华自居,甚至认为自己代表了中华正统。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彻底改变了日本。
日本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人都处在中国文化强大辐射之下。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说:“长安就是一颗历史的种子,早已种在了日本人的文化基因里。可以说,每个日本人都有一个长安梦。”
春秋时期,中国人在史书上以“扶桑”称呼日本;战国时代,则称日本为“倭”,《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本曾派遣使者向汉帝国朝贡。刘秀因此赐给了当时的日本一枚金印,上面刻有 “汉倭奴国王”五个字。这枚金印后来在1784年被发现,陈列在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日本随着发展逐步有了野心,不满意倭国的称号。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年倭国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由过去自称倭王改为称“日出处天子”。日本的自大开始显露,一场争霸战不可避免。
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以少胜多,痛击倭军。
日本第一次领略唐朝的盛大军威,《日本书纪·天智天皇二年八月条》记载日军:“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日军“赴水溺死者众”。
白江口一战,日本输得口服心服,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
日本这个民族有个特点,就是以强者为师,谁强大就学谁,日本如此崇拜唐朝,尊称为“唐世界帝国”!
(见日本布目潮讽、栗原益男著《隋唐帝国》)。
唐朝的强大使日本不得不面对现实,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唐朝的制度与文化。
据当时的日本史料《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意思是说,大唐这个国家,法律非常的完善,是个不可多得的国家,需要常常去学习。
日本决心彻底学习中国,全面中国化,也就是全面唐化,进入了长达300年的“唐化时期”。
645年,孝德天皇正式下诏改革,史称“大化革新”。
在国家政体上,日本仿照唐朝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设立三大臣(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八省;在律令制度上,吸收《武德令》《贞观令》《永徽令》等律令格式的内容,制定《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在土地制度上,仿照均田制、租庸调制,制定班田收受法;在国家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国子监,在中央设置大学寮,内设明经、纪传、明法、算道、音道等六学;在天文历法上,则引进使用南朝《元嘉历》和唐朝《大衍历》《宣明历》。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时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分别采用汉字楷书和草书的偏旁,创造了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模仿了中国的正史本纪体,用汉文的方式写成了《日本书纪》30卷。
在文学方面,白居易在日本的影响力无人能敌,日本平安时代的著名学者大江维时编撰的《千载佳句》一书中,收录了中日诗人 1110 首诗歌,白居易诗歌就有 535 首,排名第一。
日本这样称赞白居易:“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完全模仿长安。日本的建筑风格也是学习中国唐朝。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都是效法唐代建筑的典范。
唐装、唐乐、唐绘、唐式菜肴、中国书法、中国茶饮,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日本没有不喜欢的,端午节、重阳节,也都由唐朝传入日本。
日本以唐朝为楷模,打造另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唐朝,科学技术、城市建筑、音乐绘画、文学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日本无不受到唐朝的深刻影响。有一样日本没有学习唐朝,那就是宦官。
日本文学家西乡信纲曾说:“我们祖先吸收中国文化所做的努力是非常惊人的,遣唐使与 今天的留学生不同,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的。同时,那时我们毫无成见,无拘无束地吸收中国 文化,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在630年到894年间,日本每隔12年就要向唐朝派出一次遣唐使。日本先后一共派出了20次遣唐使,其中的16次顺利到达了中国,也有很多人死在了航行的途中。到达中国的海岸之后,他们还要在陆地上行走将近1300公里才能到达唐朝的首都。
遣唐使地位很高,都是国内选出来的精英,担负着日本的未来,每次遣唐使回到国内,天皇都要为他们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然后为他们加官进爵,论功行赏。
经过三百年的唐化以后,日本从一个蛮夷落后的岛国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中华文化功不可没。近代以来,日本以欧为师成为强国,在文化上产生错觉自以为日本才是中国,中国反而成了夷狄。日本忘了,你的文化是山寨来的,唐文化的根源在中国。中华民族复兴,盛唐雄风再现,指日可待。
日本最崇拜汉文化,在东汉成为属国。第一次攻打中国就是唐时期
唐朝历史文化对日本而言,是强者的历史,就像在侵华战争时候。
日军高级将领都是非常想把唐朝文物据为己有,强者的文化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日本是一个尊重强者的国家。
你在强大时候,他只会学习你。
黑船事件后,日本对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开始打开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欧美列强称日本为“东方的猴子”,但最后却不得不佩服日本显著的进步。
这一点在唐朝也是一样,日本将唐朝先进的社会制度运用到自己身上,使封建帝制才彻底稳固下来。
在明清时期的衰弱让日本越来越看不起中国。
自明朝戚继光以后,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毫无能力,唐朝则不一样,因为白村江战役中,日本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逼迫天智天皇改变对外政策。
自此900余年间,日本都未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日本也积极遣使进入唐朝学习。
由此唐朝历史文化是日本人学习最多的,唐朝的鼎盛与强大也让日本极度崇拜。
所以,日本崇拜唐朝历史文化是因为唐代时中国的强大,日本有学习强者的特点。
只有强大了,别人才会热衷于你的历史文化。
日本人为什么崇拜唐朝文化?
盛唐,是一个让后世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盛世王朝。
咱先从隋文帝年间说起,那时的日本叫倭国(不是倭瓜)。
“倭国”是我国古代对 日本 的称呼。
《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 元年…
冬十月,倭国 遣使奉献。
”《旧唐书·东夷传》:“倭国 者,古 倭奴国 也。
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 新罗 东南大海中。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海舟》:“倭国 海舶,两傍列櫓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当年倭国第一次派遣使者入隋时,骄狂的不得了。《隋书·倭国传》有记载:倭国使者说倭王以天为兄,以太阳为弟,这就有点儿挑衅的味道了。你想,中国皇帝历来自称“天子”,隋文帝听到倭王居然和“天”称兄道弟,这哪是拜见,分明是添堵,于是立即责令日本改掉这个荒谬的称呼。
隋炀帝即位后,日本使者小野妹子来华觐见(不是娇妹,是丑男,又矮又丑的男性),送来一封圣德太子的国书。圣德太子在国书里傲慢地写道:“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这就是诚心找茬儿,这种不逊之词惹得隋炀帝大为光火。
后来,小野妹子又来过中国一次,这次的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虽然少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的傲慢,还是透着“我俩一般大”的派头。就是死性不改了,你爱咋咋地吧。
转眼到了唐朝,倭国人怂了,诚心诚意的跪下了。咋回事呢?因为被唐朝狠狠地胖揍一顿,老实了。
在中华大一统“朝贡”体系中,当时的倭国是最不安份守己的一个,其尚武好斗的族性总是窥视着东亚文明的第一把交椅。
在公元663年8月17日的白江口(又称白村江,今韩国锦江入海口附近)海战就是鲜明的例子。此战是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战后,倭国决定改国号为日本,而中国直到公元701年的武则天时期才正式承认了日本国号)。交战中方是当时的唐朝、新罗联军,日方是当时的倭国、百济联军。
当时的大唐皇帝是唐高宗,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只有东北的高句丽(发源于大汉辽东玄菟郡的中国地方政权,后控制中国东北大部和朝鲜半岛北部)与百济、倭国等国相联长期与大唐对抗。
为恢复大汉版图,树立大唐权威,大唐决意与新罗联合先灭百济,再灭高句丽。白江口海战前,大唐、新罗联军十五万在大唐名将苏定方统帅下已于660年7月攻灭百济,九月百济降将鬼室福信据周留城复叛,向倭国遣使求援。
661年正月,倭国齐明天皇决定亲征救援百济,但于7月病故,天智天皇即位,继续出军援助百济,并将百济王室人质扶余丰送回以继百济王位。经过一年多厮杀,唐新联军于663年8月分海陆两路向据守周留的百济、倭国联军发动总攻。唐新联军在周留城下与倭百联军相持不下,双方都将希望寄托于水军对决。
8月27日,倭百水军4万多人(倭军4万,百济军5千,战舰1千余艘)抵达白江口,与严阵以待的唐新联军一万两千余人(唐军7千、新罗军5千,战舰170艘)遭遇,并发动攻势,白江口海战爆发。
倭军战舰虽多,但多为舢板小舰,而唐军得益于高超的造船技术,皆是艨艟巨舰,占尽优势。
倭百水军初战不利,翌日再战,唐新水军统帅刘仁轨用计将倭百水军诱入唐新水军阵中,后“左右夹船绕战”,火箭齐射,顺风投火,焚毁四百余艘。
《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
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战后,百济王逃亡高句丽,倭百残军尽皆投降。
667年,唐新联军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
唐朝为压制朝鲜半岛上一国独大的新罗,三次遣使赴倭,主动与倭国修好,而倭国惨败后,对大唐国威有了重新认识,从而彻底放弃了与大唐对抗的意志,甘心等同藩国。国策也由面向大陆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内敛,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此后长达千余年时间里,日本再未向东亚大陆发动过战争。白江口海战,诚可谓一战保千年和平。
那个时代,大唐武功强盛,对外战争攻无不克,这种击溃敌军的遭遇战,在唐军的辉煌战史上实在不算什么。
对日本,就是两回事了。要知道,这是日本摄政中大兄皇子(后为天皇)亲自指挥,举国四万士兵,一千艘战船,却被只有170艘战船,不到二万人的唐军轻易击败。实力和文明的双重碾压。
日本人尊崇强者,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就跪你。两年后,日本遣唐使人数,陡然比以往增加了两倍!
从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毕恭毕敬的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少则三四百人,多则八百余人。
肩负着“取经”重任的日本留学生们像海绵一样,从盛唐文化里汲取了无数养分,滋养了大和民族。在唐朝,日本遣唐使是所有国外使者中最有风度和礼貌的。文献记载中,唐朝人形容日本使者“容止温雅”。
当时派遣遣唐使是日本朝廷的一件大事,每次任命的遣唐使都要“海选”:首先是没有劣迹的朝廷官员,其次要有学问,毕竟肩负着学习先进文化的重任,另外,相貌要仪表堂堂,举止要有风度。
往事随风啊!现在的日本不也是如此吗?打的它满地找牙,它就服服贴贴(但贼心永远不死),你要是让着它或者不如它,它就会兽欲大发。这就是两千多么来整个日本民族的特性。
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主要被三个国家所占领,新罗,百济,及高句丽。朝鲜半岛从隋就与中原王朝渊源极深,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而这也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到了太宗时期,由于高句丽反叛,太宗曾出军征讨高句丽。到了唐高宗时期,由于朝鲜半岛局面变化,百济,高句丽联军开始攻打依附于唐的新罗。
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日本由于国内变法的全面开展,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开始谋求对外扩张,故此开始插手朝鲜半岛战乱,与高句丽,百济组成三国联军开始了对新罗的攻击。新罗受到攻击后,立刻向大唐求援,高宗立刻派大将军刘仁轨带兵前往驰援新罗。于是历史上中日第一次大规模正规战拉开序幕。
此战开始之前,日军是极为自信的,因为日军有一千余艘战舰,在其统帅阿倍比罗夫、庐原君等人的率领下,联合陆上的百济军队,共计五万余人。而刘仁轨战船不过百余艘,军队不过万余人,可日军没想到在如此大的差距下他们最后就是被这支实力悬殊的大唐军队给杀得丢盔弃甲,仓皇出逃,是什么致使日军有如此大败呢?
首先是双方军事战略的差距,此时日军自以为强盛,再加上兵力又数倍于唐军,大意疏忽。而此时的刘仁轨将军却冷静沉着的应战,他仔细的分析了战场的形式。对日军采取了巧妙合围的战略,打的日军措手不及,险些全军覆没。
其次就是双方硬实力的差距,也就是国力的差距。
此时的大唐经历了贞观之治的积累,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世界一流强国,而此时的日本虽然经过了改革,可实力相比于大唐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尤其体现在双方战船的差距,日本虽有千艘战船,可都是原始的小帆船,而唐军却是船身数倍于日军的大战船,因此双方虽看似唐军实力不及日本,实则远在日本之上。
经此一战,唐军之强已经超乎了日本人的想象。此后数百年日本不敢来犯,转而开始学习大唐的文化。而大唐经此一战也打出了作为大国的威风,同时也基本奠定了东亚地区长时间的基本格局。同时也为大唐日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不是日本崇拜唐朝文化,而是日本崇拜强者。
看看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影片《乱》,直观感受就是日本开化时间太短。
甲午海战后,日本举国震惊,感叹泱泱中华不堪一击,从而脱亚入欧。
二战后,麦克阿瑟不带军队觐见天皇,从精神层面震慑日本民众,赢得彻底追随。
⑦
当年的大唐盛世影响力巨大,可.谓是四面来贺,八方来朝。
对近邻的国度更是产生极大的影响。
加上历史上就有徐福炼丹带去的童男童女后代,鉴真东渡传播的中华文化的影响,在日本当年这荒蛮岛国产生的影响己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己变成自已的文化主流了。
像韩国和朝鲜,越南等国就是典型的事例。
以至到现在经常发生我国传统文化被他们抢先申遗并取得成功的事倒。
⑧
日本这个民族啊,谁强大它就当谁的小弟,谁打的它连它爸爸都不知道是谁了,不但不记恨,反而就佩服的不要,一定要当干儿子!
唐朝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牛掰的国家了,日本当然是从灵魂深处的崇拜了,不过,不得不说这个民族确实是一个喜欢学习的,看见我们大唐有这么多好东西,反观琉球连边都贴不上,所以他们怀着虔诚的心学啊,恨不得连骨头都不剩的搬回去!
这也导致了,这个狼子野心的东西对我们天朝既仰慕又想反超我们。才能满足它们那颗自卑的心。为此才埋下了近代史的祸根
⑨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起源吧,对于日本起源,众说纷纭,连自己都不知道根在哪。相传最多的是周朝吴伯放弃王位东渡创立大和名族,但遭到日本学者反对。而日本独特的环境文化使日本变得与邻国极其敏感。而在唐朝,对外政策宽松,与各国交流往来,这是封建朝代最为鼎盛的时刻,四方来朝贺,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基本都是大和名族,凝聚力极为强悍。
对强者有着狂热的崇拜,唐朝,黑船事件之后的美国都是日本愿意学习的榜样。
尽管日本在出师之后总想对师父下手,但在学习期间他们比谁都认真。
唐朝历史文化对日本而言,是强者的历史,就像在侵华战争时候,日军高级将领都是非常想把唐朝文物据为己有。
强者的文化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日本是一个尊重强者的国家。你在强大时候,他只会学习你。黑船事件后,日本对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开始打开资本主义道路。当时欧美列强称日本为“东方的猴子”,但最后却不得不佩服日本显著的进步。这一点在唐朝也是一样,日本将唐朝先进的社会制度运用到自己身上,使封建帝制才彻底稳固下来。
在明清时期,朝代的衰弱让日本越来越看不起中国。
所以,日本崇拜唐朝历史文化是因为唐代时中国的强大,日本有学习强者的特点。只有强大了,别人才会热衷于你的历史文化。
⑩
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得到世界的关注,特别是邻居日本国,唐朝在文化、经贸、军事、宗教信仰上都比较先进。特别是佛教,唐太宗李世民派陈玄藏也就是唐三藏前往印度求佛经,可以说是和其他国家都非常友好能以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