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教学公开课如何设计?教材相同,教法不同,是因为理念各异 |听两次公开课有感

前不久,听了两位语文教师讲授的《阿房宫赋》,通过他们的公开课,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待新课程改革的迥然不同的教学理念。

案例一

第一位教师是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上讲授《阿房宫赋》,现将其多媒体展示的教学内容摘录下来。

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关于阿房宫;4.文体特点。

归纳整理 1.正音:缦、霁;2.解释实词:毕、鉴;3.古今异义词:钩心斗角、经营;4.解释多义词:族、焉;5.翻译几个句子(略);6.简要分析课文。

随堂练习 这位教师教学中的知识列举可谓详尽,可是,一堂本应该精彩的语文课却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并完全淹没在了教师兴致勃勃的讲解和学生们匆匆忙忙的笔记之中,变成了索然无味的听写课。

多年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文言文是最好对付的课文,无论长短难易,都无需多费精力,凭着熟练的技巧,大包大揽地将专家们精心选编进来的文本大卸八块,肢解成字词读音、实词虚词的一次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格式、句式特点等,拼凑成由无数个知识点组成的 “知识树” ,然后反复分析、操练。

特别是在选修课教学中,他们不考虑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异同,硬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上成高考的补习课。

于是,《阿房宫赋》之类的美文就成了语文教师手里的毫无生命力的语言训练材料。

课程标准为古代诗文教学提供了四个方法,即“诵读”“借助多媒体”“提供背景资料”“重视实践活动”。

在运用上述四种方式引导学生鉴赏时,还需注意几点:一是要重视语感。

对于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二是展开想象。

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三是深入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文学作品教学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是力求领悟。

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案例二

在这种新理念引领下的古代诗歌散文教学,展现给学生的则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下面是另外一位教师关于《阿房宫赋》的课堂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①借助工具书正音正字、自行翻译课文;②熟知文体特点、课文结构及大意;③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④个性化朗读课文,背诵全文,在此基础上体会赋体词采华茂的特点。

合作与探究 ①一二两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阿房宫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感染力?②三四两段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③本文一二两段与三四两段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④有考古学家发现,阿房宫并不存在,这是否会影响《阿房宫赋》的艺术力量?

比较学习 ①从内容形式上看,贾谊《过秦论》与本文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本文与《过秦论》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评价 一是自由选择下面一项选题,课外完成一篇小论文:①为什么不能把这篇文章当作历史看待?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警示当朝统治者唐德宗“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危机,提醒他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我们今天读来还有现实意义吗?二是参加一次班级组织的有关《阿房宫赋》探讨活动、经典诵读活动或与同学合作办一期有关《阿房宫赋》的手抄报、板报等。

这位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完全不同于第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欣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合课程标准在“诗歌散文”系列中设定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效果及评价结果看,这位教师的语文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民主,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兴趣浓,是一节非常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课例。

归纳与反思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教学同一篇课文时的不同教法,实际上所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即因循守旧和锐意进取。

这两种不同的理念所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应当给我们这样的启发: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个性化劳动,但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确定“怎样教”及“教什么”时,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改精神,要做新课改的积极实验者、推行者,惟其如此,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推行,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211280420050cb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