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古代关于自强不息的故事,历史上有哪些面对挫折而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1)主要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2)如:卧薪尝胆、司马迁写《史记》等,收获:我认识到了面对挫折,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看待挫 折,要有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发掘自己生命的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文王姬昌

出处:《周易》

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释义:“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出处:《离骚》

释义: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努力寻找心中的太阳。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

出处:《荀子·修身》

释义: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3、《司马迁写出名传万古的《史记》》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惨遭宫刑,但他克制自己,发愤写作,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书。

4、《嗜学的范仲淹》

范仲淹 勤奋读书 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喝只能粥,冬天煮好粥,让它结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只能吃一块,他朋友知道后,给他送来吃的,他就随食物腐坏,也不碰,他跟朋友说不能让自己学会享受,最后终于有所作为。

5、《悬梁刺股》

东汉孙敬读书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 想 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绳子牵住头发当 他读 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苏秦,政治家。在年轻时,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 想 了 一 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 样,猛 然 间感到疼 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1、罗斯福

美国的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小的时候,因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后来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桩工人的姿态。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因自己的声音和姿态而遭失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凡尔纳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

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

3、爱迪生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

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周恩来。在童年念私塾时期,当老师问到学生为什么要读书时,有答为升官的、有为发财的、只有周总理响亮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此有向,也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

岳飞,年少时就带领好朋友闻鸡起舞、苦读诗书兵法。国家有难时,有精忠报国之心入伍,率岳家军几次大败金兵,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诗句。

陈胜 吴广,早年在田间耕作当农民时,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天问。之后揭竿而起,组织农民起义,打响了推翻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诸葛亮。早年隆中苦读,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为蜀国殚精竭虑、征战沙场一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秋瑾。女中豪杰,从小苦练武艺,刻苦读书。为寻求祖国强盛的出路,东渡日本留学新思想,回国后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为清廷抓捕后英勇就义。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

事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是说,左丘明失明了,才写出来的《国语》 这事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话,这里有一组排比,意思说明在逆境中取得成功。

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孙子指的是孙膑(著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他跟他同门师兄弟庞涓不和,被庞涓陷害受到膑刑(剔去膝盖骨)他缓过一口气后帮助齐国“围魏救赵”,在魏军返回救援国都的路上设伏击杀魏军统帅庞涓,建立功名且帮自己报了仇。《孙膑兵法》为他军事领域的成名之作,对后世影响颇深。

4、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307271354097da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