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无锡名字由来历史典故,无锡的由来和传说?

地名由来1、“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2、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

“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恩。

说法1: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复为无锡。

说法2:“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无锡的名字的来源:

是因为“无锡锡山山无锡”。出自唐朝陆羽写了篇《游惠山寺记》,讲了无锡的地名来历,说:“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

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

陆羽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自然科学家。

陆羽因访友来到无锡,住在惠山寺,著有《游惠山寺记》(见《全唐文·卷433》)。

他又品定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惠山泉因此得以名扬天下。

无锡人对他十分敬重,特为他建立专祠。

“无锡”之名源于汉。

《锡金县志》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

故此地原名“有锡”。

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

这一传说在《东周列国志》中,则被艺术加工成一则动人的故事:战国末年,秦王赢政令大将王翦率军讨伐楚国,驻军锡山,士兵在埋锅造饭时,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二个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当地百姓告诉王翦,此地盛产锡,但近年来已逐渐减少。

王翦听了,道:“此碑露出,天下由此渐宁矣。

今后当命此地为无锡。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1、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无锡曾经有过梅里、吴墟、梁溪、金匮等等的称呼。

“无锡”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

据一些古籍的记载,说是在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的年代,惠山的东峰发现了锡矿,故名之锡山。

当时是“青铜时代”;人们为争夺采矿,发生了不少斗殴流血,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秦始皇大将王翦率军攻克兰陵(常州)后,在锡山驻扎,埋锅造饭之时,发现一块占碑.上刻:

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有锡诊,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

金匮,是无锡的古称。无锡自汉初建县后,除西汉末曾一度称“有锡”县之外,一直名无锡县。无锡古称“金匮”,在秦、汉时期,我国有“金匮石室”的制度,即把放置重要文书的“金匮”置于用石头砌筑的房子里,起防火、防潮的作用。

传说风水研究很深的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时有紫气升腾,故名金匮山、紫金山。

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奉朝廷之命,无锡县析置金匮县,简称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30303085628da0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