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坚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2、推进文化创新,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

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

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3、坚持“双创”方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

要加强对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不断弘扬正能量。

5、坚持正确方向导向。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明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6、防范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要进一步加强防范,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论调,绝不允许那些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言论在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及自媒体等信息平台上出现,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7、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培育健全的国民文化心态。

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

今天,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世界贡献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按照“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在培育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中增强文化自信。

8、加强理论总结,构建立足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中国理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要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9、打造中国学术范式,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的学术地位、学术话语的世界影响力仍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倡导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追求厚德载物、内圣外王,推崇伦理纲常的道德教化;提倡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奉行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彰显坚韧顽强的文化性格。

凡此种种,都蕴含在国人的德行性情之中。

我们需要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基因,并不断激活和复制,重新架构民族精神谱系,实现当代中国精神的重铸和再生。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今天又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必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积极推动作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特性,中华诗词、中华书画、中华戏曲、中华文物等共同延续着中华价值观和中华智美,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化多样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里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道德是社会群体的共识,道德观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是稳定的,“主流道德观”是社会秩序的一个基础。

传统道德指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

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

传统道德是一个民族历代祖先所创造、发展、传承的各种道德的总称。中华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德为核心,一直延续至今。我国传统道德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

(1)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①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③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⑤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3)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传统美德蕴藏的中国智慧,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道德难题提供了重要启迪。

(4)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第二,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是人们思想状况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具中体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尊老爱幼,敬贤思德,清心寡欲,术有专攻。自强自立,爱国爱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2122002041976f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