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条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①
面条起源于中国,面条起初被称为“汤饼”。
四千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了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村庄,紧随其后的洪水又将其封冻。
四千多年后,准确说是在2005年,考古学家们在被称为“中国庞贝”的青海省喇家村里,发现了裸露在岩层中长约50厘米、宽约3毫米的面条。
不过在那时它的名字很有可能还不叫“面条”。
②
南方吃米北方吃面,作为拥有4000年历史的面条来说,可谓是影响深远,陆游也感叹:“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那么作为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大家对面条的历史和来历有多少了解呢?本期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面条起源于中国汉代。
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
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
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二、食品安全小故事50字?
提起食品安全问题,让我想到了我曾经上学的时候,在我放学的路上,就经常有不少的同学在小摊上买辣条和方便面,有一次我偷偷买了两包辣条,趁妈妈不在家时美美的吃了一顿。
妈妈晚上回来时,做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我却没有什么胃口。
一包小小的辣条害我输了几天的液,我吸取了教训,再也不敢买辣条了。
辣条是“三无”食品,生产时添加了很多有害物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在2006年岁末的食品市场是不平静的,记得过去不久的毒大米,毒奶粉,瘦肉精等事件余音绕梁,在媒体的报道下,苏丹红等这些过去不为人知的名词成了如今人们谈论的焦点,它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在这物质丰富的今天,让人们陷入了吃什么才是安全的恐慌当中,对于这种恐慌,我们应该采取措施。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扁鹊在世时,一次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你家里有三兄弟,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围的人疾病消弭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
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周围的人都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
只有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全国。
”
我们单从扁鹊治病的结果来说,三兄弟很值得我们学习,是故有“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之说。
我认为食品监管也是一样,首先要防,其次是消。
一是要像大哥一样,防范于未发之时,既要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安全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按期给监管人员以及食品生产“打预防针”避免出现安全隐患,二是要像扁鹊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整改,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防“病”于初起,三要像扁鹊本人,治病于严重之时,对于已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事故责任人严肃惩处,确保不留“后遗症”
食品安全监管只有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及时,措施上得力,才能有效防治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