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五次长征,都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笔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
一、锡伯族长征(西迁)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面对新疆边防空虚的困难,为了在平定准格尔叛乱之后,能有效对新疆实施统治,阻断沙俄对新疆的觊觎,乾隆帝从东北沈阳及其周边城市抽调锡伯族士兵与家眷,令其在三年内,从沈阳赶赴新疆伊犁戍守。
锡伯族士兵与家眷西迁出发人数为4700人,历时仅一年四个月,克服了途中遭遇暴风雪、瘟疫、洪水、饥荒等种种苦难,中途修整时间长达九个月,最终成功走完了两万里的路程,女人们都饿的大量早产,饶是如此,最终清点人数,多出350个孩子。这些在干草里裹着的孩子将来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国戍守边疆。
二、土尔扈特部长征(东归)
土尔扈特部东归也发生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原属漠西蒙古,明末清初时,该部迁至伏尔加河流域,随着沙俄崛起,土部被迫臣服,但一直眷恋东方故土。
1761年渥巴锡继位后,沙俄对土部的控制加强,妄图改变他们的藏传佛教信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初,渥巴锡率领伏尔加河右岸的十七八万人启程,踏上回归东方故土的艰险之旅。
在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历时近半年,行程过万里,在付出了死亡过半的代价后,渥巴锡率领的土尔扈特部终于来到了新疆伊犁地区,完成了回归的梦想。
乾隆感其忠义,大加优恤,专门委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当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万里长征回归祖国,此雄伟悲壮之举震惊世界,永垂青史,为后世中国作为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增添了一份血染的注解。
当年东归时,由于伏尔加河冰雪消融,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多户眼睁睁看着右岸同胞启程回归,他们之后遭到沙俄的严厉惩罚和严格管控,东归梦碎,繁衍至今,正是现在的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下图红色部分)。
上述锡伯族西迁和土尔扈特东归两次长征,都是少数民族的集中迁移行动,近代中国史上,还有三次大规模绵延不断的汉民族分散型迁移长征,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一、闯关东
关东即山海关以东,泛指整个东北地区,自明末开始,清代中后期掀起了大规模迁移的高潮,主要人口来自地少人多的山东省,据不完全统计,各历史时期闯关东的总人数达到3000万人之多。
一代又一代的山东贫民,出于对耕地的天然渴望,前赴后继来到广袤的黑土地上,改变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占优的比例,促进了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
二、走西口
西口原本特指的是杀虎口,后来也被泛指为各处秦晋至内蒙的通道隘口,走西口的人,主要来自于山西、陕西两省。
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年,一代代秦晋人民为了逃避饥荒,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选择了”走西口“这条路径,来到地广人稀的内蒙地区经商或垦殖。
毫无疑问,没有他们一辈辈的努力,汉族和***人民的交流和团结就无从谈起。
三、下南洋
南洋是我国人民对东南亚地区的地理称谓,生逢乱世的闽粤桂滇人民,下南洋是一条不得以的出路。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清两代的前期,大量汉人,包括官兵、士子,不甘被异族统治,纷纷来到南洋谋生。
现在的东南亚华人人口在3000万以上,他们中的很多家族都保留了各历史时期的华人文化传统,这才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时期归国抗击敌寇、捐献飞机,改革开放时期踊跃回国投资建设,不管是抵御外侮,还是建设家乡,他们都用实际的爱国行动,交上了一份让中华民族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