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舟山文化历史典故,舟山历史文化故事?

舟山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市辖区,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以下是舟山的一些历史文化故事:

1、 东极岛传说:东极岛是舟山群岛中最东边的一个岛屿,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陈岗的渔民,他在海上遇到了一场风暴,被风浪卷到了东极岛上。陈岗在岛上生活了很长时间,最终成为了岛上的守护神。岛上的居民为了纪念陈岗,将岛屿命名为东极岛,并建立了陈岗庙。

2、 嵊泗古城:嵊泗是舟山群岛的一个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嵊泗古城是嵊泗县城的核心区域,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古城内有明代的城墙、古老的街巷、传统的民居等,展示了古代嵊泗的风貌和历史文化。

3、 舟山渔文化:舟山是一个以渔业为主要产业的地方,渔文化在这里非常丰富。

春秋时属越,称“甬东”。战国时楚灭越,遂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甬东为会稽郡鄮县东境地。隋开皇九年(589)废会稽郡,并鄞、鄮、余姚三县为句章县,甬东随鄮县并入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东归鄞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废翁山入鄞县。端拱二年(989) 置巡检司。熙宁六年(1073)七月,应原鄞县令王安石奏,析鄞县之富都、安期、蓬莱三乡,建县治,名昌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因“海道险要”和“户口倍万”,升县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改昌国州为县。十二年(1379),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至十七年置昌国卫。二十年(1387)六月,废昌国县,置昌国乡。徙昌国卫于象山县南天门山。舟山置中中、中左两千户所,隶昌国卫,二十五年改隶定海卫。二十年六月废昌国县。此后,始称昌国为舟山。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颁“展海令”,开海禁,舟山开始展复,渔业农业渐兴。移定海镇总兵于舟山,建舟山镇。二十六年五月,康熙帝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题“定海山”匾额。二十七年(1688),建定海县(原定海县改为镇海县)。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定海陷落。二十一年(1841)二月,英军自定海撤退。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兵3000人重建定海防务。 四月,定海县升为直隶厅。

辛亥革命(1911)后,新置定海县治。

1949年7月,中共定海县委、定海县人民政府在宁波庄桥成立。

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后,定海县人民政府迁至定海城关。

1953年6月10日,经***批准,析定海县为定海、普陀、岱山3县,划入嵊泗县,设立舟山专区。

1967年3月,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

1978年9月,成立舟山地区行政公署。

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区,建立舟山市,辖定海、普陀两区和岱山、嵊泗两县。

2011年6月30日,***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南天门是古代舟山著名的关隘,位于舟山市普陀区南端。

南天门之名源于传说中一位朝廷大臣曾经向皇帝上表,恳请陛下恢复南天门,以便开辟海上交通路线。

南天门成为了舟山的门户,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如今,南天门周围已经建有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南天门不仅是舟山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一段历史文化的象征。

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

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舟山群岛上就有人居住。在舟山群岛西北部的马岙镇原始村落遗址上,原始村民们在海边堆积的99座土墩上创造了神秘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被誉为"东海第一村"。

《史记》载:秦朝徐福在东南沿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上寻长生不老的仙药,其中的"蓬莱仙岛"即为舟山境内的岱山岛。据史学家们分析,徐福东渡日本时经过舟山诸岛,现岱山岛上建有"徐福亭"、"东渡纪念碑"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市定海区马岙镇这个滨海的山丘平原地带各墩地上,发现了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群。

经初步发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2处,文化层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

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8处,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

考古工作者认为,这里是舟山先辈最早的集居之地。

定海马岙洋坦里,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

在此出土的夹砂红陶碎片上多数留有稻谷痕迹,专家据此认为舟山群岛在5000年前就开始大量栽种水稻,是中国水稻东传日本的海上通道。

在祖国海岸线的中段,浙江省东北部的万顷碧波上,散落着1390个岛屿,这就是美丽的舟山群岛。

秦汉时期,舟山岛为翁洲。翁者,葛仙翁也,因为他曾在岛上炼丹而得名。

唐开元二十六年,舟山群岛为翁山县。大历六年,因农民起义,翁山县废。

北宋熙宁六年,神宗准在旧翁山县地重置县治,县名昌国。

明洪武二十年,废昌国县,洪武二十五年改为定海卫。据《舟山市志》记载:“此后,史书始称昌国为舟山。”

清初,康熙二十六年,康熙黄帝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取“海波永定”之义,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题“定海山”。次年,建定海县,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定海县成为抗英斗争第一线。次年定海县升为定海直隶厅。

***成立后,1953年以舟山群岛设立舟山专区,原定海县分为定海,普陀,岱山三县,舟山岛成为跨定海和普陀两县的岛屿。

展开全部

普陀山为什么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佛经渊源、慧锷开山、五朝恩赐、自然地理、历史传统、文化条件、中外交往等。

资料拓展

佛经渊源——普陀山是佛祖亲口“指定”的,根据是佛经《华严经》中的记载,普陀山古称补恒洛迦,系梵语音译,意译为“小白华”。

慧锷开山——普陀山是“不肯去观音”亲自“选定”的。

据宋代《高丽图经》、《佛祖统纪》、《宝庆四名志》以及日本的《元亨释书》等史籍记载,唐大中年间(一说咸通年间),日本慧锷大师入唐求法,来到五台山中台精舍,见一观音相貌端雅,便请归其国。

五朝恩赐——普陀山是历代帝王“钦定”的。

除了佛祖亲口“指定”和观音亲自“选定”外,皇恩惠泽、历代帝王天子的“钦定”也是促使普陀山成为观音信仰与朝拜中心的重要原因。

自然地理——普陀山钟灵毓秀适合观音居住。

从较为认真客观的唯物论角度分析,普陀山要成为观音道场,首先必须要有适当的自然地理条件。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印度佛教北传入中国并逐渐汉化的近两千年漫长历史中找到有关依据。

补怛珞珈山本在南印度。佛教观音传入中国后住下的地方也叫“补怛珞珈”,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

历史传统——舟山早期观音信仰酝酿了普陀山道场萌芽。观音道场的形成,离不开观音信仰文化长久积淀而成的社会历史传统因素。文化条件——观音信仰的广泛传播催生了普陀山道场。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普陀山道场的形成酝酿成熟了必要的社会文化条件。

舟山葛公是指中国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的一座名胜古迹,其来历传说与明代官员葛洪有关。

据传,葛洪曾在此地巡视时发现海面上有许多浮萍,认为这是大自然所赐予的馈赠,并写下了诗篇赞美之。

后来人们在此建起了一座供奉葛洪的庙宇,并将其尊称为“葛公”。

沈家门的来历,传说很多。

据《浙江省普陀县地名志》载,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古有大臣沈国公,善风水,游途中见这里东山似青龙卧盘,西山犹白虎伏踞,两山锁港,雄峙海门,于是奏准皇上赐地造坟,坟联“青龙卧镇沈家地,白虎伏居东海门”,沈家门由此得名。

一说是古时余姚三北有个姓沈的官宦后裔来此经商,广有产业盛名,在长地爿(现镇西部)筑起海塘,过往船只可在塘门内泊船避风,人们便称其地为沈家门。

一说是古时慈溪沈师桥姓沈居民最早来天打岩(现镇西部)定居,并开店铺,天打岩前面为海域,称马峙门,渔民常来此泊船买货,故称沈家门。

另有一说则与姓氏毫无关系,说的是沈家门这地方相当古老,原多礁石,船触而沉,古称为礁门或沉礁门,后来有了人家,因沉与沈字同,礁与家音近,先民为图吉利,叫成沈家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40208122610062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