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故宫乾清门的历史故事,故宫的铜狮子的离奇故事有谁知道?

乾清门前铜狮子,两只耳朵耷拉着故宫以乾清门分为内、外朝两部分,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是后宫起居之所。

故宫中有很多铜狮子、铜仙鹤、铜麒麟等陈设,乾清门前也有两只铜狮子。

但是绝大多数游客注意不到的是,游人如潮的乾清门前,这两只铜狮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而故宫其他的狮子,则都是立着耳朵。

故宫专家介绍,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严禁女人走到朝前去。

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要少听、少议论。

是真是假就不知道,反正没听老人讲起过,反正谁都不知道,导游们就可劲编!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大宴会。

席间,乾隆皇帝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拐杖等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得诗数千首。

乾清殿也就是乾清宫,修建于明朝,是明皇宫中位于内廷的重要宫殿,更被誉为故宫内廷后三宫之首,每年冬至这一天,冬至正午的阳光能够直射入紫禁城的大殿之内;经地面金砖的反射,阳光将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折射得“大放光明”,匾额下的五条金龙,也会依次发光,显得更加的生龙活虎。

从明朝开始,新年祈福时乾清殿区域都会张挂彩灯。

宫门前会竖起由“天灯”和“万寿灯”组成的皇家灯会。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 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雍正帝虽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

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

有清以来,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

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

第二次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

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大宴会。

席间,乾隆皇帝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拐杖等物品。

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得诗数千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考证后来流行的所谓“满汉全席”其基本上的形成也是由“千叟宴”开始的。

清代时,乾清官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

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它停放几天。

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官,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

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

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智擒了鳌拜,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虽然故事流传的版本很多,但其是确确实实发生在乾清宫的南书房的。

乾清门

清初则移至乾清门。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

清代皇帝于宫中乾清门听取官员奏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制度,亦称乾清门听政。清初, 皇帝每天处理政务, 必御乾清门,春夏以卯正,秋冬以辰初时刻,康熙时分别改于辰初、辰正。九卿、科道各官齐集奏事。雍正帝嗣位,改于养心殿内召对大臣、处理日常政务,并定乾清门听政的仪制。

各部院衙门依次进本奏事。

按定例,各部院的奏事次序是:宗人府有事最先启奏;其次,户、礼、兵、工四部轮流启奏;刑部(三法司) 常列第三; 翰林院、詹事府、科、道及九卿会奏者列部院之后;吏部排于尾。每至吏部奏事,兼带领各部引见属官,然后一并退出。

由内阁侍读学士二人至御案前, 奉本匣。翰、詹、科、道及侍卫俱退。退毕,大学士等至御案前承旨,由满学士一人宣读折本,皇帝降旨宣答。大学士等承旨后,与记注官并退。皇帝还宫。乾隆以后,御门听政之典常于圆明园勤政殿举行。咸丰以后,此制渐停。

清初则移至乾清门。

乾清门为北京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御门听政,始于明朱棣,清自顺治开始,沿袭之,均在太和门,自康熙开始,移至乾清门。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屡遭焚毁,多次重建。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

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始移居养心殿)。

雍正帝虽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

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智擒了鳌拜,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虽然故事流传的版本很多,但其确确实实发生在乾清宫的南书房内。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

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

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

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

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

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

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

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

1、名称考义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2、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3、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4、明朝时期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故宫的建筑布局:

整体格局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故宫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

千叟宴

乾清宫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

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三千多人都被邀请进宫,参加大宴会。这就有点像现在的慰问老干部,吃吃喝喝、看看表演、聊聊家常。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

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

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

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

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

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

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

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公(袁可立)引咫尺之义折之。”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乾清门动工时间1420年建筑类型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

百科目录

简介

景点历史

交通提示

相邻景点

关闭

乾清门:近景、细节和局部

门内有一道白石栏杆的高台通道,直达乾清宫。当听政之日,门中设宝座,辰时(早上7-9点)皇帝御门,户、礼、兵、工、吏各部轮流奏事(送奏折或口奏),然后由皇帝作出决策。清朝康熙帝时 ,在此听政最多,到咸丰以后就不在此听政了。

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辰时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公(袁可立)引咫尺之义折之。”

1644年满清占领北京后,清代第一帝顺治,便是在该门听政时发布大赦令的。

乘1、4、20、52、57路天安门站下,穿过天安门城楼、端门到达午门(正门)。 乘101、103、109路公共汽车从故宫博物院下到达神武门(后门)。

御门听政即在乾清门进行。清代皇帝于宫中乾清门听取官员奏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制度,亦称乾清门听政。凡部院所进呈皇帝的题本,及未经奉旨如何处理的折本,即于御门听政之日,由大臣们当面奏呈,与内阁大臣等商决裁夺。凡御门听政,于乾清门正中设御榻及本案等。

黎明时分,各部院奏事大臣及陪奏官属集于庭内。皇帝升座后,侍卫左右立,起居注官列于西阶,部院官列于东阶,各就本位跪,由尚书一人将本匣跪陈于案,退入班内,口奏某事。奏事毕,即率属退出。各部院衙门依次进本奏事。

御门听政仪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304201614117a7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