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多尔衮死后顺治是怎么处置的?6岁的顺治登基后,多尔衮干了哪些事情?历史上的事情真说不清楚

多尔衮的报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登基称帝,改元“顺治”。

由于新皇年幼,皇权不可避免地旁落,国家暂时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那么,作为这个王朝的哼哈二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是打算和谐共事、紧密合作,一起造福国家呢,还是来一个鱼死网破,其中一人悲惨下台,另一个人大权独揽呢?

很显然,他们选择了后者。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十一日,皇太极刚刚去世一个月,多尔衮就迫不及待地下手了。他以皇帝的命令颁布了一道诏书,命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出征,继续讨伐明朝。

理论上,多尔衮的这次军事行动完全正确。清朝打赢松锦大战后,不能止步不前,他们要继续扩大战果,讨伐明朝。

为了这个目的,多尔衮要攻陷明朝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以切断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联系,从而把这个军事要地孤立起来,为未来攻陷它做准备。

鉴于此,对于这次行动,济尔哈朗想都没想就同意了,率领阿济格、孔有德等人出兵。

济尔哈朗与明军展开了一场血战,打得吴三桂苦不堪言。

最终,吴三桂为了保存实力,只能率军撤出了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等地,把这些战略要地拱手相让。

夺取了这些重要的城池后,济尔哈朗可以骄傲地回营了,并用这些战功作为资本,继续巩固自己辅政王的位置。

等济尔哈朗回家后,他却傻眼了。对外,他赢得了一场胜利;对内,他却输掉了一切。

原来,短短数月,朝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自己虽然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之一,但那个人已经更上一层楼,成为这个国家的“代理皇帝”了。支走济尔哈朗后,多尔衮立刻再次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圣旨,让自己升级,晋封为摄政王。

辅政者,辅助皇帝管理国家者;摄政者,代替君主处理国家者(《汉书》云:摄政者,代行天子之政也)。

从此以后,济尔哈朗明显矮了一头,他只能听从多尔衮发号施令,看着他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号首脑”。

这样的结果,让济尔哈朗情何以堪?而且,济尔哈朗就是想反击,也毫无办法了。因为此时此刻,多尔衮已经把朝廷重组,完成了大权独揽的事实。

原来,多尔衮晋封自己为摄政王后,继续颁布圣旨,下令所有的亲王、贝勒、贝子们“悉罢部务”,不许再管理朝廷事务。朝廷所有的事务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对摄政王负责。多尔衮夺取了所有的权力,成了国家的最高掌门人。

济尔哈朗还能干什么呢?他只能认命。

于是,济尔哈朗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今以后,一切的国家事务都要让多尔衮先看,他看完了,我再看。当然,我看不看,也无所谓了。

这个人,彻底认输了。

后来,在小人拜音图的举报下,济尔哈朗对自己的罪名供认不讳,他乖乖交出了权力,下台回家了。从此以后,他选择了跟代善学习,天天闭门思过,学习各种明哲保身之道。当然,济尔哈朗学习的结果,也非常好,“得以善终”。

在一番战斗后,多尔衮干掉了济尔哈朗,成了国家唯一的王。

当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多尔衮是不会就此停步的,他下一步,就是打击宿敌豪格以及不服自己的两黄旗将领。

这些人的噩梦,就此开始。

为了分化、瓦解两黄旗的势力,多尔衮瞄上了两黄旗的那些将领,他打算收拾曾经歃血为盟、一起效忠豪格的那八个大佬。

那八个大佬,就是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

多尔衮选择了威逼利诱和软硬兼施的手段,愿意归顺的,给糖果;不愿意归顺的,大棒伺候。拜音图和何洛会不想挨打,他们很快背叛了誓言,投奔多尔衮。

这两个小人投奔后,立刻给多尔衮呈献了一份大礼。

拜音图向朝廷举报,说济尔哈朗对多尔衮颇有微词,打算谋反。何洛会向朝廷举报,图赖和图尔格不服摄政王,他们对多尔衮也颇有微词,且打算“谋反”。

得此“重要情报”,多尔衮立刻抓捕了相关犯罪嫌疑犯,准备对他们严惩不贷。

在一番审判后,济尔哈朗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伏法认诛。多尔衮念其对国家有功,对其网开一面,只罚了五千两银子了事。当然,从此以后,济尔哈朗不用来上班了,下台回家。

对比济尔哈朗,图赖和图尔格就明显“不聪明”了。在审判期间,他们对自己的“罪行”绝不承认,还据理力争,要求朝廷严惩拜音图和何洛会这两个小人,还自己一个公道。当然,他们的这种抗议,又有什么用呢?

最终,多尔衮下令,剥夺了他们所有的权力,将他们关入监狱。后来,在众人的求情和国家的需要下(入关后,国家需要骁勇善战的将领),多尔衮才释放了他们,命他们“戴罪立功”,偿还自己的“罪孽”。

收服了两个、解决了两个后,多尔衮再接再厉,准备收拾剩下的四个将领。结果,多尔衮还没有动手,谭泰和冷僧机就主动归顺了自己。

就这样,昔日的八个大佬,只剩下索尼和鳌拜了。

虽然论能力、论威望,索尼和鳌拜要比那几个人厉害得多,但他们势单力薄,已经无法威胁多尔衮了,多尔衮也不打算收拾这哥俩了。

多尔衮之所以不收拾他们俩,原因很简单,天下未平,他还需要鳌拜这个猛将去打天下。索尼的威望太大,多尔衮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他。

当然,等平定了天下,多尔衮就开始收拾他们了。在那个斗争的时代里,索尼和鳌拜被整得很惨,都差点被整死。好在多尔衮英年早逝,他们才重见天日,被委以重任。此后,他们不仅成了顺治最信任的大臣,还成了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

收拾完了两黄旗大佬后,多尔衮一举击溃了自己的敌对势力。当然,为了大权独揽,这还远远不够。多尔衮还得消灭那个人才行。

那个人,就是多尔衮的死对头——豪格。

大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一日,多尔衮正式发难,他收下了何洛会举报(诬告)的奏章,痛骂豪格大放厥词,说自己的坏话,破坏内部团结。

对于这个罪行,豪格毫不反驳,全部承认,他还当众坦言道:“对,我就是咒你短命了,还想掐死你!今日,事已至此,要杀要剐,随便。”

一听这话,多尔衮彻底怒了,他痛骂豪格目无尊长,说自己虽然比豪格小,但也是豪格的叔叔,豪格想造反不成?最终,多尔衮对众大臣道:“你们说,应该怎么惩罚豪格?”

代善站了出来,大声道:“该杀!”济尔哈朗也依附道:“该杀!”其他大臣也纷纷表态:“该杀!”

一看众人都要杀自己,豪格大义凛然道:“既然你们都让我死,我就成全你们。”说完,豪格抽出腰间宝剑要自刎。

这个时候,小皇帝顺治冲了进来,他当众大喊道:“若杀我大哥,你们就当皇帝好了。这个皇帝,朕不干了!”随后,顺治开始大哭大闹,不让大家处罚豪格。

朝鲜史料记载,为了救哥哥,小皇帝使出了浑身解数,天天“啼泣不食”,就差去上吊了。

皇帝如此,多尔衮能怎么办呢?他只能撤兵。

当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多尔衮以“悖论”的罪名,把豪格的几个部下杀死了,还剥夺了豪格七个牛录,罚银五千两,并把他贬为庶人。

随后,多尔衮为了收揽民心,他开启了“打一棍子、给一个枣”的模式,他虚伪地对外宣传,念豪格有功,虽然他“罪恶多端数不胜数”,但还是把他轻判了,“姑且不再追究,遂释之”。

要知道,多尔衮之所以对豪格轻判,除了收买人心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里面。

这个原因就是——多尔衮正忙着倾尽全力出兵,发动一次与明朝最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个节骨眼上,多尔衮只能轻判豪格,以收买人心,维护内部团结。就这样,豪格官复原职。在进击中原的过程中,他付出了全部的力量。

打压了济尔哈朗、收拾了两黄旗八大大佬、干掉了豪格后,多尔衮终于大权独揽,再也没有人敢忤逆他,也没有人敢反对他了。

身为一个雄才伟略的人,多尔衮也是有梦想的,他继承了哥哥的遗愿,准备讨伐明朝、问鼎中原。

明朝与清朝的战争,再次爆发。

让多尔衮始料未及的是,在大清王朝忙着内部重组时,大明王朝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在忙碌不已。只不过,大明王朝不是在忙着内部重组,而是在忙着被改朝换代!

这些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继续马踏中原

1644年,一个永载史册的年份。这一年中,形势变化之快,中原动乱之大,足以迷失多尔衮的双眼。他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带领这个帝国走向最终的胜利。

《明清史料》记载,这一年的正月,多尔衮就敏感地意识到,西北的农民军已经成了气候,他们再也不是流寇,而是一个国家了。于是,多尔衮摄政后,他派遣使者出使大顺国,送去了一封寻求合作的信,他希望双方合作,同心协力,一起讨伐明朝。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惟望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

可惜的是,由于多尔衮根本不了解农民军,他甚至不知道农民军的首领是谁。这些信没有送到李自成的手中。

当然,即使李自成看见了这封信,也不会回应大清。因为,李自成兵强马壮,他不需要跟这些“夷人”合作,也能夺取天下。

最终,这封寻求合作的信石沉大海,合作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对于联系农民军失败的事情,多尔衮并不在意。毕竟,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干,这些事情更加“重要”。

这些事情就是,收拾济尔哈朗、收编八大臣、弄死豪格,等等。

就在多尔衮收拾豪格期间,李自成已经率军出发,一步一步逼近北京城了。对于这些事情,多尔衮根本不知道。然而,多尔衮不知道这些事情,那个人却对这些事情清楚无比。

那个人,就是大清王朝的头号功臣——范文程。《明清史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正在盖县(今盖州市)温泉疗养的大学生范文程得知李自成已经率军出发开始讨伐明朝后(李自成发布了昭告天下的檄文),立刻提前结束了休假,风尘仆仆地赶回盛京,面见多尔衮。

落座后,范文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多尔衮立刻出兵讨伐中原,夺取天下。

范文程告诉多尔衮,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成就大业,就此一举!若耽误此良机,后悔莫及。

范文程清楚地知道,大清的敌人到底是谁,要跟谁来夺取天下。

李自成刚刚出兵讨伐明朝时,范文程就提出大清虽然跟大明争夺天下,但现在形势已经变了,大清未来的主要敌人将是农民军,而不是腐败的大明王朝。大清要改变作战方针,开始针对农民军。

在多尔衮出兵时,范文程建议,要改变过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战术,要变成一支秋毫无犯、严明纪律的仁义之师。只有这样,才能收服大明王朝官民的心,成为他们新的主人。

为了让多尔衮听从自己的建议,范文程还一再告诫道:“自古以来,没有嗜杀能够夺取天下的。我们可以在东北称王称霸,但若想统治整个中华大地,就必须安抚百姓才行。一味地喊打喊杀,只会让中原百姓痛恨我们,最终揭竿而起。”其实,对于范文程这套理论,很多女真将领是不同意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

毕竟,在他们眼中,马上可以打天下,这就行啦。至于下马治天下的事情......等打下了天下后,再说!

听完范文程的这番言论后,多尔衮下令开会商讨此事。结果,几乎所有的大臣都选择了“再议”。在他们眼中,范文程的这番话,只是他自己的想象罢了,他们甚至都没有听懂范文程说的话。

当时,大家商量的结果是——派探子去中原打探消息,等得到确切消息后,再行动不迟。

在这个历史的拐角处,雄才伟略的多尔衮做出了自己最正确的选择。史料记载,对于范文程的建议,多尔衮在一番思考后,就留下了三个字“深纳之”。他不仅听进去了,还完全照办了。

对于这段历史,明清史学家孟森给出了一个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范文程的这个建言,“于清之开国,关系甚巨”。而多尔衮“明达足以听纳正论”的结果,则是让大清能够入主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朝实录》记载,确定出兵后,多尔衮下达了强行征兵令。他下令,“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国中“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从军”。毕竟,这是一场“成败之判,在此一举”的战役,多尔衮要倾尽全力,一战定乾坤。

在数天的调兵遣将后,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九日,多尔衮自封为大将军,率领所有的女真勇士浩浩荡荡地走出沈阳城,开始进击中原。

此次出征,大清帝国上到亲王、郡王,下到统领、护军,一共出动了一百八十五员猛将,可谓精锐尽出。多尔衮征调全国之兵,率领大清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计十四万大军,倾国而来。

您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

大清王朝的倾国之兵,真的只有区区十四万兵马(史称“合十四万骑”)。正是这十四万大军,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大顺军,也灭亡了号称有“百万之众”的南明王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21121080006109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