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古代关于友谊的故事,古代的友情故事?

1、管鲍之交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齐国国君去世后,继任者定为公子小白,管仲出主意谋杀公子小白但没有成功,最终小白登基,登基后,小白欲处死管仲,鲍叔牙听闻消息后,及时搭救,并向齐桓公建议立管仲为相。

2、知音之交

想传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欣赏音乐,两者结为好友。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

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到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临阵逃脱,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

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又向桓公力荐管仲为相,而甘愿位在管仲之下。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鲍叔牙墓前悲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后人即以「管鲍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坚贞真挚的情谊。

1、【交友典故】之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

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麼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

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2、【交友典故】之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 【交友典故】之胶漆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故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

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

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

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

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4、【交友典故】之鸡黍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5、【交友典故】之管鲍之交

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

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有好几次,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公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

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君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君位。

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

后来,小白当上了齐侯,历史上称为“齐桓公”。齐桓公一当上国君,就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上卿,帮助他治理国家。

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上卿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上卿。”

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上卿?”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公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

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上卿,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6.【交友典故】之忘年之交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交友典故

7、【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8.【交友典故】之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9、【交友典故】之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10、【交友典故】之舍命之交

“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来自于“羊左”的典故。

出自《文选.刘峻.广绝交论》:“莫不缔恩狎,结绸缪,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

唐代李善注:“《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倂衣粮与角哀,入树中死。’”

说的是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

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

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有如下几个:

1、伯牙绝弦 出自《列子.汤问》

2、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的典故

3、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

4、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的典故

5、莫逆之交 战国时期的典故

6、忘年之交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

7、舍命之交 西汉时期的典故。

8、杵臼之交 东汉时期的典故。9、竹林七贤 晋朝时期的典故。 10、胶漆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杵臼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知音之交、鸡黍之交。莫逆之交: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以下是10个古代交友典故原文:

1、交友典故之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2、交友典故之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3、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4、交友典故之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5、交友典故之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6、交友典故之胶漆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故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

7、舍命之交

说的是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 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8、忘年之交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 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 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日:“公料敌如神 ,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

1、古代名人交友的小故事:鸡黍之约

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

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

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

2、古代名人交友的小故事:生死之交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贤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时有左伯桃,乃西羌积石山贤士。幼亡父母,奋发攻书,义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遂赴元王处,值雍地,于竹林间茅舍,求宿于羊角哀。

二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结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长,角哀为弟。后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风雪连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决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

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见元王。封后,即辞王回梁山树洞寻伯桃尸。卜地葬于蒲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极佳。为伯桃建享堂,塑仪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于荆轲之墓相近,故轲鬼逼伯桃。

伯桃灵魂无奈,夜告角哀。角哀大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战荆轲,裂其坟,抛其骨。此二人义交侠举,遂为千古美谈。

3、古代名人交友的小故事:管鲍之交

昔,齐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自幼以贫贱相交。后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终始如一。

管仲曾有言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4、李勉诚实无欺

李勉是唐代中期的名臣。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

不到十天,这个书生忽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李勉对他竭力照顾,他在临死前从布袋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这里得病将死。请您拿着它为我料理后事,剩余下来的就都送给您。”

李勉答应为他料理后事,后事办好后却把剩余的银子放在其墓穴中一起埋下。隔了几年,李勉担任开封县尉。

那死去的书生的'兄弟来寻找这个书生,一路找到了商丘,打听出李勉曾经为书生主持过丧事,就特地来拜访他。李勉陪同那个书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并当场挖出了剩余的银子全部交给了他。

后来在唐德宗时,李勉任吏部尚书,他更是不畏权贵,遇事敢言。唐德宗当时非常宠幸奸臣卢杞。卢杞时任澧州刺史,遭到给事中袁高的弹劾,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然而唐德宗却不予罢免。

一天,唐德宗对李勉说:“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卿知其状乎?”李勉回答:“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这是一句极佳的对答,流传天下,人们都佩服他的正直敢言。

5、知音之交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故而古今谈知心结交,心曰“管鲍”。

1、汉人范式与张劭相约,于二年后将拜访张劭家乡。到了约定的日期,张劭请他的母亲准备鸡黍,以待范式的来访,但张母认为相约已久,范式不一定会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远从山阳来到汝南。后用以指朋友之间互守诚信的邀约。

2、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乡试发生舞弊大案。开榜之后,愤怒的落第士子纷纷痛骂,作诗讽刺,并向主考官的官船投掷石块。事情越闹越大,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震怒,责令严办。

查明真相后,受贿的主考官被抄家问斩,行贿者全部流放。朝廷严惩腐败,大快人心,但是矫枉过正,此案也牵连了不少无辜者,其中就有江南名士吴兆骞。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少年时便已蜚声文坛,才华横溢。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他的《秋茄集》,对他赞不绝口。但是他恃才傲物,常常愤世嫉俗,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这一年,吴兆骞参加了江南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天大的喜事,却不料祸从天降。

由于受到科场案牵连,第二年,该科录取的举人全部被召到北京复试。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所有考生被押到露天考场,要求限时答卷。

每名考生的身后分别站着两名士兵,手持钢刀,严密监视。考场气氛肃杀,更像是上刑场,那些文弱书生平常哪见过这种场面,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吴兆骞并未参与科场舞弊,但由于又冻又怕,战栗中未能按时答完卷,不幸遭到冤判。

吴兆骞的家产被抄没,全家流放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宁安县。临行之前,好友顾贞观赶来送行,并劝他耐心等候,将来必定设法营救。

患难时刻方见真情,吴兆骞不由得感动落泪,昔日好友大多唯恐避之不及,顾贞观却毫不避讳。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边塞,吴兆骞度日如年,日夜巴望着好友搭救。

二十年过去了,吴兆骞依旧在宁古塔望穿秋水,顾贞观那边却杳无音信。绝望之中,他忽然醒悟: 自己落难之时,顾贞观能来相送已经很够味了,也许人家当初只是随意说了一句安慰的话,时隔这么多年,早就该忘了, 自己太天真了,竟然信以为真。想到这里,他终于彻底死心。

吴兆骞哪里知道,顾贞观一刻没有忘记对朋友的承诺。二十年来,他四处奔波,每天都把吴兆骞的诗文带在身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给别人看,希望能得到贵人相助,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顾贞观来到北京。寒冬腊月,冰雪覆盖,他忽然想起千里之外的好友,仍在冰天雪地中挨寒受冻,生死未卜, 不由得触景生情,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金缕曲》: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季子就是吴兆骞,原本是江南富家公子,如今却有家不能归,苟活于塞外边关,顾贞观很担心他能否挺得住。

转机终于出现,顾贞现有幸结识了纳兰性德,当朝权相明珠的儿子。等到时机成熟,顾贞观就把自己写的那首《金缕曲》送给纳兰性德看,请他出手相救。纳兰性德看后,不由得感动落泪,世上竟有如此真挚的友情,当即郑重承诺,十年之内必定办妥此事。

因为此时已到了康熙朝,而吴兆骞的案子是前朝顺治皇帝钦定的,纳兰性德考虑到翻案太难,所以只敢答应十年办到。顾贞观却继续恳求道:公子以十年为期,可是吴兆骞已在宁古塔蹉跎了二十年岁月,人生还有几个十年啊?纳兰性德深为感动,又答应以五年为期。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通过顾贞观、纳兰性德等人出钱出力,上下斡旋,终于将吴兆骞成功赎回,后定居于北京。吴兆骞做梦也没想到,二十三年后, 自己还能活着离开宁古塔。

也许是他更加想不到,三百多年后,世人仍在传诵他们这段友情。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那句话:友谊地久天长!

3、古代有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4、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

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5、春秋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枯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家,得利均分。

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 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宁割席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 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便割席分坐。

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朋友比状元重要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白敏中在青年时,与疏言洒脱的贺拔甚是好 朋友,两人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主考官王起欣赏白敏中的才学,想取他为状元 ,但不满意于他与贺的交往。

于是派人带信给白敏中。

白敏中很想考中,于是就拒绝贺的来 信,但是事后他又后悔了,就跑出去追贺将事情告诉了他,然后说:“状元有什么了不起, 难道比朋友更重要吗!

”两人于是开怀畅饮,王起知道后,反而一起录取了他俩。

真假朋友

明代学者苏竣在《鸡鸣偶记》中,对真正朋友还是虚假朋友作了区分。他 指出,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这样的朋友为“畏友”,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危 急关头,都能生死相依,这样的朋友可称密友;而以甜言蜜语来迎合人,以吃喝玩乐论交情 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灾祸就相互倾轧的人是“贼友”。

关于友谊的成语典故有: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2、高山流水,应该算友情的最高境界了。高山流水是两个人友谊的典故

3、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4、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

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

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

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

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

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

结果,钟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

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

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比喻知己或知音。比喻乐曲高妙。

是说鲍叔牙和管仲之间深厚的友情的故事。

比喻交情深厚的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211161834142af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