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宋朝到明朝中间相差多少年?宋朝和明朝只隔了89年,为什么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甚远呢?

公元1279年,南宋最后一支军队在在崖山反击追袭的元朝军队,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史称“崖山海战”最终这支部队还是被元朝打败并全歼,南宋再也无回天之力。不久后南宋最后一任丞相陆秀夫身背年仅8岁的最后一任南宋帝王“宋卫王”赵昺跳海殉国,到此历经319年的大宋王朝灭亡。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攻下平江、灭掉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打败所有的军事反对势力后,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统一的王朝。

从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到1368年明朝建立这中间只间隔了89年,也就是说元朝在历史上仅存在了89年的时间。这在我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简直是昙花一现。其实总得来看我们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前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单独看宋朝和明朝却又觉得两个朝代间隔甚远。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在我们的印象中,除了两三个特定的朝代,其他每个朝代动辄就有上百年,比如周存在了791年,快一个世纪了;再比如汉朝虽有过一个王莽但加起来也有400多年;又比如唐289年;明277年;清朝也有268年。

跟些比起来元朝存在89年的一个朝代确实不值得一提,但元朝比起秦、隋这些昙花一现的朝代又长很多。

这就在我们脑海形成了一个朝代至少百年以上的固定思维。

然后就是元朝对中原文化的打压造成信息量的贫乏。

从秦开始我们能查到的史记资料相对都很多,记载的也比较详尽,留给我们信息量很大。

一个朝代几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和重大事件的记录发生的变化等等。

这样信息量想想都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而奇怪的是我们所能查到的数据中恰恰元朝留下资料就比较少,除了对中国第一个打过侵略战的帝王成吉思汗的记录多些以外,其他的史料真的非常的少。

原因也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他们是游牧民族,不相信中原儒家文化,对中原文明又非常不屑,甚至更是举全国之力打压、破坏中原文化。

蒙古人更是将他们的野蛮带到中原。

元朝时期汉人被列为三等公民是没有名字的,只能以数字代替,比如朱元璋他在元朝的时候叫朱重八,就是两个八,他的父亲朱五四。

汉人不能念书,没有科举,不能当官。

甚至想要在元朝的都城生活都必须要精通蒙语,否则连蒙古贵族话都听不懂,说穿了宋明之间的元朝属于异族王朝,他们对中原文明野蛮的冲击力更是影响深远,以至于现在网络上还流传“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这种文化的隔断就会给人造成时空差,也是我们平常说的恍若隔世的感觉。

再然后也是最重要一点宋明两朝的政治制度变化之大。

宋朝的军事力量虽不是很强大,但君、臣、民的关系却是最融洽的。

君和臣也是雇佣关系,皇帝花钱雇佣官员来工作,官员有固定休息日,可以请假,可以对国家事务发表意见。

国家大事的决策都是君臣共同商议,虽然在南宋时期,出现了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独掌朝政的宰相。

但大多数时候,整个朝廷事务还都是处在集体决策的状态下。

相对来说,宋朝的皇帝在政治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虽然也会出现贬谪大臣,但几乎没有残杀过大臣。

这种君与臣相对和谐的雇佣关系也影响了臣与民相对融洽的关系。

虽然宋朝是所有朝代中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但都是小打小闹,长达三百年的王朝没有过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起义运动。

在北宋末年时,金入侵,多数农民起义军愿意与朝廷同仇敌忾,共同抗金。

南宋末年,也没有任何一支农民起义军趁火打劫,和蒙古一起打大宋。

而明朝就正好相反,明朝成立后受元朝对中原文明打压破坏的影响。

君、臣、民的关系也谈不上融洽了,只能是和平共处。

特别是君与臣再也不是雇佣关系,虽没有到清朝的奴仆关系也基本接近于了,是一种隶属关系,大臣是皇帝花钱养的工人,没什么休息日,没有话语权,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国家事务的决策都不在是商议而是一言堂,皇帝一人说了算,内阁大臣这种相当于宰相的大官都没有什么实权,就是皇帝的传话筒,大臣是否贤良有没有治国之才都对皇帝没有任何影响,大臣跟皇帝不也敢像宋朝那样因为国家大事与皇帝针锋相对,因为皇帝只需要一句话,那些吵吵闹闹的大臣,可能很快就满门抄斩了。

君与臣这种压迫与被压迫关系也造成君、臣、民都是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所以明朝前期农民起义很少,一旦发生就是惊天动地的,足以撼动朝廷的大起义。

明末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当时明朝正是遭遇着异族的入侵,农民起义军没有同仇敌忾,反趁火打劫在清兵进攻中原之前率先推翻了大明政权。

君、臣、民关系的不同也造成了两个朝代结局的不同,宋朝的关系明显要和谐一些,显然矛盾也没有那么激烈。

而明朝的君、臣、民关系却显得有些对立,矛盾容易激化。

造成这种原因也多半因为元朝时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破坏了一直以来儒家的传统人伦。

这种政治制度的落差,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最让人觉得明显的时代错落感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21101214608ce3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