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广西贺州十大未解之谜,绝版秘闻——揭秘贺州三段辉煌、恐怖、富裕的历史

辉煌的历史——平桂原子弹铀矿石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成为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制造原子弹的铀矿石是国家级绝密机密。你可知道原子弹跟贺州有关?

60多年过去了,保密期已过了,参加采矿、运矿的老平桂人才吐露这一绝密事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把原子弹运到朝鲜半岛附近,成为美国随时可以毁灭中国的严重威胁。研制原子弹成为了中国人民拯救自我、捍卫主权的国之重器,然而,制造原子弹,铀矿是必须的原料。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复原模型

我们有铀矿吗?

1952年,中央秘密成立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协助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进行铀矿地质勘探工作。普查办公室查阅国内所有资料,从旧档案中找到了两份有价值的线索:

一份是民国时期地质学家南延宗、吴磊伯记载,广西钟山县一带的黄羌坪发现有放射性铀矿;

另一份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富田达记载发现辽宁海城大房身伟晶岩长石矿中发现有铀矿。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在平桂矿务局牛庙分矿的黄羌坪杉木冲附近一条叫二十四冲的地方,找到了一处云英岩锡矿脉中的铀矿带。

50年代平桂矿务局资料照片

1954年10月,寻矿小组把几块富含铀矿的标本带回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汇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中央领导人共同看了这块铀矿石,在听取了汇报后,毛主席当场拍板决定:中国制造自已的核武器——原子弹。

这块从平桂矿务局带进中南海的铀矿石,催生了新中国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今保存在中国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为中国核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开业之石

恐怖的历史——打靶场

过去枪决死刑犯的刑场,俗称“打靶场”。这样的地方绝对是任何城市最神秘恐怖的所在。贺州的打靶场亦是如此,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的本地人,都对这个地方闻之色变。“打靶场”在故事中若隐若现,氤氲恐怖。但没有知道具体所在。

贺州打靶场在哪?笔者走访了许多老八步人和曾经参与过执行死刑的老公安,方揭开这个谜底。

死刑枪决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解放后,贺州真正用于死刑执行的打靶场有两处地方。

一处是位于今龙兴巷贺州血站的后方,如今仍是一片荒凉,到过此处的人会发现,此处往北皆为陡峭的群山(山名为鸡笼山),道路至此而止,这样的地形,可防止案犯在押送或执行死刑的过程中脱逃,也可避免行刑过程受到干扰。

而且,西面的山脚下还建有旧时的弹药库(亦称炸药库),存放着大量军备用途的枪支弹药及工业用途的炸药,执行死刑可直接到此申领,程序可简化不少。

因上述的安全性及便利性,这个打靶场从解放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使用,是最广为老八步人所知的打靶场。

鸡笼山打靶场现状

另一处打靶场位于今湖广大市场往西、物流园及贺州学院等区域,俗称“飞机坪”。

此处原本有很多小土山,山前为一大片空地,因为主要用途为林业小型喷淋飞机的起降场,“飞机坪”之各由此而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原鸡笼山打靶场因周边排洪河集市兴起,居民增多,处刑愈加不便,相关部门便将死刑转移至当时十分荒凉的飞机坪。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千禧年前将近20年的时间里,此地处决了很多罪大恶极的死刑犯,如彼时的贺县原县委副书记黄裕辉,因非法倒卖外汇,共贪污、受贿近10万元(当时单位工资平均50元左右,10万元已是天文数字),于1986年9月被判处死刑,便是在此处被执行死刑的。

走访过程中,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家还说起他到鸡笼山打靶场看打靶(即枪毙死刑犯)的往事。

老爷爷说,那时他方才十岁,正是调皮好动到狗都嫌弃的年龄,哪里热闹往里钻。信都方向有一个年轻女子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杀人,这个女人竟用锅煮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大案子惊动了整个贺州的老百姓。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什么女人哪,这么狠毒?老百姓都想瞧瞧,走路的,踩单车的,都来了,人山人海。

东方红广场(现为灵峰广场)

东方红广场旁体育场旧照(现为灵峰广场旁人工湖)

他说,在东方红广场(现今灵峰广场)开了公审大会之后,原本的流程应是押送该犯人游街,但游街途中很多百姓义愤填膺,纷纷向犯人砸土块石子,民警都难以制止,于是草草结束游街过程直接押送鸡笼山打靶场执行枪决。

老百姓意犹未尽,一路闹腾到了打靶场,虽然军警在路口进行了拦堵,但许多人还是趁乱钻到了山脚下,亲眼目睹了整个枪决过程,老爷爷便是其中一人。

他说,当时犯人被捆绑着手脚,面对鸡笼山方向跪伏,公安人员先对犯人验明正身,随后向犯人大声宣读罪状、判决,紧接着由执行死刑的军人持长枪(推测应是56式半自动步枪)在犯人身后用枪口抵正犯人的后脑勺,最后公安人员宣布行刑,随着清脆的枪声响彻山谷,犯人头部喷射出了红白相间的血液和脑浆,随即倒地抽搐,抽搐了近10分钟方死绝,因老爷爷是躲在山脚下往现场偷看,几乎是直面着犯人,直线距离仅十几米,因此清晰目睹了那个恐怖的瞬间,老爷爷后来持续两三年都还经常做相同场景的噩梦,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看这样的热闹了。

富裕的历史——沙街

你可知道沙街?当年可是富得流油。

沙街位于贺江北岸、西约街南面靠江的位置,街道地势远低于西约街,仅略高于江面30厘米左右,从西约街沿路和一景桥两端均有路口通抵。

沙街现状

沙街是老八步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其历史甚至要更早于西约街,商铺林立、行人往来不绝、船只货物全部由此登船靠岸,繁荣极盛。

但后来西约街因修筑一景桥而繁华兴起,沙街也因屡遭洪涝而被商贾放弃,沙街原来的八步繁华第一街地位被西约街夺取,沙街更是被湮没在历史的岁月中,不复如昔。

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贺州还有这样一条曾经代表着八步历史的古街道,更不知道这条古街道还是民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八步第一街。

古韵遗存的沙街老建筑

沙街为什么叫做沙街?为何在贺州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很多老贺州人,甚至很多久居西约街的老人都不知道缘由,为此,笔者走访了很多沙街老住户和地方文化元老,才将被人遗忘的历史一一还原。

古时贺州县治是在贺城(今八步区贺街镇)。八步在清末也只是一个小集镇,商铺不过八间而已,八步(八埠)也因而由此得名。但清末民初,八步却异军突起,繁华程度不断赶超贺街,解放后更是将县治迁至八步,八步逐渐成为了整个贺州地区的新核心,其兴起其实源于一种矿产资源——锡矿。

锡矿石

《实用大字典》“贺”字条称:“贺,锡也。

方术家谓锡为贺,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

”临贺县、贺江之所以取“贺”为名,是因为这一带盛产优质锡。

据载,宋元丰元年(1078)时,贺州一带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8%。

贺州所产精锡,敲之即发出清脆响声,誉为“八步响锡”。

多分布于黄田镇以北的新村、里松、水岩坝、望高。

古时候,锡主要用于青铜器的冶炼和锡器的铸造,是重要且昂贵的矿产资源,生产开采均在国家政权的把控中进行,且开采难度大。通常在贺州开采后均通过陆路经富川或潇贺古道往北向中原运输,运送方式均为原始的肩挑手扛和牛马驮运。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中国工业的进步,一方面锡矿的用途得到开发,需求量增大,价钱上升,民间私采私卖逐渐成风;另一方面采矿设备不断进步,开采量逐渐扩大,陆路运输已无法满足锡矿的对外贸易,而此时锡矿的加工和交易中心已南移至广东、香港,水路运输更便捷、成本更低。

因此,八步成了锡矿经水路运输的起点站,锡矿从沙街码头装船运往西江下游的广东沿线。

沙街因此汇集了很多交易锡矿的大小商贩,他们将锡矿沿街陈列。

沙街由原来默默无闻的一条民居小巷逐渐发展成为了一条以交易锡矿为主、生活物资交易为辅的八步第一街。

锡矿初开采时呈小颗粒状,民间通称其为锡沙。

“沙街”因此而得名。

大地主刘仁山资料照片

到了民国年间,沙街的锡沙交易盛极一时。

据一位了解当年历史的老人回忆,当时贺州地区锡沙生意做得最大的商贩是黄田新村的大地主刘仁山,他不仅自己有先进大型的采矿场,而且还拥有多达上百人的私兵队伍,全部装备了枪支武器,以防止昂贵的锡沙在运输途中遭人劫运。

刘仁山每天通过沙街码头装船贩运的锡沙至少有五船以上(每船的锡沙运量大概为一吨),多时高达20余船,由此可见当时沙街的锡沙交易的繁荣景象。

史册号网友观点:权威的平桂矿务局志没有平桂局勘探、开采铀矿的记载。

钟山县花山发现的铀矿石只是矿石标本,是否有工业矿床和开采也从没见资料。

花山铀矿标本的发现及后续组建的铀矿地质队,可能现扯桂林的铀地质队更清楚。

50年初的铀工业是保密的独立系统,当时平桂局主要是开采锡矿而且是砂矿。

错了!

钟山县花山,就是本文讲的地方。

你可以看看钟山县志。

解放初期刑场在灵峰山洞,我小时看过,那苍蝇嗡嗡嗡作响。

后来移到蛤蟆岩(普通话),白话叫蟾酥岩。

飞机场是后来的。

临贺古城,有十几个宗祠,宝塔,城墙,,,,我父亲就是水岩坝人,从小就挖矿,旁边的小河都是黄的,卧槽,遇到老乡了,我小时候跟着外公在光明化工厂。

这么巧啊,我在的时候,还没炸山挖大理石,厂门口的河水清得很。

每次跟外公走路去水岩坝买菜,最喜欢吃豆腐泡,用竹篾穿起来带走,卧槽,遇到老乡了,我小时候跟着外公在光明化工厂。

从小就在八步街长大,以前老飞机场那边确实是刑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21012071506167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