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忧国爱民的状元冯时行

冯时行塑像

北碚纵横交错的几十条街道中,以人名命名的仅有两条道,一是以卢作孚名字命名的“卢作孚路”,另一条是以冯时行名字命名的“冯时行路”。

卢作孚是我们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推崇的“民族实业家”,是北碚的创始人,被誉为“北碚之父”,他的事迹多为北碚人所熟知,而许多人对忧国爱民的宋代状元冯时行却相对陌生,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该读“行”[héng]或“行”[xíng],其实他的名字是行走的“行”[xíng]。

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人称“缙云先生”, 取名“冯时行”,有“逢时而动”之意。

北碚冯时行路路标。

北碚卢作孚路路标。

细心的北碚人不难发现,在北碚除了“冯时行路”以外,还有很多与冯时行相关的文化遗迹和传说故事:“状元碑”“状元碑小学”“状元碑车站”,缙云山上传说还有冯时行少年学习时洗毛笔的“洗墨池”叫“八角井”。

除了北碚,在重庆渝北、巴南、万州、璧山甚至四川的雅安、蓬安、彭州、汉源等地都有与冯时行相关的遗迹,如“状元桥”“状元楼”“状元祠”等等,而关于他的出生地更是各说一词,一说是渝北洛碛,一说是巴县(巴县与璧山相关。

璧山的澄江、大路、依凤、八塘、金凤、歇马、曾因璧山拆县置后划归巴县,清乾隆二十四年才重归璧山),当然更有说服力的是出生于璧山,如嘉庆年《四川通志·进士》记录道:“冯时行,壁山人。

”在《钦定续文献通考》一书同样写了:“时行,字当可,璧山人。

”在同治四年编撰的《璧山县志》也有记录:“宋恭州属之璧山人。

”按照这个记载,冯时行就是今天北碚澄江人(澄江镇,宋时属璧山县依来乡,澄江镇缙云山一带属依里八甲)。

乐碛应当是其母亲娘家,冯时行幼年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由于相关说法多来到地方志、碑刻、墓志铭、庙记、家谱,因此说法不一,据笔者多次在缙云山实地考证,走访当地群众,同时也依据相关记载,结论是:冯时行出生在缙云山,幼年时生活在洛碛,少年时回缙云山读书。

当然大家对一位有极高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名人偏爱与崇拜也可以理解,但缙云山是冯时行生活居住长达二十多年,度过了一生近半时光的地方,也是他学术著作最多的地方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缙云山,除了“八角井”外,还有鲜为人知,且流传近千年与他相关的“学堂堡”和“老屋基”的传说。

勤奋好学的状元郎

冯时行,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生于公元1100年。冯时行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且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深受长辈,特别是私塾先生和师傅们的喜爱,愿意将自己毕生知识传授给他。少年冯时行跟着私塾老师和师傅们博学历史、地理、文学以及理学、道学、新儒学等等。

他少年读书的地方叫“学堂堡”,是私人开办的学堂,专收附近幼童和少年入学学习。学堂堡在缙云山北坡最高峰坛子石下,今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黄焰沟与代家院附近,这里地势开阔,相对平缓,西可远眺璧山、北可遥望合川,对面是连绵不断的云雾山脉。

缙云山学堂堡

千百年来,学堂堡附近一直有人居住,而在几年前因自然保护区建立将居民搬迁,房屋被拆除,现成正在逐步恢复成森林。

而宋、明、清时期,学堂堡周围,居住的居民更多,在学堂堡的上方约四五百米处,有一个相当大的院落,名“老屋基”,这里曾经有居民有近百户,主要以农业种植以及为寺庙服务为生。

这里太阳西晒,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民风纯朴,历来是缙云山百姓的集中居住地。

而今历经沧桑,时代变迁,老屋基早已经被茫茫林海淹没。

据当地人讲,老屋基的传说流传已久,他们的祖辈也只知道有老屋基这个远久失落的村落,一代一代传说着那片森林中,那些一台一台近似屋基的地方就是曾经的院落,而院落的真容谁也没有见过,而今,在浓密的杂草丛林中、在高大的松树和楠竹下,只能隐隐可见当年形成院落的屋基影子。

唯一能见证这里曾经有过繁华景象的是许多残存的明、清时代的古墓,特别是清代古墓规模更是豪华庞大,据当地人讲,前些年破“四旧”以及盗墓过程中挖毁了一些古墓,发现这些古墓中的人的骨骼相对较大,疑多为外来的僧人遗骸。

缙云山老屋基遗迹

或许是这里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吧,明代,在老屋基附近修建了“复兴寺”,复兴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寺庙房屋被当地农民用于居住,上世纪八十年代搬离,复兴寺的殿堂也于前几年的一场暴风雨垮塌,现如今仅有残存的几根梁柱和寺庙大门柱和寺庙废墟前矗立着两棵硕大的红豆杉,在寺庙右边一百米还有一个石塔。

复兴寺庙前红豆杉

复兴寺旧大殿

而传说冯时行在缙云山读书时,狮子峰与聚云峰下的缙云寺附近有个“八角井"是他洗毛笔的洗墨池,不过细想这种说法有些牵强,甚至不太符合逻辑,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洗墨,污染水质环境,普通人都不会这样干,何况,宋时一片写过字的纸都不会乱丢,凡是有字的纸片会自觉捡到“字库”(一种烧字纸的石塔)里焚烧掉,一个读书人怎么会随处洗笔?这不是冯时行的情操。

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

冯时行在缙云寺寺庙里参加过学习,与高僧们进行过学术交流是有的,毕竟寺庙里高僧云集,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和尚慈应大师开山创建缙云寺以来,在冯时行时代,这里的寺庙已经经历了几百年,有丰富的文化沉淀,也正是这样,冯时行少年时才选择回自己的出生地缙云山上学知识。

八角井冯时行像

缙云寺大殿

宋朝,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建立北宋开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特别是冯时行生活的北宋与南宋交汇时期,是宋朝最辉煌,也是最没落的时期,更是历史名人最多,故事最惊心动魄的时期,不仅仅有臭名昭著的奸臣们,还有众多的文坛大咖,如欧阳修、李清照、王安石、辛弃疾、苏轼、陆游以及抗金名将岳飞等先后登上这段历史舞台,因此冯时行的父母特别注重对他的文化知识培养,从小就严格要求,加上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不仅饱读诗书,更注重个人修养、传统礼仪、逐步培养形成极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公元1124年,二十四岁的冯时行得中进士,再中“恩科状元”,所谓“恩科状元”,就是科举制度中于正科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然后获得了第一名的人,就知识面和实际工作能力或许比正科状元更高,(如今天的一些选调生、特招生之类)。

因此,老百姓才一直把冯时行当成“巴渝第一状元”。

应该说这是巴渝人的骄傲,更是澄江人的骄傲。

一身正气的清廉官

身为状元的冯时行,是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一流的人物,然而那个时代宋朝正奸臣当道,先有蔡京、高球、童贯、王甫后有秦桧,身为状元的冯时行仅被委以云安县尉(今重庆市云阳县),主要掌管治安捕盗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当时云阳县是穷县,时有抢劫、偷盗一类的案件发生,工作繁重,冯时行并没有觉得官小,而是任劳任怨专心干好自己的工作,开始了他第一次仕途之旅。

南宋建炎元年至三年(1127—1129)平调任奉节县尉,1134年,调任江原县丞(江原在四川崇州市东南一带,已取消县制为镇。

县丞比尉稍高一级,比县长低一级的官员,相当于县级副职,)任职期中,他才华显露,深受川陕抚谕杨愿器重,极力推荐,很快升任左奉礼郎(神宗元丰改制后,复为太常寺从八品职事官,掌奉币帛授祭祀初献官)。

后任丹梭县知县(这是四川眉山市的一个小县,终于当上了一把手,当时的七品县)。

1137年奉召入京任左朝奉议郎(皇帝身边咨询官)。

冯时行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宋朝南北朝代交替,从北宋的官员变为了南宋官员。

被召入京城时金兵已占领汴梁(北宋都城今开封)十年。

冯时行经历了北宋灭亡的1127年“靖康之难”,这是他最难忘记的民族耻辱,即:北宋被金人灭亡后,北宋皇帝宋徽宗和他儿子宋钦宗,被金人抓去,同时被虏的还有他们的妻儿老小,包括建立南宋的皇帝赵构的母亲等三千多人,车八百余辆,宝物无数,这些人到了金国,受尽了侮辱,男的大多被折磨致死或杀害,包括宋徽宗忧郁而亡,女的则被卖入妓院或者被迫为妾,史称“靖康之辱”。

当然宋徽宗这样的皇帝走向亡国并受辱也是咎由自取,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故事就是梁山好汉闹东京,那时外有金人打在鼻子底下了,内有宋江、方腊等多支农民起义队伍在攻城掠地,他却把兵权交给奸臣高球、童贯等,自己专心夜会李思思,这样的皇帝和这时的朝代岂有不亡之理?

南宋是由宋徽宗的第九子,宋软宗的弟弟宋高宗赵构建立。

随着南宋的建立,金人并没有停止吞并宋朝的脚步,具有坚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冯时行不愿看到南宋步北宋后尘,不希望国土沦丧,百姓受欺凌的历史重演,竭力主张出兵抗金,成为主战派。

他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前途命运,晋见宋高宗赵构,呈上《请分兵以镇荆襄疏》,说金人议和不足信,请选大臣重兵镇荆,结果被主张和议的“主和派”赵高宗斥之为:“杯羹之语,朕不忍闻”当然,虽然说高宗皇帝不喜欢冯时行的主张,却举棋不定,因此他的建议仍使岳飞得以专心致力于江汉一带的治理和抗击金人(现在湖北还有一个江汉区),成就了岳飞的英雄史实,岳飞共有十八年的抗金历史,其中在江汉地区就战斗了七年。

1139年,三十九岁的冯时行出任万州知府,虽然在朝廷做了两年的咨询官,目睹了朝廷各色人物阿谀奉承的嘴脸,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但并没有改变冯时行为官清廉,正直善良的本性,他在万州镇邪锄恶,为民除害,惠农劝学,同时为地方积蓄了一批钱财。

1141年,转运判官李炯,企图以提取万州大量积钱,向朝廷献媚固宠,率500飞虎军强行提取,冯时行坚决反对,被提刑何麒弹劾,被罢官削职(时行以职事抗转运使,诬以跋扈,遽兴大狱——意思是抗拒转运使,嚣张跋扈)。

并被除名《大宋状元录》,辗转流离万州、开江(开州区)近两年。

坐而不废的教书匠

冯时行在绍兴十四年底由万州回到乐碛家里(在乐碛置有田地房产),气愤之下,将“乐碛”改为“落碛”(今洛碛得名缘由)。随后,到缙云山置田地,建学堂办学,过了十七年的百姓生活,史称“坐废”十七年。

其实,说“坐废”十七年,并不正确,这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认为唯当官才是正途。

冯时行在缙云山老院子(黄焰沟、代家院)附近和缙云山下的梁滩河畔(梁滩河就是现在的状元碑附近,后明朝万历年间,观吏部政胥从化为冯时行事迹所感,专门来到缙云山麓状元故里,立碑刻“状元乡”三个大字,因此这地名就取名“状元碑”)购置了许多田地,同时他在缙云山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怎么能算“坐废”?冯时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感到特别的亲切,也特别的踏实,远离官场,他可以专心干自己喜欢的事了。

在他曾经上学的学堂堡,用自己为官多年的积蓄,开办规模更大的学堂,接收更多的农家子弟入学受教育,冯时行亲自为学生授课,不单传授知识,也讲做人的道理、讲国家民族强盛,教育后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框衡儿子讲的一句话)的道理,讲只有国家兴旺,民族团结,人民才会有幸福生活的大义。

在缙云山这段时间,冯时行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著有《缙云山文集》四十三卷,另外对周易也有研究,著作了《易论》两卷。今尚存《缙云山文集》四卷,被列入《钦定四库全书》,其中有一首写缙云寺的七律《缙云寺》流传至今:



借问禅林景若何,半天楼殿冠嵯峨。

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

岌岌九峰晴有雾,弥弥一水远无波。

我来游览便归去,不必吟成证道歌。

他罢官回乡在缙云山这十七年,可以说与他在仕途上的成就一样有意义,甚至影响更为深远,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民族主义精神,身在缙云山,忧国爱民,考虑的仍然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国家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忧国爱民的冯时行

1157年,南宋奸臣,宰相秦桧死后,冯时行复出先后任蓬州知府(今四川蓬安县)、黎州知府(今四川汉源);1161年,金人背盟(所谓金人背盟,主要是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当时的蒙古人强大了起来,并且联合南宋攻击金人),因宋高宗向金人称臣而消停了十多年的宋金战争又全面暴发,冯时行被高宗再次召见,上《请易田师中用张浚、刘绮疏》,疏中说:“自古未有人主退而能使天下进,人主怯而能使天下勇,今之形势,愿陛下舍一己之好恶,勉用张浚、刘绮、李显忠等将领抗金。

”并提出“宜省官吏,减州郡冗卒”。

(冯时行当时敏锐地观察到了从北宋到南宋的一些行政体制弊病,而且他又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

纵观宋朝的灭亡与“州郡冗卒”有很大的关系,那时无论南宋、北宋,机构臃肿,官员众多是一种通病,不仅仅是“州郡冗卒”,其实朝廷更严重,文官、武官、宦官一大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朝廷怕地方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设立了很多监督机构、直辖机构和牵制机构防止文官、武官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冗卒、冗费”局面,比如,统治者采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扰,如“招安”梁山起义队伍,结果造成兵员剧增,再说这些军队素质低下,而且,军队的牵制机构还造成将军没有直接调兵的权力,招兵、练兵、用兵要通过枢密院(枢密院负责掌握兵籍、控制虎符、调动军队等)和监军,调来的兵相互不了解,指挥脱节,临阵多以失败告终。

又如,成立转运使——前面说到的转运判官就是转动使的副将,有人说近似于今天的运输部,其实他近似于今天的国税机构,直接到地方收集转运钱物,而这些官员又层层克扣,中饱私囊,肆意弄权。

按现在的话说“中间商挣了差价”,至上而下官员过多,国用大增,财政入不敷出,工资都发不出了,那有钱去强军备战抵御外敌?因此他一方面主张抗金,提出有益人选,另一方面也提出“宜省官吏,减州郡冗卒”建议)正是冯时行忠贞报国的思想和矢志不渝力主抗金,并提出了合适的人选,在与蒙古人合作下才导致金国的快速灭亡(当然宋朝的病症积重难返,而南宋之后被蒙古人灭亡那是后话)。

随后被提升为右朝请大夫,提点成都府刑狱,管理边防事务。

1163年,冯时行逝世于雅州(今雅安)任上,时年63岁。

死后被追为“古城侯”,初葬雅州古城,后移葬巴县鱼嘴沱(今江北区鱼嘴镇)。

乾道五年(1169),雅州民众曾集资七十万,为冯时行立祠庙。《古城冯侯庙碑》载:“大众斥七十万钱,缚屋二十五盈,中为堂,塑侯像,挟以两庑,民岁时歌舞其下,水旱厉疾,必祷侯。”

历史上,在雅安任职的官员何止千万?而能够受到百姓爱戴的,群众自发集资修建纪念堂的恐怕就只有冯时行一人了。

冯时行出生在缙云山,少年后又回缙云山读书,从小饱读史书,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熏陶,同时也感受了多灾多难民族的痛苦,骨子里充满忧国爱民的情怀。

因此在他的一生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地完整出发,坚持提出与当权者相左的抗敌主张,指出政治制度弊病,同时在对百姓上,极力办实事、办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在被陷害罢官后,又努力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其一生对国家对民族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古鉴今,今天了解冯时行,学习他的这种忧国爱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戮力同心,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反对“台独”“疆独”等民族分裂行为有深远的现实教育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210080425040d8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