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画家中,要说知名度高的,永远有丰子恺的名字出现,他的画在当时绝对是独树一帜的,雅俗共赏,看他的画不需要绞尽脑汁想什么专业的知识来解读,能让人感受到的只有浓郁的生活情味和简淡的人生哲学。
丰子恺的许多漫画式画作,风趣幽默,他常在古诗词中取材,比如画一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出自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另外一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出自宋代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这些都说明丰子恺的画并不是简单地勾勒几笔就完事的,画的背后也可能会有一小段优美有趣的故事,而当触碰到现实中的严肃题材时,尽管是漫画式的画风,丰子恺也有很优秀的展现。
比如他有一幅名为《胜利之夜》的尺幅不大的画作,乍一看起来挺普通:一家四口加一只猫围在一起,父亲举起幼儿,尽管他背对着我们,但能感受到他此刻的心情是喜悦的,因为母亲也是一脸笑脸盈盈的样子。
这幅看起来寻常的画,实际上居然是重庆建川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藏品!
没想到吧,其实道理也简单,一幅优秀画作的练成,只拼技巧是不够的,有时候,画背后的故事更为重要,好比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名画,就是因为它直接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而丰子恺的《胜利之夜》背后故事并不沉重,但意义相当重大。此画左侧上有题字:“胜利之夜,日本投降后三日于重庆,子恺画。”
“日本投降”这四个字一出来,就知道这是多么喜庆的一件事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这四个字简直是人世间最美妙的字眼,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如听仙乐般让人激动,想必当初丰子恺知道消息的时候,也激动到无以复加,所以才挥毫绘下这样一幅画作。
细心的人可能也注意到了,这幅画的作画时间是“日本投降后三日”,其实是指8月13日,之所以有这样的时间差,是因为在10日的时候日本已经投降了。
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军向驻守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因为数量和装备的悬殊,苏联红军简直是横扫日本关东军,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进入最后大反攻。
日本投降是必然的结果,其实早在7月份的时候,中、美、英三国就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要让日本尽快无条件投降。但人家就是不干,极其顽固傲慢,还以为自己有逆转局势的机会。
结果就是在8月6日迎来了美国的原子弹暴击,又一直硬撑到9日,一群日本军政要人仍在激烈争论,败局已定,他们只能无条件投降,尽管还有很多人对这种结局相当不甘心。
8月10日,***方面在美军的帮助下,迅速占领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
消息传到重庆后,整座城市都沸腾了,那确实是一个万民不眠的“胜利之夜”!无数的民众涌上街头,欢呼、狂吼声响成一片,光是嘴里喊得不够,他们还拿出了锣鼓、喇叭,甚至是脸盆、铃铛等等,尽情地为这胜利发出响声。
丰子恺笔下的《胜利之夜》,便是这种情况下,一个普通家庭的激动人心的画面。
而到8月15日上午10点,由日本天皇出面,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所以这一天便成了“日本投降纪念日”。
这可真真是来之不易的胜利,当我们现在看那些文字、那段历史,也不免为这一天而激动不已、心潮澎湃的时候,殊不知道真正亲历过战争,终于等到胜利的那些人,心里又该是多么的兴奋激动,那种巨大的喜悦,想必只有他们最能体会到。
时至今日,76年过去了,我们当然记住了胜利的日子,但更忘不掉的是为了这胜利而付出的巨大代价,14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赴国难,才迎来了胜利。
活在当下的我们,既要致敬伟大的抗战英雄儿女,也要永远铭记那段历史。“不忘国耻”,不是可有可无的、需要选择的话语,而是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