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人物小传300字乾隆,郝家成就?

主要成就有:

(1)现代工厂化农业设施初具规模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温室设施总面积达10032hm2;建造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五种优型温室设施,较国外产品价格降低了40%,节能30%~45%。

(2)种子种苗技术创新成绩显著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筛选和培育了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的蔬菜良种达550个,有的可以取代进口种子。建立了一批育苗工厂,初步实现了蔬菜育苗工厂、良种、标准和商品“四个现代化”。

(3)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优质高产建立了温室蔬菜高产稳产的标准,并提出了管理量化指标,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等。

(4)工厂化设施环境综合调控技术达到先进水平上海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首座面积3300m2的智能化连栋塑料温室,其智能化、自动化环境调控系统及配套装置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并与国际接轨;辽宁省创造性地建造了辽沈I型日光温室、适于东南地区的系列连栋节能温室等,有的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适宜地区已得到推广应用。

(5)产后处理技术提高到新水平初步建立了蔬菜采收、预冷、分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等技术体系,完善了采后预冷、低温加工、保鲜、低温冷藏运输、空调柜销售等冷链流通系统,研究开发了压差预冷设备,提出了十种主要蔬菜冷链流通操作规程,将我国采后处理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清中期山左诗坛上,活跃着齐河县孙耿街的郝允哲以及他的弟弟郝允秀、女儿郝秋岩、儿子郝筨4位有成就的诗人,被时人称为“郝氏四子”,又称“齐河四子”。

郝氏四子

郝允哲

郝允哲(1736-1784),字圣陪,号镜亭,齐河县孙耿街人,现为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村。

乾隆三十年 拔贡,乾隆四十年考中进士。

郝允哲幼时嗜书,聪明好学,在其父教诲下,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并阅读了大量史书及其他书籍,为以后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说他“颖悟好学,以诗名齐鲁”。

民国《齐河县志》说他“性成孝友,除事亲、读书外,不知其他。

早岁以诗名齐鲁间”。

郝允哲与后来的著名学者周永年同时受业于济南名士申士秀(又称清川夫子)。

申士秀曾评价:“吾门如林汲之研经、吾子之咏诗,可称两绝,他日可以张吾军”。

他还在 30 岁的时候,续修家谱,并写了《郝氏家谱序》。

他还续修《齐河县志》,历数寒暑始成。

郝允哲有《深柳堂遗诗》《延绿堂诗稿》《佛山同声集》等著作传世,其中《深柳堂遗诗》被收入《郝氏四子诗》。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收录郝允哲的《泰山杂咏》诗 6 首。

郝允秀

郝允秀(1741-1811),字水村,号寅亭,允哲胞弟,是郝氏四子中最具才华者,但坎坷不遇,一生襟抱未尝开,最后以广文终。

郝允秀禀性聪敏,读书不忘,14岁即工诗,19岁刻有 《拾翠囊诗》。

后读书济南龙洞寺,于佛峪筑“松露书屋”,在研读经学的同时,著有《松露书屋诗集》等。

37岁援例成为廪贡生,先后到堂邑、峄县、陵县、邱县、莱芜、寿张、阳谷等县任教谕,特别是任堂邑县教谕8年成绩显著。

堂邑县自雍正初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1780)的80年里,没有人中过举人。

郝允秀任堂邑县教谕后,采取多种措施振兴该县教育。

8 年之中,该县考出举人 4 名,创造了百年中的奇迹。

全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学生发奋读书立志科举。

晚岁家居,著书自娱,虽年逾古稀,仍是晨昏一编不去手。

曾搜集选编《济南名士诗抄》,不下万余首,惜未刊行。

郝允秀一生著有《拾翠囊集》《松露书屋诗稿》《水村诗集》《水竹居诗集》《五代史绝句》《广齐音》《济南杂诗》《济南名士诗钞》《济南名士小传》等。

民国《齐河县志》载其《邑中杂咏》和《薄暮访环翠园旧址》《咏王秋娘》诗 6 首,录有他的《祝阿杂咏》8 首。

《山东文献集成》第二集第 34 册,载有他的《松露书屋诗稿》8 卷和《水竹居诗集》2 卷。

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载有其吟咏东方朔、房豹、明余庆等 10 名齐鲁乡贤的诗,每位乡贤各 1 首。

郝筨

郝筨(生卒年月不详),字君实,号餐霞,郡增生。

少年的郝筨不很喜欢读书,倒是想做一个为民除害的大侠。

他后来写的《结客行》“少年结客平陵东,奔驰车马如飙风。

黄金散尽买歌笑,当年意气真豪情”,完全是少年时的写照。

郝筨的诗文非常华丽,长大后与青楼女子有频繁交往,对她们有着深切的同情。

20 岁时,考中秀才,其后屡试不中。

李玉清在他的 《郝氏四子诗序》中说,“餐霞以诸生困场屋,郁郁不得一第”。

1933年《齐河县志》说他“以诗名嘉、道间”。

淄川诗人张廷寀认为郝筨的诗 “源本义山,托体风骚,庶乎近者”。

就是说郝筨为诗的风格像李商隐一样,他的诗就像 《国风》和《离骚》再现于当时一样。

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载其赞美和描写粉丽佳黛的诗《惨春词》和《赠姚姬阿翠》,其辞艳丽凄楚,为同素材诗歌之冠。

郝筨曾在他的 《答客询吟况》中说:“疑有鬼神助,高吟得未曾。

诗怀凉似水,人影瘦于灯。

泥古吾何敢,趋时愧莫能。

只应耽寂寞,笔砚是良朋”。

意思是说,我写诗啊就像有鬼神相助一样。

自己诗歌的风格像水一样那么凉,因为他这个人生境遇不好,人影瘦于灯。

向古人学我不敢,向时贤学我又无能。

因此只好处在这种寂寞的环境里边,以笔砚为友。

郝筨不仅自己写诗出书,也曾为父亲整理出版《深柳堂遗诗》《延绿堂诗稿》,为叔父郝允秀整理出版《水村诗集》,为姐姐郝秋岩收集编排《碧梧轩吟稿》1 卷、《蕴香阁诗钞》1 卷、《恤纬吟一卷续抄》1 卷。郝筨自己流传于世的诗作有《爱吾庐诗集》4 卷和《漱芳集诗》1 卷。

清代齐鲁第一才女郝秋岩

郝秋岩是郝氏四子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其诗才成就最高。

秋岩一生,是极为悲苦的一生。

秋岩约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卒年不详。

据旧志记载,秋岩七岁丧父。

这应是她一生悲苦命运的开端。

秋岩诗《哭叔父寅亭先生》序云:“先生同父伯仲四人,从父兄弟七人。

自乾隆甲辰先严去世,期功伯叔,相继殂谢。

”这一年秋岩刚刚七岁。

李淇筼在《秋岩诗集序》中说:“秋岩幼失怙能读父书。

”正因为如此,秋岩从小就有诗名。

《碧梧轩吟稿》即其闺中之作。

24岁那年,郝秋岩嫁给了齐东县的张醒堂作继配,婚后的郝秋岩“相夫子以持家,奉孀亲而视膳”。

结婚不久,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张可观,儿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虽然丈夫在江浙一带作一个小官,但她“五纹刺绣怜娇女,七字吟诗教幼男”,毕竟也与丈夫诗文唱和、琴瑟相谐地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不幸的是,结婚4年后丈夫去世、8年后儿子夭折,诗人在孤苦伶仃中和着泪水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后来,秋岩从本家过继了一个孙子,据齐东《张氏族谱》,这个孩子是在可观名下,叫敬铸。

郝秋岩用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 《秋岩诗集》3卷,收入诗作213首。

其中《碧梧轩吟稿》1卷,有诗98首,是闺中之作;《蕴香阁诗草》1卷,有诗75首,是出嫁后的作品;《恤帏吟》1卷,有诗40首,是夫亡子夭后的晚年作品。

她的《碧梧轩吟稿》,语言清丽明快,天真尽现。

她在《秋桐》中写道:“开窗望秋月,坐对双梧影。

斜风自西来,落叶满金井。

百尺栖风干,荣落在俄顷。

忽忆渊明诗,悚然发深省”。

其《天道》是郝秋岩在儿子张可观夭折以后,痛定思痛时的长歌当哭之作:“天道茫茫未可图,忍将夭寿问洪炉。

髧髦已抱千秋恨,付托终惭六尺孤。

早是童年随幻化,何须七月识之无。

泉台骨肉如相见,应念人间泪眼枯”。

彻入骨髓的痛苦,有时简直让人不忍卒读。

时任齐东县知县的时铭,曾感叹“女史传家学,遗经淑厥躬。

才华谢道韫,孝行叔先雄。

石破天奚补,鹃啼血已红”,对她的诗才予以广泛宣传;道光年间的济阳知县李若琳,因母亲与郝秋岩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一次偶然的邻邑采风中,得知了齐河才女郝秋岩及其出类拔萃的诗作,自己在感动喟叹之余,决定捐俸付梓刊印其诗,以传于后,并亲自为《秋岩诗集》作序。

1933年《齐河县志》载有郝秋岩的《饮马池怀古》、《大风雾歌》、《阅邸抄诸蒙古王祝觐之时,川帅勒大将军奏生擒教匪首逆王三槐内外臣僚蒙恩优渥作绝句二首以志喜》、《偶成五律二首》、《自祝阿返固均漫成》、《杨花诗》、《陈烈女诗》、《城武陈氏两节妇诗》、《拟题何太孺人寒灯课读图并序》等诗12首。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有她的《海盐贞女行,挽郁太孺人并序》、《寄赠章丘马小姊并序》和《历下韩氏双孝女诗并序》3诗。

郝氏家族在齐河赫赫有名,最大的特色就以诗书传家。李玉清在《郝氏四子诗钞序》中赞曰“一门之中,父子兄弟,闺房之彦,各能跻盟坛,树赤帜,自成一家言”,较为恰当地评价了“郝氏四子”的诗坛地位。

卓尔堪性喜云游,平定耿精忠的战役过后,他就遨游四海,且多与明遗老交游,多方网罗、搜索其诗而刊刻之,遂辑为《遗民诗》十六卷,并将《近青堂诗》一百四十首附于卷末。

本集共收作者五百多人,录诗近三千首,每卷卷首有或简或繁的作者小传。本集本来刻于康熙年间,题为《遗民诗》,乾隆年间曾两度被列入禁毁书目之中,故而流传很少。

直到1910年,上海有正书局据原刻本影印,印数很少,故而流传亦不多。这次影印,改题为《明末四百家遗民诗》,不妥。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有正本断句铅排,改题为《明遗民诗》。

卓尔堪选辑这部《明遗民诗》似意在网罗散佚,保存当时许多遗民逸士历经丧乱,追怀故国的吟咏。取舍的标准,正如凡例中所定的:“人与诗并重,然人更重于诗,其有以人传诗者,诗不过数首,虽有微瑕,亦所必录”;

“纪忠、纪烈、纪事”等诗,虽有小疵,“未敢尽弃”。可见他完全是以人和事存诗的。因此,他对于被录选的五百多人的字、里、经历等,有或详或简的介绍,其中有些人因作品不多,本来没有集子,或者虽有而已散佚,赖这部选集,保存了他们部分的作品和简略的历史。

所以这部选集作为提供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和文学史资料说来,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402141110161b4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