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为何有三个会消失?之前在《从地理的角度看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带给我们的思考》--(可点击查看)一文中从地理角度分析,由于天然的地理结构影响,中国文明在大航海时代前,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自然环境发展的。
之前曾简单聊过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很遗憾的是经过历史的前进,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除了地理的原因,在对于历史典籍记录的重视,也许也是仅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吧,中国是个极其注重历史记录的文明,在每个朝代都会设立史官记录当朝的重要事件。
所以,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信息,而人类文明千年来的信息就离不开文字这个载体。所以,判定有是否曾经是文明古国,优先要看到这个文明是否有成体系的文字。所以历史上的文献记录,书画雕刻等形式也是文明延续的重要一项。单靠口口相传,文明极易迅速消失。
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工作内容之一即是撰史
不过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虽然在中华文明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内,并没有跨越大洲的外族入侵,但中国文明历史上自己内部朝代不断的更迭,也引发了多次的战争,在战争中对文明的延续影响极大,几次重大的历史变革,称为是文明的浩劫也不为过。
另外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国门,近代日本侵略瓜分中国,并带来了西方文明的制度影响中国。当年武力加文化的入侵对中华文明是一次千年未见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危机,其影响蔓延至今,如今的哈美哈英,精日的情况也是有起源的。
随着每一次的朝代更迭,旧的王朝的消失,连同制度文化也会有消亡的可能。中华文明就在内部的朝代更迭以及“外洲”列强的侵略下小心且坚强地踩在钢丝上前行,寻求着最完美的平衡,并且在危机中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一直延续至今。
秦,焚书
公元前213年。秦国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秦始皇同意李斯意见,发布挟(jiā )书令,除了秦国史官写的史书外,全部焚烧,民众只可保留技术类的书籍,比如《种田技术100问》,《打铁挥锤小技巧》这类的技术书籍可以保留。
虽说是焚书,但是秦始皇也是留了一手,在咸阳留了副本的,供专门的人来研究,可惜后来被项羽攻入咸阳,一把火烧了秦国的宫殿,同时仅存的秦以前的整套文明记录书籍副本也付之一炬。
中国第一次成体系的中国文明记录在咸阳的大火中历经劫难,整整烧了3个月的文明。
可幸的是,在当时一些把书看得比命重要的人,违抗秦始皇上交书籍的命令。将书藏起来了不少。比如秦国博士伏生,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后,冒着被灭族的危险,伏生偷偷把《尚书》藏在了墙壁之中。现世传的《尚书》也出于伏生藏于壁中的竹简,即使这样,也是仅存了28篇,其余大部分也已经遗失。
这场文明浩劫,直到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发布命令,废除“敢挟书者族”的命令,民间才再次传播,于是和伏生一样的很多藏书人,将藏书拿出来,重新整理并流传于天下,虽然由于竹简损坏严重,大部分还是遗失了,但是胜过全部被焚烧。避免于全部断送。
汉,石渠阁
在秦汉交接的这段历史中,我们不能忘记萧何,在刘邦攻入咸阳后,并没有像项羽一样见啥就烧啥。相反的萧何第一时间封锁秦国的储存天下的财政,文献,户籍,政令等相关文书档案,这在今天妥妥得数据者得天下的节奏。
之后多年萧何随着刘邦征战天下,也随时带着这些当时看起来不重要的文书档案。在汉朝建立之后,主持兴建的
这石渠阁首批存储的就是萧何留下秦国的这些相关文书档案,并号令天下踊跃捐献书籍文献,只要有藏书的学者文人均可抄写一份捐献给石渠阁存放即可。这一个事情,就从汉文帝一直做到汉成帝,历经四代汉朝帝王。时间跨度近两百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渠阁不但相当于国家级的文献图书馆,渐渐地汉朝的君臣也会在此探讨经书文化,讨论治国经略。石渠阁成为了当时汉文化的一个坐标,据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需要常常到石渠阁查阅资料。
中华文化就在这百年的努力中,慢慢恢复。
汉末曹操的努力持续到东晋
但是汉朝也面临着覆灭。西汉王莽篡位,带领军队攻入长安时,石渠阁这座耗200年建立的文化宝库,再次毁于战火。之后东汉继续恢复文史典籍,怎奈汉末董卓攻入长安,将洛阳城烧毁,典籍再次被毁。
蔡文姬雕像
此时天下诸侯再次崛起,其中一方诸侯曹操逐渐崛起,他意识到书籍典籍的重要性,曾找到当时的文学家学者蔡邕之女蔡文姬。知道蔡邕藏书众多,希望蔡文姬将藏书整理,能整理多少就整理多少,有的典籍甚至需要蔡文姬凭记忆写出来这样的办法。
就这样经过曹魏到西晋的这段时间,中国的典籍逐步恢复。但是可惜的是在西晋末年爆发五胡乱华的事件。苦苦整理的书籍文献,再次被毁。到东晋时,书籍文献再次遗失不足万卷了。
从南朝到唐宋,持续的换代与更新
在谢灵运任秘书监期间,负责整理现存秘阁书籍,补足旧文。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书籍多有散失,遗留异地:谢灵运奉诏著录,四处收访,亲为校理,终于在殷淳等目录学家的协助下撰成《秘阁四部目录》。
据阮孝绪《古今书最》称:《秘阁四部目录》著录了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佛经四百三十八卷,分为六百四十五帙。
比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四部书目》著录更为宏富。
经过谢灵运的努力一直到梁元帝时期,藏书达到了十四万卷。可以说是恢复得不错。不过梁元帝魏师入郢,梁元帝下令焚书14万卷。经过多年战乱,只要是政权被摧毁,藏书典籍再次受到破坏。
至隋朝隋炀帝时期再次收集典籍,到盛唐,文化达到顶峰。
而后随着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唐朝势微直至覆灭,两宋登上历史舞台,宋代的中原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影响的范围继续增大,甚至南宋在文化上达到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影响,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逐件成型形成元帝国。
南宋末年蒙古侵入,但是蒙古帝国虽然有对于典籍的保护行动,但对于典籍的贡献不如接下来的明朝。
明朝的巨制,清朝的接棒
明朝建立后,在朱棣成为明朝的皇帝后,命令谢缙主持编撰《永乐大典》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巨制。
《永乐大典》于公元1407年最终定稿,前后历时近5年时间,先后有近3000余名学者史官参与编撰。此书的名字也是朱棣赐名。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至此,中国文明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最全面的总结,但是即使是大明王朝的皇帝,朱棣也没能保住《永乐大典》。虽然在明末嘉靖时期抄录了副本,这也用了整整5年时间,但是《永乐大典》的正本忽然奇怪地消失了,至今也是个谜团,就连《永乐大典》的副本也慢慢遗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至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令补录,并再次赐名《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
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 ),36000余册,约八亿字
虽然在编撰的同时,也毁掉了很多书籍,并且更改了部分历史,但是整体来说能够再次成系统的将中国的历代文化成系统的编撰成书,也是对中国文明巨大的贡献。
《四库全书》成书后共抄录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
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不过由于中国近代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
其中文渊阁版本被带到台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中的文渊阁
故宫博物院中的文渊阁
《四库全书》也是在官方层面留存至今最为全面的一部类书了。
近代的百川归海
中国的藏书不但官方在做,民间的私人藏书也一直在努力,随着清末至民国时期,最后到新中国。
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此期间美国,日本人在中国除了侵略,也大肆地掠夺中国的古籍,因此无数的藏书者再也无力以私人的力量保存这些珍贵的典籍,或卖或捐的方式,将手中的藏书捐献到国家图书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珍贵的珍本,孤本流落海外。
虽然历朝历代都经历了摧毁式的打击,但是总有人去做修缮典籍延续的工作,无论是帝王为了帝国的统治,还是学者为了文化的传承,即使是为了钱财而藏书,但最后都为保存中国文明的记忆的延续而做出了贡献。
中国是现存最后一个文明古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理原因,典籍的延续,这些很重要但又不是全部的原因。
每一次王朝的更迭带来盛世,也带来更多天下民众的失去和毁灭。每个朝代的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所有的家国天下、爱恨情仇,一切杂糅在一起不断发生,这些记忆纹理嵌在历史的金线上,装订成的宝贵典籍告诉现在的人,这是千年前的记忆,请你记住,为了保住这些都发生了什么,而现在阅读的你都是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