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苏东坡10大幽默故事文言文,幽默风趣的文言文故事?


1 有一个非常幽默的文言文故事2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去城里做生意结果被骗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了幽默感。

3 故事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语言古雅,反转和意外也不断出现,让人忍俊不禁。

这个故事不仅仅有趣,还能够让人领略到文言文的妙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幽默的文言文故事:狂风大作,舟将颠覆,僧道慌甚,急把经卷投入江中,求神救护。而胡子无可掷得,惟将胡须逐根拔下,投于江内。僧道问曰:“你拔胡须何用?”其人曰:“我在此抛毛(锚)。”

译文:道士、和尚、胡子三人过江,突然遇到狂风大作,船将翻沉。

和尚、道士十分的恐慌。

急忙把经书抛入江中,求神来救助。

胡子无物可掷,便将胡须一根根拔下,抛入江内。

僧、道问他说:“你拔胡须有什么用?”胡子答道:“我在此抛毛(音同锚)。

”一耳聋人探友。

犬见之吠声不绝。

其人茫然不觉。

入见主人。

揖毕告曰:“府上尊犬,想是昨夜不曾睡来。

”主人问:“何以见得?”答曰:“见了小弟,只是打呵欠。


一位叫做张生的年轻人,很喜欢说笑话。有一天,他到了一家酒馆,看到了一个喝醉了的人,就想和他开个玩笑。他走过去说:“兄台,你这是喝多了吧?”

那个人抬起头来看了看张生,说:“小兄弟,你这是在说什么话?”

张生笑着说:“我是说,你这是喝多了啊。”

那个人又抬起头来,说:“小兄弟,我看你是没喝多少酒,还能说出这种古怪的话。”

张生不禁一愣,心想这个人好像比我还厉害。他又问那个人:“你是不是喝多了啊?”

那个人说:“我倒是没喝多少,但我知道你是在和我开玩笑。”

张生听了,大笑不止,觉得这个人真是太有趣了。从此以后,他和那个人成了好朋友,每次见面都会开些有趣的玩笑。


有的 因为文言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幽默感的语言形式,所以很多文言文故事都十分幽默风趣。

比如《牡丹亭》中的“风流才子薛涛李慕白同年登进士第一名”,因为薛涛斗不过李慕白,就在考场上想出了“半斤八两”的答案,“状元与解元同中举,解元偏让状元先获魁”。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薛涛的聪明才智,又透露出人生百态的无奈和悲哀。

又比如《聊斋志异》中的“铁口直舌”故事,一个和尚听到寺里有位老女人不停地唠叨,就说了一句“千言万语不如一块钱”,老女人不高兴了,就说了一句“大藏经不如一个唠叨婆”,和尚不服气,就说了一句“嘴连铁锁也断不了”。

这个故事既有趣又深刻,引人深思。


回答如下:从前,有个名叫王安石的官员,他非常喜欢写诗。一天,他写完了一首诗,想要让别人看看,于是他拿着诗找到了他的朋友苏轼。

苏轼看了看王安石的诗,非常不满意,说:“这首诗不好,完全没有什么韵味。”

王安石听了,非常生气,于是他回了一句:“你这个不会写诗的人,怎么能够懂得什么是韵味呢?”

苏轼听了,也很生气,他回了一句:“你这个不会做官的人,怎么能够懂得什么是政绩呢?”

这时,王安石非常生气,他说:“我虽然不会做官,但是我至少知道怎么写诗。你呢?”

苏轼听了,也非常生气,他说:“我虽然不会写诗,但是我至少知道怎么做官。你呢?”

这时,他们两个都沉默了下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对方说的都是实话。于是,他们两个都笑了起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所以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更加牢固了。


回答如下:从前有个叫做张三的人,他非常喜欢讲故事,但是他总是讲一些极其沉闷的故事,让人听得想睡觉。

有一天,张三听说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在城里开讲座,于是他决定去听听。在讲座上,文学家讲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让人捧腹大笑。

张三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决定学习文学家的技巧,让自己的故事也变得有趣起来。于是他开始研究文言文,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

很快,张三就找到了一种方法。他开始使用古代的俚语和谚语,将它们嵌入到自己的故事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此以后,张三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人们都喜欢听他的幽默故事。他的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智慧,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有的,比如《梁公买马》。

这个故事呈现了梁国公买马的过程,以及因为香囊而引发的许多误会和笑话。

故事中除了幽默有趣的情节,还运用了双关语、押韵等技巧,文笔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文言文小品。

可以通过读这样的故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人们的思想和风貌。


有趣的文言文故事三则: 

偷肉 

某甲去京城卖肉,在路旁一厕所前停下来解手,把肉挂在外面。

某乙见此,忙把肉偷 去。还没来得及走远,甲已经走出厕所,抓住乙,问乙是否看见有人从厕所旁拿走了他的 肉。

乙恐甲识破,早把肉衔在嘴里,不耐烦地说:“你真是个笨蛋!把肉挂在门外,哪能不丢?如果像我这样,把肉衔在嘴里,岂有丢失之理?” ——魏·邯郸淳《笑林》 

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

知章说: “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

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 ‘爪’字下面加上‘子’字。

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宋·高怿《群居解颐》 

文字游戏 苏东坡

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竹’鞭‘马’为‘笃’。

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 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九个。

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苏东坡,北宋文学家,有“苏子”之称,文学才华横溢。相传苏轼小时候非常调皮,常常做出一些惹人发笑的事情。有一次,他偷喝了家里的醋,结果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责备他说:“你偷喝了家里的醋,这是不对的。”

苏轼却回答说:“不是我偷喝,是醋偷了我!”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苏轼的机智与幽默,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苏轼文学才华极高,很喜欢写对联,下面奉上十个有关他的对联趣事。

          苏轼对联趣事一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

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

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

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

"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

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

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苏轼对联趣事二

     苏轼改联诓权贵

据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时名传京华。许多皇亲国戚、公子王孙求婚者络绎不绝。

有一天,苏东坡的政敌、权臣的儿子方若虚,也送上几篇诗文前来求婚。苏小妹仔细看过诗文后,提笔批一联于文尾曰: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东坡一看大吃一惊,担心触怒权臣,惹出是非。他急中生智,模仿小妹笔迹,在批联后加上两个字,变成: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东坡将此联示与来者,并说:“小妹脸长额高,相貌丑陋,是不敢高攀。”方某也就不再强求了。

      苏轼对联趣事三

      苏轼戏嘲张三影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为曲剧《西厢记》)的故事,将张先比作拈花惹草的张秀才。

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做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苏轼对联趣事四

     苏轼面前王琪愧

北宋诗人王琪,年轻时很自负。一日,他到竹园玩赏,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便触景生情,写出一对联: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很得意,把他挂在墙上,扬言“有能挑剔一字着,愿以十金相奉。

”三天过去了,没人挑出毛病。

又过了三天,还是没有动静,王琪更是神气十足。

谁知到了第八天晚上,苏东坡 来串门,看了对联沉吟不语。

王琪故作谦虚地说:“久仰尊师大名,如雷贯耳,晚生诚望指教一二。

”苏东坡开门见山:“好是好,只是十干一叶啊。

(指干万条,叶千片,有失比例)”王奇一听,不觉瞠目结舌,羞愧地摘下对联,扔到了字纸篓里。

     苏轼对联趣事五

     苏轼妙对进考场

苏东坡等三人去九江二门赶考,因发大水耽误时日,应考迟到。考场的门卫不让进,以对对子相刁难,出对曰:

一叶小舟,载着三四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思考片刻,对曰:

十年寒窗,读了八九卷诗书,干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苏轼对联故事六

       苏小妹难和尚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

             

            苏轼对联趣事七

                    东坡吃草

        有一天,苏轼闲来无事,就去金山寺拜访佛印禅师。敲门之后,佛印的一个弟子来开门。都是熟人,苏轼一点也不客气,傲声道:"秃驴何在?"

        小弟子一听,来者不善啊,他淡定地指了指远方正在吃草的一群牛,朗声回答:"东坡吃草!"

           苏轼对联趣事八

                水流东坡诗

        一年春天,苏轼和佛印一起乘船出去游玩。苏轼无意中看见有一条野狗,正在河岸边啃骨头,苏轼立刻计上心来,他拍了拍佛印,又指了指岸边的那条野狗,说了一句:“狗啃河上骨”,然后冲着佛印狂笑起来。

        佛印一看就明白苏轼的意思,“河上”的谐音是“和尚”,“狗啃河上骨”意思就是笑话我,狗在啃我的骨头啊。

       佛印的反应很快,他立刻拿出那把题有苏轼诗句的扇子,浸到河里,也是大声说道:"水流东坡诗!"

        苏轼一听,立马止住了狂笑,“诗”与“尸”也是谐音,佛印更是个狠人啊!

              苏轼对联趣事九

            苏轼与黄庭坚的较量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一位诗词书画都精通的全才,人们把他和苏轼并称为“苏黄”。黄庭坚也是一位善于做对联的高手,这两人见面,经常一起切磋对联功夫。

       有一天,这老哥俩闲来无事,就在一棵松树下较量棋艺,下围棋。苏轼执白,刚下一子,巧了,一颗松子紧接着就掉落在棋盘上。过了一会儿,苏轼又下一子,一颗松子又跟着落下。苏轼盯着松子,若有所悟,就随口吟出了一句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说完,苏轼看着黄庭坚,笑着说道:“老弟,该你了”。黄庭坚心里很明白:这不是让我下棋,这是在考我对对子啊。

        黄庭坚笑了笑,说道:“稍等一下,老兄,我先看看光景。”他抬头向远方张望,只见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几株柳树,长长的柳丝垂向水面,随着阵阵清风在轻轻飘荡。柳荫下,坐着一位老渔夫,他手握着长长的鱼竿,正在钓鱼。

黄庭坚灵机一动,立刻想出了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轼听完,哈哈大笑,连声称赞黄庭坚:“鲁直高明,不愧有千里之才啊!”

             苏轼对联趣事十

                苏轼讽刺和尚

       在杭州的时候,苏轼听说有一座寺里的方丈品行不端,就决定微服私访,去会会这个方丈。就这样,苏轼来到了这座寺庙。不想那方丈认识苏轼,一看苏大人光临,他很兴奋,毕恭毕敬地接待了苏轼。

        游览完毕,方丈请苏轼题字。尽管苏轼心中非常厌恶这个方丈,可是,架不住那个方丈的苦苦哀求,于是,苏轼灵机一动,提笔写下一副对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方丈虽然不懂对联的意思,但是他知道这是苏轼的墨宝,就将这副对联悬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来显摆自己的文雅。

       有一些来游览的文人雅士见了对联,端详了一会儿,就一个个地捧腹大笑。方丈很纳闷,后来有人告诉方丈,这副对联写的是两个字谜,谜底是什么,聪明的您想必知道吧。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他的对联故事也很有趣。

苏轼在父亲的熏陶下,小小年纪就读了许多书,在一片赞扬声中,不禁漂漂然起来,于是他写下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贴在门上。

有一个老翁路过看到了,不以为然,两天后,老翁拿一本书向苏轼请教,上面的字苏轼一个也不懂,苏轼为自己的骄傲自大感到脸红了,于是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曹操家宴,两个小妾为争宠打了起来,曹操大怒:你们同归于尽吧!突然一将兵闪了出来:末将于禁,多谢丞相赏赐。

2、武官在城中巡夜。有个人犯了宵禁,被武官捉住。这人自称是书生,与同学研习功课,因此回来晚了。武官说:“你既说自己是书生,我且考你一考。”书生:“您请出题。”武官开始思考。时间过了很久。武官:“哼,便宜了你,今天恰好没题。”

3、书生租了一间僧房来读书。结果每天都出去游玩,一玩就是一整天。终于有一天,书生喊书童:“取书来!”书童去找僧人借了一本《昭明文选》。

书生看了看:“太低太低!”

书童又拿来《汉书》。

书生:“低!”

书童又拿来《史记》。

书生:“还是低!”

僧人惊诧不已,前来问他:“此三部书学问甚高,熟读其一,足称饱学。足下俱都嫌低,真乃大才啊!”书生:“你说啥呢?我要睡觉,取书作枕头。”

4、北宋大词人秦少游常常以自己的胡须多而美引以自豪。

有一次,他特意借用《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向苏东坡炫耀说:“君子多乎(胡)哉?”

苏东坡立即应声回答说:“小人樊(繁)须也!”正好借用了《论语·子路》中的原话。

这一问一答,令当时在座的人个个笑得不亦乐乎。

5、有一个员外宴请家教书先生,搞的全是素菜,仅一盘豆腐好点,先生也只吃豆腐。

员外问:“你怎么不吃其它菜?”先生:“豆腐是我的命。”员外牢记在心。没多久,员外又宴请先生,搞的全是大鱼大肉,仅一盘豆腐是素菜,放在先生面前。可先生只吃鱼和肉,就是不动豆腐一筷子。员外问:“先生,豆腐是你的命,你怎么不吃呢?” 先生:“今天见到大鱼大肉,我不要命了。”

6、洪稚存因为说话得罪权贵,被朝廷***。斩首前,亲友们纷纷到狱中探望、哀哭,洪稚存倒反过来竭力安慰他们,还随口吟咏一首七绝,末后两句是:“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

7、包青天夫人难产,包大人和展护卫急匆匆赶到医院。

医生问:“你是保大人还是。。。。”

展护卫忙说:“这当然是包大人了!”

医生点点头,然后问包大人:“你保证吗?”

包大人连连点头:“我包拯!”

于是,包青天自此后继无人。

8、话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刚说完,张飞突发心脏病猝死,刘备和关羽愣了一会,关羽问:大哥,三弟呢?刘备说:三弟?谁是三弟?不一直是咱们俩吗?

9、临别之际师父送我一枚锦囊,并嘱咐我紧要关头再打开。隔年,大军压境,城内人心涣散。麻爪的我突然想起师傅曾赐我锦囊。将其打开只见上书八个大字:“你现在一定很着急”。我惊声叹道:“准!”

好的,以下是一首苏轼的幽默诗: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论语】片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啥样的人?子路没搭理他。后来孔子知道后,就对子路说:你咋不这样说呢——夫子这个人,废寝忘食,乐而忘忧,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3122219401415b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