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四季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关于四季的名人故事简短?

孔子有一个“不和蚂蚱论四季”的故事:

一日,一“学识渊博”人,来到孔子府上,问孔子弟子:“一年有几季?”

弟子说:“当然是四季了。”

学识渊博人说:“一年明明只有三季,怎么在你这儿就出现了个四季?”

一个坚持认为一年三季,一个坚持认为一年四季,二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请教明白人。如果谁输了,就向对方磕三个响头。

此时,孔老师出来了,二人一致认为孔子就是明白人,于是,向孔老师求证。

孔老师说:“一年明明是三季,怎么会是四季呢?都怪我没有教育好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都不知道。”

弟子只好向学识渊博的人磕了三个响头。

学识渊博的人的走后,弟子非常委曲,责怪孔老师说:“老师,明明是一年是四季,您为什么非要说是三季?”

孔老师说:“难道你没有看见他浑身披绿,他是蚂蚱。蚂蚱怎么会知道一年有四季呢。蚂蚱在春天出生,秋天就结束了。所以,蚂蚱只知道一生只有三季,更不用一年了。你现在给他说一年有四季,他能信吗。所以,你给他磕了三个响头值得。因为你和他争下去是没有结果的,要是真想等结果出来,除非蚂蚱变异后,活过了冬季。”

弟子顿悟!

今天,突然想到,从现在开始,有时间了要看看过去的东西,总结以下得失。

翻开这些年零散的日记,看到了这样三个案例:

1、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偷社会主义。

九十年代初旁听了一个这样的刑事案件的审判。

案件大意是:张某、齐某、孙某等三人以偷盗二汽财产为生,被检察机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追究三人盗窃罪的刑事责任。三被告人在庭审时突然翻供,都说自己没有盗窃。

检察官宣读三人的供述,大致意思是:×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共十二次,三人商量晚上到二汽某专业厂搞东西。宣读后问三被告,这些供述是不是他们自己说的。

三被告均答曰:“是的。”

辩护人说:“刚才公诉人宣读的被告人供述我没有很听清楚。请问一下,他们三个人每次到二汽专业厂之前都是怎么说的呀?”

检察官:“去专业厂搞东西。”

辩护人:“请法庭将公诉人说的原话收入笔录!”

法庭调查结束后,开始辩论。

检察官:“……综上,三被告人盗窃国家财产,数额巨大,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辩护人辩护道:“审判长、审判员及今天的旁听人员,大家注意到了,三被告人的供述一直是‘到专业厂搞东西’,并且这一事实得到了公安机关、公诉人的认可。

目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在搞社会主义,我们总不能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偷社会主义’吧!

三被告说的是去专业厂搞东西,不是偷东西,既然是搞东西,不是偷东西,就不能构成盗窃罪,所以,三被告人就无罪。

数百名旁听人员掌声雷动……

检察官:“请法庭将辩护人的观点收入笔录,公诉人没有辩论的了。”

2、原告没有原件,所以房子不是买的被告的。

2006年我为17名原告代理了一件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件大意是:十七名原告在1997年购买了开发商17套房子,预付一半的房款,剩余一半购房款在产权证交付原告时支付。但截止2006年起诉时,开发商还没有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更不用说产权证交付了,因而成诉。

进入法庭调查,我举证完毕后,开发商代理人质证时说:“原告向法庭提供的合同都是复印件,复印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也就是说,原告买的房子不是被告的。所以,法庭应当驳回原告起诉。”

我说:“同意对方代理人的观点,如果被告方不承认房子是被告卖给原告的话,我们当庭撤回起诉,但要另行起诉房地产开发商返还不当得利,即所收的一半房款。”

开发商代理人说:“我反对,因为我们已经应诉了,从法学理论上说,撤诉应当经过我方同意……”

法官无语,我无语,双方当事人无语。

3、当事人承认,我不承认,法律不承认。

2000年我承办了这样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我的当事人原告持有被告210万元的欠条,其中86万元的欠条是复印件,因为原件已经丢失。

这个案子,当事人双方本来是朋友,因被告公司股东之间的原因,需要通过诉讼,取得法律文书之后才能得到偿还。所以,原告只有通过诉讼解决。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觉得这个86万元欠条被告方应当会承认的。但为了保险期间,我还是持这一复印件找到了被告公司董事长,将原件丢失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说明,并希望得到认可。

被告公司经过财务查实后,在这一复印件上注明:“复制属实,但原件和此件只能认可一件,不能同时出现。”并加盖了公司财务专用章。取得此证明后,便起诉,要求被告支付210万元货款。

法庭调查时,被告代理人说:“我方只欠124万,另外的86万不存在。”

我又重复了一下被告财务在欠条上的批注后,被告代理人说:“虽然我方当事人承认了,但我不承认,法律不承认。”

我说:“为什么?”

被告代理人说:“第一,因为我是律师,我不承认就不能生效;第二,法律规定的要提交原件,复印件不能作为证据。”

我说:“是某某公司欠原告的钱,还是你欠原告的钱?”

被告代理人:“废话,当然是被告欠的,与我啥关系。”

我说:“我没有问题了。”

看到这里,觉得这三个案子涉及的相关辩护人和代理人,与孔老夫子见到的那个学识渊博的人确实很相似,但仅限于这三个人,若大的律师队伍,也不可能要求没有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法律之师,恕不知一个法律之师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和天理良心是什么。

大家可能看到,在这三个案子当中,这三个人都辩论赢了,但大家想想,公诉人、法官、当事人、旁听人员真的就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大致上,公诉人、法官、当事人、旁听人员也向孔老夫子一样,发现了他们是浑身披绿的,因为,孔子不和蚂蚱论四季呀!

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

说的是某日,有个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只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惭愧。”

“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然。”

“不过,我有个条件。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

年轻人暗想,踢馆的来了。为了老师的名誉,他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年轻人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正在争论间,孔子从院内出来,年轻人好像遇到救星一般,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评。心想,看你这人怎么下台?

不料,孔子对他的学生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人家磕响头去吧。”

来人拍掌大笑道:“快磕三个响头来!”

年轻人蒙了。但老师都这么说了,就是输了。不得已,只好上前向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年轻人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老师!”

“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

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

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

他分明是个蚱蜢。

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

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

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子贡问时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

”子贡见之曰:“知也。

”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

”客曰:“三季。

”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

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

”子贡异色。

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

”子贡以为然。

中国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

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

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

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

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

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

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

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

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

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

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

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

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

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

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

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古代,我国开始没有四季,只有春秋。所以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战国”,“吕氏春秋”等。

后来发现两季与半年一样,做计算时间的单位用处不大,需要把两季再分一下,变成四季,每季三个月。这样,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于记录年时,于是就有了四季

出自《子贡问时》原文是: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

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扩展资料: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的十位门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受孔教祭奠。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迭门也。

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意为孔子说:“曩昔从我在陈蔡的,现在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性: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

他谈锋很好,雄辩滚滚,又能料事。

见于《论语》中的孔门门生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至多,孔子重视他次于颜回。

曾担负鲁国或卫国之相,最擅长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顾全了鲁国。

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偶然也加以规劝。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比拟,你自觉得若何?”子贡谦虚地答道:“我那边敢和颜回比拟?他听到一分,能够了解出非常;我听到一分,只能融会到二分。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如同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语言科)之一。

子贡很善做生意,家道异常富裕,是年龄时代闻名的殷商。

孔子身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赛过父子。

一天有个穿青绿的男子到草庐找孔子,孔子不在,其学生子路接待了他,男子说一年只有三季:春、夏、秋,子路说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就在两人争执不休时,孔子回来了,孔子竟然支持绿衣男子说一年只有三季,等绿衣男子走后,子路问孔子,一年是四季,你怎么也说是三季?

孔子说一年当然是四季,他是一只蚱蜢,春生而秋亡,不知有冬,与其争辩有冬否,无益矣

“三季人”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夫子周游列国,途经齐鲁。一凶汉拦住大路,问圣人:一年有几季?孔夫子笑道:一年有三季,春夏秋。

凶汉满意而退。孔门弟子颜回、子路不解,问师因何四季改三季?

夫子曰:凶汉乃屎壳郎成精,每年冬季入粪堆,其一生只见三季。所以这种屎蛋变的,别跟它抬杠。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ma zha),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记住这个故事,别考究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因为: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很多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三季人坚持自己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证明他们错误的事实,因而,你生气就是你的不对。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时,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有人拜访子贡,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春夏秋冬,四季。那人说,错,只有春夏秋三季。两人争论不下,去问孔子。

孔子观察来人后,说,是的,只有三季。来人满意离开。子贡不解。孔子说,来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蚱蜢。蚱蜢春生、秋亡,一生只有春、夏、秋,哪里见过冬天。在他的思维里,完全没有“冬天”这个概念,你和他争论三天三夜,都不会有结果的。

一个穿着绿衣的人来请教孔子遇到了子贡,便问一年有几季,子贡笑道,四季。

这人争辩非说一年有三季,无奈只好找孔子分辩,言谁输了谁磕头认错。

孔子看了看那人,说一年有三季,子贡无奈只好磕头认错。

那人走后子贡疑惑地问老师,孔子笑着说,他穿一身绿衣,分明是个蚱蜢,到了秋天就死了,从没有见过冬季,你和他计较那么多干什么?

《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是什么?

说一天早晨,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正在院子中打扫卫生,这时候忽然有个穿着一身绿衣服,两鬓斑白,看上去很苍老的中年人,来到他面前客气地询问道:

“请问您是孔子吗?”

子贡笑着摇摇头:

“在下是老师的弟子端木子贡,老师出去了,请问先生找老师有什么事吗?”

中年人端详了会子贡,似乎有些失望,然略一沉吟后,还是试探着问道:

“听说孔老先生博学多才,通古晓今;其座下弟子也都是满腹经纶,见多识广;不知能否向您请教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

子贡微微欠身道:

“先生请讲!”

中年人闻言,喜出望外,立刻问道:

“那您说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贡听后一怔,心道:就这么简单的问题?

然而,他面上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依旧微笑着回答道:

“当然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啊!”

可是中年人听后却不赞同,反驳道:

“我觉得应该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

子贡皱着眉,有些不悦地纠正道:

“自然是春夏秋冬四季!”

中年人依旧不依不饶:

“三季!”

子贡有些火了,提高音量道:

“四季!”

中年人依然不罢休,毫不示弱的梗着脖子说道:

“三季,三季,三季!”

就这样,两人争论不休,直争得面红耳赤,直争到日上竿头,仍旧没有争出后子丑寅卯来。

这时候,孔子回来了,询问子贡为何争执,子贡上前讲明原委后,十分委屈地反问孔子道:

“先生您说这一年究竟是四季还是三季?”

孔子闻言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细细观察了一会中年人后,方才郑重地说道:

“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

中年人听后,哈哈大笑曰:

“我就说只有三季吗......还是孔老夫子学问大啊!”

说完,便开开心心的拂袖离去。

待中年人走后,子贡甚是不服,连忙噘嘴问孔子:

“老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可是您亲自教的呀,如今怎么又变成三个季节了......请问老师,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啊?”

孔子看了子贡一眼后,肃然回答道:

“当然是四个季节!”

子贡闻言后,懵了,挠着后脑勺不解地问道:

“那您刚刚怎么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孔子长嘘了一口气,笑曰:

“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色苍老,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所谓蚱蜢者,春天生,秋季亡,故它一生只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哪里见过冬季,在他的思维中根本没有冬季的概念。你跟他争,即使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所以还不如顺着他,给他个台阶下,这样不就能很快将问题解决了吗!”

子贡点点头,听孔子这么一说,他也算明白了:原来那中年人本就是个“三季人”。

这便是“三季人”的故事。

《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到底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做人道理?

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三季人”,他们目光短浅,思维狭隘,还只认死理,喜欢与人争论,并且一争论就是没完没了,直到对方认可他们的观念为止。

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杠精”,就是“臭头”。

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

孔子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二,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三,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与“三季人”争论,多数情况下,您不会赢,即使赢了也会付出很惨痛的代价,即使赢了,最后您也就变成了“三季人”。

也就是说,与“三季人”争论是一件毫无意义的蠢事。

所以,与其花上大量代价,精力去做一件毫无意义的蠢事,还不如不争,不辨;不闻,不看;原谅,知足......

给“三季人”一个台阶下,“三季人”觉得很有面子自然便会“饶过”你,到时候你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还节省了时间,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总结:不争就是慈悲,慈悲为怀,万物善之,路便越走越顺。

不辨就是智慧,智慧在脑,不在嘴,此所谓:大智若愚也!

不闻就是清净,清净则心静,心静则气爽,气爽则人安。

不看就是自在,自在为乐,百利而无一害。

原谅就是解脱,解脱凡尘者,曰:悟道;解脱俗事者,曰:明心,解脱身心者,曰:愉悦。

知足就是放下,放下颠倒梦想,放下云烟,放下空欲色,放下悬念......知足常乐!

做人啊: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出自《论语》子贡问时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306021328107ef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