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资治通鉴》之前,还有一本堪称小《资治通鉴》的历史书,那就是司马光编撰的《通志》,从战国写到秦二世。北宋的时候,皇帝非常注重文化,宋英宗看到司马光的《通志》,就想,能把古今历史汇编成一本书,那是千古伟业啊。因此他给司马光下达了任务。
司马光者,我们小时候学他砸缸的人也,是一个罕世人才。他最高官做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就是宰相、三公级别了。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被清除出朝廷中枢,于是用这15年时间,主持汇编了这一本《资治通鉴》。
司马迁手书《资治通鉴》残稿
接到宋英宗的命令之后,他组建了由刘恕、刘攽(ban,一声,同般)、范祖禹组成的班子,开始汇编。
刘恕,和父亲刘涣、儿子刘羲仲并称“高安三刘”。他13岁的时候去见宴殊,一大一小辩论,竟然把宰相宴殊说了个哑口无言。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对答如流,见解深刻,之后在国子监讲经,很快名闻天下。全祖望《通鉴分修诸人考》认为,他主要负责五代历史,但是对当时的17史都很精通。
司马光手书《资治通鉴》残稿
刘攽,性格特征突出,不修边幅,喜欢戏谑玩笑,是班子里的开心果。
他的长处在于汉唐历史,据说主管《资治通鉴》的汉代历史。
他命名自家为墨庄,和他的哥哥、侄子被人合称为墨庄三刘,都是名动一时的文学家。
他去世后,家无余财,儿子问妈妈爸爸怎么没有给我们留下庄园呢?刘攽妻子指着几大柜藏书说:“这就是留给你的墨庄。
”
范祖禹,稍微有点喜欢宋词的人都知道这个人,著名词作家。他考中进士之后,认识了司马光、王安石两名宰相,因此受到重用。他进入《资治通鉴》编写组的时候,还很年轻,编写完了之后又参与校对了一次。之后他还主持修订了《神宗实录》,可以算是半辈子都在为朝廷写书了。在编写《资治通鉴》中,他主要负责唐代史。
雕版印刷本
和《史记》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述不同,《资治通鉴》是从周烈王开始讲的。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纪传体也不一样,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这叫编年体。
但是在具体讲述的时候,比如一件重要历史事件,会回过头去倒叙来龙去脉;讲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时候,也会倒叙这个人的经历、社会关系等,甚至记录他的一些小故事。
因此,《资治通鉴》虽然是编年体,但是是按照讲故事的方式来写的,历史故事很完整,可读性非常强。
历史作家们的资料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前人的著作,比如《尚书》《汉书》《史记》等。在当时,从周朝到宋朝,已经过去了17个朝代,记录这17朝的历史被称为十七史。除了这些正史之外,他们还参考了大量具有可信价值的民间历史著作。
雕版印刷本
比如在写到贞观年间的历史的时候,就引用了一些《贞观政要》讲述的故事。又如武则天的女儿安定公主,在《新唐书》《旧唐书》都只说到早夭,但是具体什么原因死的,没有提及,而《资治通鉴》则说,是武则天自己掐死了女儿,并嫁祸给王皇后,促成了唐高宗废除王皇后。
又比如,《资治通鉴》写到了王莽毒死汉平帝,然而在《汉书》并没有记载这件事情。《资治通鉴》也注明了这些资料的来历。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
总之,《资治通鉴》收纳了当时能见到的几乎所有可信历史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我们今天已经找不到了。当然对于大多数资料,则是从17史中大段大段抄写,比如写到王莽的部分,很多地方和《汉书·王莽传》一字不差。其内容写到后周显德年间,前后共1362年。
除了历史,《资治通鉴》还收纳了前人政论、史论97篇,作为理解历史资料的补充。
刘恕、刘攽、范祖禹定稿之后,司马光从头到尾修改了一遍,因此整本《资治通鉴》体现的都是司马光的特色。司马光还在一些历史经验和教训突出的地方写了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文字都以“臣光曰”开头,表明这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看的,一共有119处。
民国影印本
因此整体来看,这一部312万多字的书,可以算作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的一封奏章。他在奏章里讲述历史故事,评论历史得失,表达施政观点,希望能引导皇帝以史为鉴,更好行政。
《资治通鉴》写成的时候,宋英宗已经驾崩了,即位的宋神宗看了之后,非常赞赏,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这些历史用来参考,对皇帝和大臣施政是非常有作用的,因此命名为《资治通鉴》。
现代繁体竖排印刷本
在数年的时间里,《资治通鉴》只有司马光的手抄本。到了1085年,宋神宗命令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重新修订。四个文学家花了2年时间修订完毕,1086年,送去雕版印刷。又花了7年时间雕版完成,正式发行。而在这一年,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去世了。
《资治通鉴》写作之初,就是为了作为施政参考,因此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但是,政治本身并不是单一的,因此本书依然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比如王莽年间有人制造出了飞行器,就被记录了下来。
当代繁体横排印刷藏本
《资治通鉴》影响力巨大,人们把它和《史记》并列,把两者的作者司马迁和司马光并称“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除了史料翔实,文风优雅,还很难得的是,观点一般都比较客观。
就算作者充满了正统观念,而且也在书中明明白白推崇正统,但是并不特意诋毁历史人物,不牵强附会。
比如很多书都以蜀汉为三国时期的正统,然而《资治通鉴》把曹魏作为正统。
虽然传国玉玺在东吴,刘备自称是刘邦后裔,但是真正继承了东汉皇权的还是曹丕。
据说我们的开国伟人曾经读过17遍《资治通鉴》,而且每一遍都作了批注。他曾经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1085年开始雕版的《资治通鉴》,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南宋余姚刻本至今也只有残卷。到今天最为完整的,是清朝胡克家刻本。建国后这本书多次印刷,还出本了白话本、文白对照本,动辄几十册。一个人全部看完,也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很多人是没有这样的耐心的。当然也有摘编本,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