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福鼎民间故事传说,福鼎茶文化资料?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茶历史文化蕴含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深度挖掘一下福鼎民俗活动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在福鼎,许多传说、民俗、歌谣与茶相关。

相传很久以前,太姥山下有一名叫蓝姑的农家女子,年轻漂亮,心地善良。

有一年太姥山周围小儿麻疹流行,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南极仙翁托梦给蓝姑,教她去采白茶帮助乡亲们。

于是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制好的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治疗麻疹,终于战胜了麻疹疫情。

疫情过后,善良的蓝姑继续帮助穷人。

冬去春回,她从没有停过善举,晚年得仙人指点,于农历七月七日羽化升天,当地人民怀念她,尊称她为“太姥娘娘”,并为其建庙宇,时常祭拜她。

这就是太姥娘娘和福鼎白茶的传说故事。

福鼎民间广传一句话“茶哥米弟”。

五谷即茶、稻、麦、豆加小米或高粱,除茶以外,其他四种为主食,茶虽为饮料,但它有文化,是精神食粮,被列为五谷之首,称为哥。

茶与人一生关系密切,孩子一生下来,就要用茶来破嘴(人生第一口食物),茶加上黄连称苦茶;人死后还要让死人吃茶,称“把茶”。

故茶与人生死都有关。

建新房和做寿墓都要用到茶。

女儿出嫁,在陪嫁中要有二个茶壶,二罐茶叶,富裕人家用锡的茶叶罐。

客来“茶、烟、酒”,迎客茶为先,这也是常俗。

平时,祭神敬佛、驱邪赶鬼,也离不开茶。

所以,老百姓家家户户常年备有茶。

 

平素老百姓的方言、口头语也离不开茶。

如买东西,你东挑,西挑,人家会说你是挑白茶;秤东西,秤得太平(俗语称“没秤头”),就会说你是秤黄金,还是秤白茶(也说明白茶的贵重)。

一个十分讨厌的人,他会骂你这个人真是“清明茶”,清明茶是“头春茶” (春,与讨厌相同意思)。

茶的药用在老百姓也很普遍,如“上火了”喝“竹芯茶”,淋雨了,喝“老姜茶”,肚子不舒服,喝“火烧茶”,身体过敏,把茶放在火笼里,人在被中烘火笼可抗过敏,洗伤口,用冷浓茶消毒。


福鼎市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以下是一些故事:

1、 黄丹岩:黄丹岩是福鼎县秦屿镇屯头村斗门人,化名黄彦彰,也被称为“黄老石”。他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福鼎县党和红军赤卫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1934年1月10日,由于叛徒告密,他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但仍坚贞不屈。在就义前,他写下了遗作《狱中示友》,表现出了他的坚定革命信念。

2、 黄淑琮:黄淑琮是福鼎县店下乡筼筜村人,她是福鼎最早的***小组——筼筜小组的创建者之一。她积极参与了党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如“五抗”(抗粮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斗争和赤卫队的组建。她也是福鼎最早的妇女协会的领导人之一。

3、 朱腾芬:朱腾芬是福鼎县果洋村人,他是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曾参与领导福鼎地区的革命活动,并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4、 杨楫:杨楫是南宋福建长溪县潋村(今福鼎县秦屿冷城)人。他是一位南宋理学家,也是朱熹的高足之一。他在任莆田县尉时,因上疏指责闽帅程叔达过失而被罢官归里。后来,他担任过司农寺簿、安庆知府等职位,并在这些职位上勤于职守,政声颇著。

除了以上几位历史人物外,福鼎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欢迎您来到福鼎了解更多。


1、 有很多。

2、 因为福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这里诞生和活动。

他们的故事经常被传颂,成为了福鼎的历史文化遗产。

3、 举个例子,福鼎出了一位叫林则徐的历史人物,他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福建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进步。

他的故事不仅在福鼎广为流传,也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福鼎还有其他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丰富了福鼎的历史文化,也为我们了解福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

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

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

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

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

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

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

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

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

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

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

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

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榦、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

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

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林聪 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浦源人。生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林聪幼承庭训,智力过人,日记数千言,下笔立就"。曾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任上政绩显著,不畏权势,弹劾群奸,史称他"直声闻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风采"。

正统五年(1440年),林聪中进士。

正统八年(1443年),拜刑科给事中上任伊始,林聪针对明初六大官办银矿之一的宁德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劳役艰难、课银额重等情况,上《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

他建议"无图银课之利",应"将坑冶封闭,银课免办,与民休息"。

但未被英宗采纳。

次年,该矿改由浙江青田小业主叶宗留等人经营。

福建参政宋彰以"矿盗日炽"为由,宣布将矿收归官办,并定该矿岁课银3090两,比永乐元年(1403年)增加1000多两。

于是,叶宗留发动数千矿工投牒明廷,称:"留宝丰场,听我开采,不然杀人!

"正统十二年(1447年),宝丰银矿终于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小业主领导的矿工起义。

起义矿工与当时沙县邓茂七领导的起义军彼此呼应,声势很大。

林聪急忙再次上疏乞速减免课银。

疏中指出所谓"矿贼"实则为本县民人,因生活所迫才聚而偷矿煎银。

后来矿工起义虽被镇压下去,明政府也终于接受林聪建议,罢宁德、建宁银税,民困始得少苏。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聪纠察刑狱。

他刚正不阿,执义敢言,为其所劾者上至尚书下及主事,不少佞臣因之下狱、贬官或外调,以至"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

由此,林聪招致群佞围攻而罹罪。

是年冬,御史黄溥等劾林聪挟制吏部,徇私举福建参政许仁达为巡抚,并诬林聪为泄私怨动辄劾兵部主事吴诚。

林聪因此坐"专擅选法",廷议大辟,打入死牢。

礼部尚书胡荧敬佩林聪的节直,案示礼部时他不肯署名而称病不出。

代宗遣太监兴安问疾,胡荧说:"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

"代宗知林聪为人,遂诏释林聪,但将他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擢拜林聪为左佥都御史,命他前往山东赈饥。

林聪不辞劳苦,驰赴饥情严重的郡县,开豪富粮仓以济饥民,全活145万人。

回朝复命后,进右副都御史。

天顺二年(1458年),林聪看到在当时的苛刑峻法之下冤狱屡有发生,遂上《乞缓重狱疏》,专题提出"秋后决"的主张:实行春判冬决制度,以延缓死刑执行期来进行死刑复核,使案中属以矜疑者得免死,以减少错杀。

英宗纳其言,下诏曰:"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廷臣审录重囚,谓之朝审,遂为永制。

"林聪还极力反对株连,滥杀无辜。

天顺四年(1460年),曹钦谋反,朝廷镇压时一些冒幸禄者往往诬斩人,甚至割下乞丐首级报功,致使市人不敢出户。

进值林聪署院事,急令"必生擒讯鞫,不得妄杀",并为无辜者力辩,湔雪甚多,冤滥乃止,市人"相贺更生"。

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发生特大饥荒。

朝廷复命林聪往赈。

陛辞时,他奏请"贷江南粮及支运粮数十万给民,且与之种"被钦准,饥民沾其实惠。

赈饥回京,擢升右都御史。

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任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时林聪虽已年过六旬,但"夙夜靡懈",详核案件,推情鞫问,任内为蒙冤死囚平反者不下六百人。

林聪卒后,明廷诰授其荣禄大夫太子太保,溢"庄敏"。

其灵柩归乡后葬于宁德八都铜镜山。

邑民推崇其高风亮节,祀之于乡贤、庄敏祠。

其生平事行载入《近代名臣录》。

林聪立朝四十余年,奏撰颇丰,闲居又喜为诗文,曾著《奏议》八卷,《见庵文集》十四卷今民间仍流传其手抄本。


福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和七月十六都要举办一次“乞丐节”,要用到的厨具、碗筷等都在前一天晚上准备齐全,而那些米就到每家每户“乞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百家饭”。“这习俗是已经流传很久了,每年都有很多人过来吃,有时候都忙不过来”。

“来这里吃饭,为了讨个吉利,希望家里人平平安安的”。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闽东民间的“乞丐饭”(也叫“百家饭”“八仙饭”)民俗节。在寿宁,有这么一段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常常打扮成乞丐的模样,到民间察访,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

有一年的八月初一,他来到了寿宁,他蓬头垢面,脚下流脓,看上去异常悲苦。

寿宁人民热情地招待了他,并捐钱给他治病。

铁拐李深受感动,决心要报效这里的好心人。

于是他在村头垒灶搭锅,把村民们施舍给他的百家米煮成饭,分发给众人,凡是得到他施饭的人都能过上平安祥和的生活。因此,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在八月初一这天,很多人在天底下搭起炉灶,施舍米饭,求得大家平安健康。千百年来,该习俗深得寿宁老百姓喜爱,经久不衰,沿袭下来。

太姥娘娘被当地人唤作蓝姑,乐善好施,她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治病救人,晚年修炼升仙,成为闽地第一位女神。如今,太姥山山间有一“鸿雪洞”,洞顶有一株“绿雪芽”古茶树,传说此树即为太姥娘娘手植之“绿雪芽”繁衍,为福鼎大白茶始祖。

太姥娘娘才是真正的女神啊,福鼎白茶被茶人比喻为女性之茶,看来是继承了蓝姑善良恬静的性格。


福鼎,古称屏山,是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福鼎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典故,例如“七宫八观”、“福鼎文房四宝”等等。


福鼎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以下是一些与福鼎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

1、 福鼎茶:福鼎以出产茶叶而闻名,尤其是白茶。福鼎的白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茶工艺。

2、 东坑龙泉:东坑龙泉是福鼎的一个古村落,被称为"百年龙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民居建筑和传统工艺,展示了福建传统文化的精髓。

3、 七宝山:七宝山位于福鼎市区东部,是一座古老的山峰,以其丰富的宝石矿藏而得名。相传七宝山上有七种宝石,象征着七种吉祥。

4、 鹿寨古村:鹿寨古村是福鼎的一个历史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物,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5、 永安古道:永安古道是古代的一条贸易通道,连接福建和江西两地。这条古道经过福鼎市区,是福建历史上重要的商贸路线之一。

这些典故和文化遗产丰富了福鼎的历史底蕴,也是福鼎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在。如果你对福鼎的历史文化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和探索这些典故和遗迹。


2、 福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许多与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典故。

例如,福鼎是福建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曾经是宋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因此有许多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典故。

此外,福鼎还是茶叶的重要产地,有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典故。

3、 福鼎的历史文化典故丰富多样,可以进一步了解福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例如,可以了解福鼎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以及与福鼎相关的传说故事等。

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增加对福鼎的认识,还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福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14年,秦朝设立福建郡,福鼎隶属于福建郡。随后,历代政权相继建立,福鼎也成为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唐代,福鼎县设立,成为福建省的行政区划之一。

宋元时期,福鼎成为了海外贸易重要的港口之一,与南洋诸国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清时期,福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福鼎市已成为福建省的文化名城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31220160010687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