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是什么?
1、抽象的说法
暴发户说:历史是恐怖的过去!
古板的历史老师说:历史是过去了的时间!
吹牛大王说:历史是光辉的太阳!
清客相公们说:历史是借光的月亮!
破落户说:历史就是一部《红楼梦》。
军事家说:历史是鲜血染成的长河!
政治家说:历史是透视未来的明镜!
奋斗者说:历史是一页页白纸等着后人写画!
捣鬼者说:历史是不堪回首的恶梦!
法学家说:历史是惩恶扬善的宣言书!
拿破仑说:历史是人们同意相信的神话。
梁任公 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英国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克罗齐如此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也有人认为:“历史是本书,历史是本给人们讲述曾经所发生的故事的书;历史是份荣誉,历史给一个民族带来了光荣;历史是份耻辱,历史让一个个民族走向堕落;历史是份无知,历史让人们留足曾经遗忘今天。历史在一天天的变动,历史在一次次的更改。无论是即将成为历史的,还是早已成为事实的。历史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更有甚者:“历史是什么?历史在今天就是一个工具。”此话虽有偏激之嫌,但也不无道理,主要看对什么国家和对哪段历史记录而言。当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交锋时,失败者的历史就会被抹去,胜利者就会写下赞扬自己贬低对手的历史,就像拿破轮所说:“历史是什么?不过是虚构的谎言罢了。”
2、较为客观的说法
历史是面镜子,是用来时时反观现世的。
历史以过去
的光辉照亮了现在。它使我们与其他的民族相识相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它赋予我们阅读的书本,听到的音乐,看到的城市、乡村和许多事件以深刻的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臻丰富,更有趣味。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正象记忆对于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去做的。
事实上,历史包含着人类在各个方面(无论政治、经济和知识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一切成就的纪录。它也包括人类的向往和理想、希望、胜利和失败的纪录。也许最重要的是,它还包括探寻主要政治经济运动的起因,研究促强人类从事伟大作为的动力,以及取得成功和遭受失败的原因。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御用的工具。
历史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经验教训的源泉。
历史不相信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历史只相信,任何历史时空中的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
历史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作基石的大厦,永远是浮沙高楼。
“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
简言之,历史是一门科学,当研究者开始叙事时,它成为了艺术。
因此,历史是一个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3、历史的含义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的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中国的解释: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
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
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二、初中、高中历史的联系好区别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 “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 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对照“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世界经济史部分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但应该说,初中现有历史课程与现有高中新课程是脱节的。
它实际上是与高中历史旧课程相匹配的。
由于高中历史旧课程通史体系较完整,内容较翔实;所以为了避免与高中旧课程的的重复,初中课程不追求学科
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和概念大量删减,使得初中历史课程较为简易,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化、拓展与提高。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
因此,目前初、高中的历史知识链实际上脱节严重。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三年,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见PPT必修1、2、3课标内容),若加上六个选修模块份量,世界史的总量则超越中国史。
第三,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据统计,初中历史课标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14个单元,65个知识点,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要求明显偏弱,而高中历史课标则是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
第三、高中历史是按文明史范式来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
“标准”规定必修课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及其重要内容”。
它们分别介绍了人类历史的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其中历史(Ⅰ)“标准”明确指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这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而“标准”中的政治史就是围绕这一主线讲述的。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相应地政治制度史也就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所以历史(Ⅰ)是以政治制度史为主,鲜明地突出了政治文明史的核心。
“标准”行文时,总是将政治制度排在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之前。
如历史(Ⅰ)开头即指出:“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结尾,又写道,要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
“标准”研制者重视政治制度史的用意,由此可见一斑。
“标准”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也作了相当详尽的讲述,“标准”要求高中学生了解以下政治制度:
“标准”要求高中学生了解以下政治制度: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形成、发展和影响)、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等)。
2、外国的政治制度
(1)外国古代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罗马法律制度等。
(2)外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含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等)、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巴黎公社的制度、苏俄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等)。
第四、能力层次要求更加具体,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
识记层次:了解、知道、列举、简述、讲述、概述等。 理解层次:比较、总结、说明。 应用层次:探讨、分析、认识。 |
识记、理解和应用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和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理解和应用层面的能力。
三、历史教育功能
1、新课程的内涵包括:
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
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
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
四、我国古代纪年法
学习历史,必然涉及到年代,现把历史中常见的几种纪年法归纳如下:
1.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我国古代的皇帝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教材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年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法。
3.民国纪年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很方便,民国换成公元,只要民国年数加上1911即可。如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换成民国,只要公元年数减去1911即可。
4.公元纪年法。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今年是公元2010年。
5.世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20年代;1995年处于公元20世纪90年代。
6.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
7.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40年为中期。
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初期、后期:这些时间属于模糊时间,一般一个世纪中,最初20年称“初期”,最后20年称“后期”,如1995年可称为20世纪后期。
五、记朝代
顺序的歌诀
歌诀一: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歌诀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歌诀三: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传两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北南宋,元明清后帝王休。
歌诀四: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