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蚌埠历史文化典故,蚌埠神话故事?

1 蚌埠有很多神话故事,而且传承了很长时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2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蚌埠世家谱》中的“龙蟠出海”、“鱼跃霄汉”的故事,讲述了先祖开创文明、历经曲折而又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3 此外,还有很多小故事,比如“金翅膀小伙”、“卖瓜耍骗”等,描绘了蚌埠人的聪明才智和幽默诙谐的性格特点。

璀璨的古代文明 蚌埠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双墩村的“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

大禹治水圣地 大禹治水圣地涂山,即位于今天的怀远县有4A级涂荆山风景区,涂山也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会诸侯之地,他在此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现存有涂山庙、启母石、禹会村、千年银杏、圣泉、灵泉等胜迹。

每年农历3月28日前后3天为禹王庙会,远近百姓纷纷前来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场面盛大。

和氏璧发现之地 与涂山隔河相望的荆山,就是春秋时和氏璧发现之地。

在荆山西面,仍存有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

相传当年卞和在此发现绝世美玉,献给楚王,却不为楚王所识,卞和所献的璧玉,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和氏璧。

荆山还有苏东坡赞誉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楼、启王宫等名景。

特别是到六月石榴开花之时,满山石榴花似火燃烧,其景美不胜收。

蚌埠龙湖是龙子湖的简称。相传远古时期,有一对夫妻迁居于此。一年大旱。这对夫妻现出原身,原来是一对真龙。他们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上天行雨。结果违背天条,被天帝追杀,双双战死。他们的儿子天天哇哇大哭。

百姓们挖出一水道,后来天下大雨,龙子遂借水道进入淮河。后人于是将这水道命名为龙子河。近年,当地将这大泽命名为龙子湖,简称龙湖。

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

秦朝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属九江郡曲阳县、钟离县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南宋时期,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分钟离县(今凤阳县)置怀远军和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朝时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属濠州(治今凤阳),今蚌埠市区西属濠州怀远县,东属濠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宿州灵璧县、泗州五河、濠州怀远县分领。

明朝时期,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凤阳府怀远县,东属凤阳府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凤阳府宿州及凤阳府怀远县、凤阳府宿州灵璧县、凤阳府泗州五河县、凤阳府凤阳县。濠州先更名临濠府后更名凤阳府,全境均属凤阳府。

清朝时期,清沿袭明制全境属凤阳府,雍正年间泗州脱离凤阳府,五河县属泗州,其余均属凤阳府。其中凤阳县主簿衙门驻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

1914年,全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凤阳、五河、怀远等县分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

1938年,凤阳县城由府城迁至蚌埠,同时蚌埠又为安徽省会(当时名为凤阳县蚌埠镇)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

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府城又重新作为凤阳县城),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宿县地区。

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属蚌埠市。

北宋以前,蚌埠为淮畔无名渡口。宋金隔淮对峙时,蚌埠淮河以北属金宿州、泗州,淮河以南属南宋濠州。金曾在泗州专设榷场,准许双方进行盐茶等专营贸易,宿州为山西池盐行销之地。当时,蚌埠泛指渡口旁人家,有淮河南岸渡口称蚌埠店、北岸码头叫小蚌埠说法,均属渔村古渡。

远古时代的淮河,流入蚌埠地域后,地势平坦,水流缓和,河岸泥沙厚淤,河水清澈澄净,水草青葱茂盛,浮游生物丰富,河蚌滋生繁衍。

聚居蚌埠地域的人类,淮河打鱼为主要生存手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钓鱼台、梅孤堆遗址出土的石镰、石斧、陶片、鹿角化石、蚌壳、陶纺轮、陶碗、渔网坠等,显示出蚌埠早期人类已过着农耕渔猎的氏族生活,蚌埠是淮河南岸的一个小渔村。

北宋时期,淮河两岸设置简陋的船坞码头,连接南北,接待过往车马行人渡河,河面遇有风浪,船坞摆渡不便时,车马行人需停留等候,码头周边散居几家宿店、餐馆、茶棚等,供过往客商住店歇脚。

1127年,金朝大军南下,北宋京都沦陷,大批衣冠士族、流亡官兵南下逃难,裹挟着百姓背井离乡,渡淮跨江。涡水、涣水(今浍河)成为重要人流通道,“蚌埠渡口”在淮河两岸自然形成了重要码头。

宋金短暂议和停战,淮河成为双方隔河而治的军事和行政分界线。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南宋对北方南迁的人民给予适当安置,社会相对稳定,淮河两岸通商贸易开始活跃。

宋金之间,人员南来北往,沿淮人流频繁,商贾如织。

那时的蚌埠,泛指淮河渡口两岸的人家。

南宋把淮河南岸渡口称“蚌埠店”;而金朝统治淮河北岸,则把北边的码头叫做“小蚌埠”。

今淮河以北的怀远县、淮上区大部、固镇县大部当时在金宿州境内,淮上区东部、固镇县东部、五河县当时在金泗州境内,淮河以南的蚌埠地域则属南宋淮南西路濠州。

宋金对峙时,蚌埠为小渔村。

明洪武七年(1374),设蚌埠渡,继有蚌埠村、蚌埠店等称谓。

明末,正式出现“蚌埠集”称谓。

兴盛蚌埠集

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1370),蚌埠地域归属临濠府临淮县广德乡。七年(1374),凤阳府设长淮卫,由此向西,在淮河南岸五里设置一渡,自长淮卫渡,经西门渡、郑家渡、高庵渡后,即为“蚌埠渡”。

明成化十年(1474),凤阳县衙筹划建立粮仓,把地处县城西北40里外的偏僻地域蚌埠,列入所建四仓之一,初称“蚌埠西仓”,这是蚌埠最早作为官仓而载入天启元年(1621)《凤阳新书》。

蚌埠西仓设立后,因灾荒连年,无灾不重,而蚌埠西仓并无积贮,将近废止。

《凤阳新书》载,万历九年,又建“蚌埠仓(县西四十里)。

今无积贮,故亦废”。

万历四十七年(1619)凤阳知县袁文新到任后,深感“仓贮不可不积也,积仓贮所以备荒年之需”,“于怀远界焉修蚌埠之仓”,其地址在凤阳县西邻近怀远县的席家沟以东至今朝阳路之间,现为国家粮食储备库所在地。

明代名士蔡连仙当年游历淮上,留下《游桃园》诗:“长淮两岸近桃花,绿水清波泛晓霞。茅店青旗沽酒处,春光占断野人家。”诗中描绘的桃花,所指为小蚌埠一带桃园,这里桃树成林,桃熟季节,集上桃市成街,今天淮上区小蚌埠镇还有桃园村,而茅店指的就是蚌埠店。

“蚌埠渡”“蚌埠仓”的设置和众多的驻军,使凤阳县西北的这个边陲地域逐步兴盛。“蚌埠渡”连接凤阳府和南宿州之间官道,后不断有人迁居到此,渐成凤甸小集。明末,“蚌埠渡”的“茅店”附近逐渐汇集成市,称为“蚌埠集”,又叫“油盐小集”。

《凤阳新书》卷首《中都内境山川城池陵寝坟墓第宅形胜总图》上,已明确标有蚌埠集;《凤阳新书·星土篇》也记载:“凤阳之道里,东至临淮县界九虹桥十里,西至怀远县界蚌埠四十里”,“在广德乡西北路,曰蚌埠村(离县四十里)…

此旧《志》之所记也”,旧志即万历六年(1578)《凤阳县志》和万历四十二年(1614)甲寅《凤阳县志》。

说明“蚌埠” 至迟在明代,正式形成专指地名。

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凤阳府部》记载更加全面、详细,不仅有文字介绍,还有相关图表。

如《凤阳府山川考一》中载明“蚌埠,在(凤阳)县西北”,“淮水,迳(凤阳)县城北。

按县志,发源桐柏山,经颍州寿州至怀远县合涡水,又经蚌埠、凤阳县北至本县流入五河、泗州,由铁桥浦东北流入于海”,《凤阳府疆域图》中标有小蚌埠,《凤阳府关梁考》中收有蚌埠渡名称。

因为蚌埠在淮河边上,盛产河蚌,就叫做蚌埠。

蚌埠因自古盛产河蚌珍珠而得名,又被誉为“珍珠城”。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既有北方人古朴豪放,又有南方人秀丽婉约,沃野平畴,物产丰富,是淮河岸边一颗耀眼的明珠。

中国很多地方的名称都是根据当地特色而来,蚌埠也不例外。

首先蚌埠二字拆开来看,蚌即河蚌,蚌埠也曾盛产河蚌,这也是珠城别称的由来。埠就是指停船的码头或有码头的城镇,可以看出当地的交通。

当然蚌埠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蚌埠城是个无名之地。在淮河岸边住着一户吴姓人家,婆娘死得早,只有吴老爹和吴孩爷俩。一日,吴孩跟着吴老爹像往常一样到淮河里捕鱼,在芦苇丛里吴孩看到一鹬一蚌打的不可开交。那蚌外壳晶莹剔透,美若白玉,死死地夹住鹬喙,眼看着就要处于下风被鹬啄食,吴孩一个健步冲到了跟前,解救了玉蚌。

玉蚌为了报恩,化作一妙龄女子,来到吴家,声称自己父母双亡,无家可归,想要借宿在此。可过了三日,玉蚌仍没有要走的意思。吴老爹憨厚,就说:“姑娘,不是老爹撵你,你一闺女家家在我爷俩这住怕生闲话……”,没等吴老爹说完,那玉蚌开口了,“老爹,吴孩与我年龄相仿,我见他憨厚仁义,愿作老爹的儿媳,你看可否?”。

就这样,吴孩与玉蚌结为了夫妇。从此吴家也有了生机,玉蚌贤良勤快,将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吴孩爷俩每日打渔归来都能吃上现成的热乎饭菜,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看得周边乡邻都羡慕不已。吴老爹整日盼孙子,吴孩看着美丽的妻子,心里自然也是乐开了花。

可好景不长,淮河里来到一只作恶的青龙,不日,淮河就洪水泛滥,百姓房屋庄稼被冲倒,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玉蚌为救黎民与青龙斗法,那恶龙法力强大,玉蚌处于下风,3000回合双方均有损失。又战五日,玉蚌终将恶龙赶跑,可自己却因伤势过重,法力耗尽,化作一枚珍珠。

人们为了纪念玉蚌,将珍珠埋在淮河岸边,每每打鱼上岸都会在坟前添一把土,久而久之,这玉蚌墓就形成了一座土山,人们称之为“蚌山”。

再后来,金浦铁路修建,蚌山周边兴建码头,并形成了城市,人们便将此地命名为蚌埠,蚌是玉蚌之寓,埠为码头之意。这就是蚌埠名称的由来。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忽然一下,来到了1946年底,蚌埠因发展迅速,次年元月1日被正式设市,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解放以后,各行各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百花齐放,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还曾有着“小上海”之称。

当然,美好的故事都是反应的当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期望。

好久以前,淮河畔上有户姓吴的人家―――吴老爹和他的儿子吴孩。

一天,他们出去打雨时,吴孩救下一只被鸬鹚啄住的河蚌。

这只河蚌为了酬劳吴氏父子的救命之恩,便化身一名奇丽的姑娘,与吴孩相亲相爱,成婚生子。

有一年,淮河发了大水,姑娘因帮渔民们打渔获咎了龙王,被龙王杀死。

人们遵照姑娘的嘱托,将一颗时兴的珍珠放正在坟头上,渔民们每次都顺着珍珠的光去打渔,回来时都在姑娘坟上加土,坟越来越大,成了一座小山,取名为‘蚌山’,再后来,蚌山周围兴建了城市,便叫做‘蚌埠’

蚌埠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中游,地处皖南平原东北部。

蚌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当时蚌埠地区属于楚国的范围。

随着历史的演变,蚌埠先后属于吴、越、楚、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在明清时期,蚌埠是皖南地区的重要商贸城市,也是当时的纺织业和手工业中心之一。

20世纪初,蚌埠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中国的纺织业、机械制造业和轻工业的重要基地。

今天,蚌埠已经成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虽然城市年轻,但历史古老,文化品位高,特色较宣明。

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右人类文化,垓下汉兴文化等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蚌埠既有领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又有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还有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

蚌埠的文化定位:古采珠之地,大禹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淮河边上住着一户姓吴的渔人,吴老爹和他的儿子。吴老爹的老伴早就死了,儿子二十来岁啦,连个名字也没有,人们都管他叫吴孩。

一天,他们正在河边打鱼,忽然听见芦苇丛中“嘎—嘎—”的叫了几声,吴孩跑过去一看,哎呀!

一个大鸬鹚正啄着一只美丽的河蚌。

眼看那河蚌就要被啄死了,吴孩弯腰拾起一块砂礓石,“嗖”地砸去,不偏不斜正砸到鸬鹚的嘴上,它“嘎——— ”的一声怪叫,就飞跑了。

吴孩拾起河蚌一看,多美丽啊!

他从来也没有见过有这样好看的河蚌花纹;可是她已被啄得遍体伤痕了。

他心中又疼爱又怜悯,双手托着河蚌,慢慢地投到河里去。

父子俩捕鱼到晌午,肚子很饿了,就回家烧饭吃。

吴孩走在前头,到家一推门,“哎呀”,把他惊呆了。

“这是谁给俺做的饭呀?还冒热气呢!

”。

他一下把锅盖掀开,嗬!

饭菜热乎乎地蒸在那里。

爷俩饱餐了一顿,下午又打鱼去了。

到了晚上一看,不但饭给做好了,连脏衣服也给洗得干干净净叠在那里呢。

从此以后,他们每天打鱼回来,家中都是如此。

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帮助他们做饭的是美丽的河蚌姑娘。为报答吴氏父子的救命之恩,河蚌化身一位美丽的姑娘,与吴孩相亲相爱,结婚生子。

有一年,淮河涨了大水,鱼不好打,官家的渔税又重,许多渔民被弄得家破人亡。河蚌姑娘问明了情由,就拿出一颗美丽的珍珠放在河边,凡是珍珠照耀的地方,渔船一网撒去,总能打着许多鱼。她用珍珠照着,帮助大家撒网捕鱼。

不料,这事被老龙王知道了,便亲率虾兵蟹将,来向河蚌姑娘问罪。经过几天几夜,河蚌姑娘最终还是不幸被龙王杀死。遵照姑娘的嘱托,人们将一颗美丽的珍珠放在她的坟头上,渔民们每次都顺着珍珠的光去打鱼,回来时在姑娘坟上添土,坟越来越大,成了一座小山,取名为“蚌山”。再后来,蚌山周围兴建了城市,就成为了“蚌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30719080612b121sg.html

为您推荐